在理解“三貼近”原則深刻含義的基礎上,結合當今我國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工作的現(xiàn)狀,對其面臨的問題做出了分析與探究,并結合“三貼近”的指導思想為加強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提出了一些方法。
“三貼近”原則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一、前言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課程改革與教學安排的意見》,將德育課列為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將德育課的重要性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雖然從2008年至今已有近五年,德育教學也一直未曾中斷過,但是現(xiàn)今中職學校德育課的教學現(xiàn)狀仍不能讓人滿意。
二、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不夠
雖然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如火如荼地進行了五年,在很多方面也去的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在課程的平衡方面顯然沒有到達協(xié)調發(fā)展,在中職學校中德育課作為學生的非專業(yè)課自然就被冷眼相待甚至打入冷宮了。通過對實際情況的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管是在高等院校還是中職院校德育課并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而中職院校的情況則更加突出。許多學校還沒有將德育課教學的重要性提升到專業(yè)課的層次上來,存在著嚴重的重專業(yè)課輕德育課的現(xiàn)象,認為德育課和專業(yè)課的關系不大,和以后的就業(yè)也沒有多大的關聯(lián),這就造成了認識上的誤區(qū),過分的強調專業(yè)技能而忽略了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使德育教學很難開展。其次,不少中職學校在課程編排上不合理,雖然上級明確規(guī)定將德育課教學納入公共基礎課的范疇內,但是在課時安排上并沒有按規(guī)定開足教育課程,在教學課時上的忽略也限制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2.教學方法太過死板乏味,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
由于近年來各中職院校引進的德育課老師偏少,因此原有的德育課教師老齡化的趨勢嚴重,知識陳舊,對于教學方法的研究較少,再加上對于德育課教育的認識偏差,認為德育課只是簡單的說教,照本宣讀,學校在德育課教師配備方面也有很大的漏洞,甚至出現(xiàn)了其他科目老師“兼職”教學的情況。還停留于“念課本”等強硬灌輸?shù)慕虒W方法,在課堂上并沒有貼近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獲取知識,而是處于一個相當被動的狀態(tài)。教學手段的單一導致課堂氛圍變得沉悶,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失去了上課的興趣。
3.中職學生群體本身的特殊性
現(xiàn)今來中職院校就讀的學生大都是中考“落榜生”,成績不是很好,從生源質量上來說自然相對較低。許多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現(xiàn)象。進入中職以后,在課程難度加大,朋友不在身邊等外部因素和本身性格等個人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對學習更加提不起勁。再加上學生背景及社會經歷的復雜性,不少人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甚至形成了一些錯誤的價值取向。思想上不成熟,社會經驗的缺乏為錯誤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傳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使得德育工作很難取得成效。
三、加強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的方法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三貼近”原則意為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雖然其目的是為了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但是同樣可以將其運用到德育課教學工作中來。在德育教學工作中所指的“三貼近”即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1.在思想上行動上對德育課重視起來,落實“三貼近”原則
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視德育課的教學,只有在思想上將它提升到一個高度,才能促使人們采取措施去改變現(xiàn)狀。中職學校領導需要明確的問題是雖然專業(yè)技能直接和學生就業(yè)相關,但是優(yōu)秀的品格亦是不可缺少的,技能使人生活的更好,道德的高尚贏得別人的尊重。其次,在課程安排上要在專業(yè)課和德育課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和諧的關系,不能厚此薄彼,過分地強調專業(yè)技能而忽略了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在課時設置上要嚴格貫徹相關文件的指導思想,按規(guī)定安排學時開足課程,杜絕違規(guī)現(xiàn)象。
2.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探究新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
現(xiàn)今中職學校的德育課教學方法普遍存在照本宣讀、內容單調等問題,這些問題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老師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德育課確實是一門比較無聊的課程,甚至感覺所講的內容空洞和生活脫節(jié),中職學生中持這種觀點的人也就更多了。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僅是靠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非但不能取得成績,反而會引起學生對于該課程的反感,喪失本就不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對于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成了刻不容緩的問題。要想扭轉這種局面就必須把學生作為上課的主體,課堂上盡量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將單調的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優(yōu)化課堂教學,貼近學生,通過實際案例或者影片視頻等多種媒介豐富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自學探討,讓學生參與課堂,主動獲取知識,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3.貼近學生,針對其特殊性開展教學工作
學生作為學校最大的群體和知識的主要接受者,在教學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生的整體質量對教學成績的影響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就同層次的群體而言這種影響就相對的減少了許多。對于中職在讀生這一特定層次的群體來說,其固有的特殊性決定了因材施教貼近學生的可行性與必行性。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更要特定問題采取貼近學生的措施。如對于思想觀念有偏差的同學盡量不要單純的說教和批評而是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方法對其循循誘導,逐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愛護學生、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及心理健康,對其傾注真摯的愛與關心,在師生關系的處理上盡量減少距離感,建立師生友誼,贏得學生的信任真正走進學生的世界。這樣,不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德育課教學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顯常.切實加強農村中職德育課教學.職業(yè)技術教育,2012,(6).
\[2\]周曉瑜.踐行行知生活理念,提升道德教育課堂時效——對中職德育課教學“三貼近”的思考.考試,2012,(7).
\[3\]李林芝,周文超.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中踐行“三貼近”原則的探索.職業(yè)時空,2012,(5).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會2013~2014年度職業(yè)教育研究立項課題《基于“三貼近”原則的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策略研究——以江蘇省靖江中等專業(yè)學校為例》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3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