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學”,既是一個新的教學理念,又是一個可操作的實踐性很強的課題。教師應充分認識“少教多學”定能創(chuàng)高效,實現(xiàn)教與學的雙贏。從學在先、自主學、無限學三個方面闡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實施少教多學,從而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
少教多學新課程改革轉變觀念教學實踐拔苗助長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我們是否曾細細品味這故事蘊含的深意呢。農夫每天到田里查看稻苗的長勢,心急之下便出手相助,以為秧苗長得越快,就會收獲越多,但最后還是事與愿違。而有人無心插柳柳成蔭,擺脫了耕種之苦,卻帶來了滿滿的收獲。初看起來十分奇怪,“勤勞”沒有得到相應報償,“悠閑”反而享受著豐收的果實。細想想,“勤勞”拔苗固然貫注了人們的豐收意愿,卻破壞了秧苗自然生長的規(guī)律;而“悠閑”插柳卻為幼苗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保護了它的自然生長。
以“拔苗助長”的故事類比語文教學,過去大部分老師做著“拔苗助長”的事情,以為老師講得越多,學生就學得越好。先秦時期,孔子就曾有過非常明確的闡述,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墩撜Z·述而》)此外,《學記》中也曾有過這方面的闡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這兩段有關教育的論述,都明確提出了“少教”,皆認為教師的任務是“道”“強”“開”,切不可“牽”“抑”,尤其不能事事都“達”。分析其主旨,就是教育我們,在教學中,老師應該起到其應該起的作用,即“道”“強”“開”,而不是事事都替學生想到了,相反,應該給學生自己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思考與自己學習中不斷總結學習經驗,直至悟“道”,這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北京外國語學院鄧昌炎教授也曾說過:“課堂是一個舞臺,在課堂上老師只能是一個導演,決不是主角”。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其著作《大教學論》中曾提出一種偉大的教育理想:找到一種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嘩、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和進步。把課堂時間和課堂空間還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感到課堂心理時間短暫而愉快,課堂心理空間廣闊而豐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討論,開展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多學,教師盡可能少講。這樣學生會快樂地多學,又能體現(xiàn)老師的主導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實現(xiàn)“少教多學”的雙贏,這也正符合語文新課程大綱的宗旨: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采取討論、自主合作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那么,該如何去實現(xiàn)少教多學呢?
一、在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施行“少教多學”是大勢所趨
國內新課程改革大潮為“少教多學”理念的推廣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規(guī)定:“適應時代的需要,調整課程內容和目標,變革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構建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高中語文課程,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部分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觀點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tài)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現(xiàn)代中學生因為主體意識的淡漠和缺乏,導致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完成預設的教學內容,面臨的確實困難很大,導致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上,迫不得已地使用“填鴨式,滿堂灌”。可以說,教師課堂教學的低效,很大一部分罪因也有學生的因素?!昂献鲗W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寫作和分享?!?/p>
“少教多學”理念的倡導和實施,無疑為上述理念在教學中的真正落實提供了契機,有助于把教師從低效高耗的課堂教學中真正解放出來,有助于教師切實有效的、集中精力的指導學生的“學”。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為“少教多學”理念在中小學學科教學天地里推廣應用,提供了充分發(fā)展的余地。
二、改變教學觀念,讓“少教多學”順利起航
要想讓學生學會學習,首先得讓學生學,并且要多學。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學習條件,給學生更多的尊重與關懷,給學生充分的發(fā)現(xiàn)和質疑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更廣闊的實踐和展示的舞臺,減少對學生的束縛和限制,真正實行“以學生為主體”,解放學生的學習“生產力”。做到這一點,其實并不難,最簡單、最樸素、最實用的做法,就是從“少教多學”做起,讓學生行動起來,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結構,去實現(xiàn)自己的美麗夢想。倘若教師以教為主,只顧自己多教,勢必擠占學生的學習時間,銷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被動學習,且學習方式不科學,那就不僅學不到有用的知識,而且會對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chuàng)造精神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1.讓學生學在先
要求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的一種好方法。如布置預習課文時,讓學生劃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語句,了解課文的大概意思,感悟作者怎樣的感情等;認真閱讀課前的提示及課文下的第一個注釋,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寫作背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千萬不要將現(xiàn)成的果子摘下來還要削掉皮切成塊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學生嘴里,千萬不要把教學視為一種恩賜行為。
2.讓學生自主學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這句話既道出了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又道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學生“多學”的主要方式應該是教師指導下的“自學”和“訓練”。
3.給學生廣闊的學習空間
我們的教師總是喜歡用自己苦口婆心的生命活動代替學生自我奮斗的生命活動,以“自我感覺”滿意來取代學生的感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實際上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空間權的剝奪。
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是教學的關鍵。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整合教材資源,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師生在小組內相互討論、評價、啟發(fā)、激勵,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開發(fā)了潛能。讓學生親身參與到課堂中來,使課堂成為學生探索研究的場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
\[2\]張?zhí)鞂?主體性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6.
\[3\]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