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班化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在討論與合作中獲得成就感,以激發(fā)學生合作學習的內在動機,注意設置適宜的合作學習問題、情景,確立集體目標的合作性,給予集體學習的自主權,讓學生在自我激勵的氛圍中開展互助學習。
合作學習小班化教育有效性合作學習是小班化教育中一條極為重要的教學策略。合作學習主要是充分利用教學中動態(tài)因素間的互動,特別是學生之間的和諧互動,在合作學習中共同達到教學目標。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求知欲,增加學生的語言表達機會、交流機會和活動機會,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而培養(yǎng)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然而,在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發(fā)現,由于教師缺乏對合作學習精神實質的正確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義,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偏差,影響了這種學習品質的提升。
一、存在問題
1.合作過多
教師為了讓學生能有廣泛的參與,一有問題,不管合適與否,難易如何,都要學生合作討論,似乎只有讓學生合作討論,才能解決問題。過多的小組合作會造成:
(1)由于沒有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而采用合適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同樣由于單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學生逐漸感到厭倦。
(2)一些沒有思維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論的問題充斥其中,學生沒有參與討論的興趣,教學時間大量浪費,教學效率事半功倍。
2.合作前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時間
問題一出現,教師不引導學生認真讀書,深入思考,就組織小組討論。有時,教師在提完問題后,就立刻讓學生合作討論,學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匆忙展開討論,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隨從,對小組內的不同見解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或反對,也無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觀點。這樣的合作學習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在無意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于合作學習之真諦。
3.學優(yōu)生在小組中處于主宰地位,學困生則處于從屬或忽略地位
在合作學習時,學優(yōu)生往往具備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條件和要求,成為小組內最活躍的一分子,他們的潛能得到了發(fā)揮,個性得到了張揚。而一些學困生因為基礎薄弱,參與性、主動性欠缺,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遜,往往總是落后優(yōu)等生半步,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fā)言、表現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變相剝奪了學習的權利。長此以往,通過小組合作是否已達到優(yōu)勢互補的幫助性學習呢?還是仍只有這些學優(yōu)生學會了,而學困生很少能得到鍛煉呢?
針對以上小班化教育小組合作存在的種種問題,作為教師該怎樣對待才能使小班化的小組合作更加行之有效,使學生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鍛煉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二、采取對策
1.根據個性差異,合理構建學習小組
教師應根據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的需要,有意識地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自愿結合”的原則進行分組。比如,有的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學習熱情的起伏較大,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往往受學習內容和學習氛圍所左右。針對這一情況,根據數周的觀察和了解,教師從學生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和需求入手,進行異質編組,有利于同學之間相互幫助,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個性特征,把全班學生分為好、中、差3層。分組時,均衡配置,即每個小組學生在學習基礎、能力水平等方面大體相等;男女混編,即每一小組男女生比例大體相等,然后明確組長及組長組員責任,分工落實后,引導學生懂得“分工不分家”成員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理解、互相寬容、共同提高,使學生意識到每個小組都是一個榮辱與共的群體,不能和小組成員友好相處或拒絕幫助別人都是不可取的。
2.把握合作時機,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
選擇適合小組合作的環(huán)節(jié),才能真正地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什么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適合小組合作呢?
(1)在檢查學習效果時。當學生學習、復習生字詞,或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各個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時,可以由組長帶領組員小組合作互查。這樣,學生的參與機會多,涉及面廣,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密度加強了,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2)在問題有難度時。理解課文重點段落、體會關鍵詞句等一些探究性問題時,學生獨立思考有一定難度,難以獨立解決。這時,教師可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小組討論,在合作討論時組員相互啟發(fā),能夠達到合作的效果。
(3)欲罷不能時。有些訓練語言能力的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獨立的思考都有了答案,而每個答案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最精彩的。
3.教師要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并做出指導
要使合作學習真正有效性,光靠學生的能耐是不夠的,畢竟小學生的組織能力、思維能力、自我監(jiān)控能力還處于相對較低狀態(tài)。因此,教師指導不僅不可缺少,而且占主要地位。所以,在學生展開合作學習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更不能做下一環(huán)的準備工作,而應當從講臺走到學生中間去,在組間巡視,對各個小組合作進行觀察并直接參與到活動中去,對各個小組的合作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4.要正確處理異質學生間的關系
一般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采用異質性混合小組為多。在組成小組成員時,一些學優(yōu)生出于小組榮譽的考慮,會拒絕或排斥學困生,此時教師要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并要激發(fā)其相互幫助的學習動機。在學習過程中,學優(yōu)生憑借其優(yōu)良的素質,很有可能在小組中扮演著核心人物,主宰著整個小組。為了不使學困生變得更加膽小怯弱,避免學困生的被動性,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對其更多的關心和鼓勵,建立起“能行”的積極期望,提高學生的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時應盡量發(fā)現這些學生的長處,并加以發(fā)揚,以揚長避短,建立自信,從而能主動參與,積極發(fā)言,毫不膽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
5.發(fā)揮組間評價作用,強化合作意識
合作學習以小組集體的學習效果作為評價的依據,形成一種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格局,把整個評價重心由激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同時又注意把強調外部強化轉為學生的自我獎賞,揭示學生參與互助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以組間競爭促進組內合作的方式強化學生的集體觀念,提高小組的凝聚力,讓學生從互動中逐漸認識小組合作的重要性,體會互動帶來的智力樂趣和同學之間的友愛,并從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積極態(tài)度,從而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并由此一步步邁向成功。
總之,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在討論與合作中獲得成就感,以激發(fā)學生合作學習的內在動機,注意設置適宜的合作學習問題、情景,確立集體目標的合作性,給予集體學習的自主權,讓學生在自我激勵的氛圍中開展互助學習,不但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提高合作技能、學會共處,而且還激發(fā)學生的聰明才智,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學會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