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跡象顯示,康師傅最近似乎增加了在大陸的電視廣告投入。因為自11月4日爆發(fā)味全「毒油事件」後,康師傅控股的股價(香港上市)不是下跌,就是疲軟,在隨後一個交易日(11月5日),康師傅發(fā)公告澄清大陸市場產品沒有從臺灣採購「毒油」,但是,該項申明並沒有讓股價頹勢轉強。至截稿時的11月14日,康師傅股價報收21.5港元。相較於11月3日24港元的高點,跌幅超過10%。
自11月1日起至8日,味全公司在「毒油事件」衝擊下,股價在短短幾個交易日內從55.8元跌到45.0元,跌幅19.35%,市值蒸發(fā)超過50億元新新臺幣。同一集團在香港上市的康師傅股價也受到波及。
事緣頂新集團旗下味全公司屏東製油廠從2007年2月開始向「毒油發(fā)源地」——臺灣彰化大統(tǒng)公司批購油品,在長達六年半的時間裏,頂新共向大統(tǒng)買進23萬公斤的問題油品,金額2611多萬元新新臺幣。該製油廠還為味全公司代工21項油品,銷售獲利超過3000萬元新新臺幣。與此同時,味全的「毒油」還流入了福建,廈門檢驗檢疫局統(tǒng)計表明,味全系列食用油涉及3家進口企業(yè)3個品種,其中味全歐風黃金精華調和油在臺灣公佈的不合格油品名單中,廈門口岸進口數(shù)量為100箱、1200升。
至截稿時頂新的「毒油事件」還在發(fā)展,味全董事長魏應充以一千萬新新臺幣交保並被臺灣限制出境,相關人員也被臺灣檢方檢控。
儘管頂新已經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毒油事件」已經對頂新旗下的味全、康師傅的產品信譽產生影響,特別是大陸的消費者,在網(wǎng)絡訊息的蔓延和不停傳播下,其負面影響力還很難評估。
大統(tǒng)公司「毒油事件」發(fā)生後,臺灣民眾對頂新集團及魏氏兄弟的不滿集中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質疑其「不知情」說
「毒油事件」發(fā)生後,魏家四兄弟雖然在「不得己」情況下承認從大統(tǒng)購買「毒油」,卻一口咬定「不知情」。但是臺灣檢方質疑,頂新和味全自己也進口橄欖油,知悉橄欖油價格成本,卻在6年前以低價向大統(tǒng)購買,連續(xù)購買6年半,從價格比較中就應該知曉大統(tǒng)橄欖油價格有問題。魏氏兄弟在公開信中予以回應,稱「捫心自問,既無自行混油,也未教唆混油,更未添加銅葉綠素意圖欺瞞消費者」。而頂新屏東廠長曾啟明等人11月5日則向臺灣檢方表示,進貨、配方全由總公司負責,不知大統(tǒng)長基油品有摻偽,也不了解進貨油品有問題,都是照總公司指示調配、生產油品。頂新負責替味全製油,油品原物料都由總公司採購,油品調配比例和配方則由味全提供。檢察官認為,頂新向大統(tǒng)購入有問題油品已數(shù)年,廠方不可能不知情。
屏東縣衛(wèi)生局11月5日說,頂新21項油品若確認含有害人體的銅葉綠素,且頂新是在知情下使用,可依食品衛(wèi)生管理法惡意詐欺,每項裁罰1500萬元,21項共3億1500百萬元新新臺幣。
儘管魏氏兄弟竭力向公眾及檢方聲明,不知悉大統(tǒng)所作所為,或許可擺脫法律上的麻煩,但是,基於上述種種訊息,消費者很難相信魏氏兄弟的辯解。絕大多數(shù)人相信魏氏兄弟是「錢迷心竅」,僅只換包裝高價賣出(99元新新臺幣從大統(tǒng)買,換包裝後300元新新臺幣賣出)行為,就讓臺灣很多消費者對其行徑不齒。
二、知情不報缺乏主動
頂新旗下的屏東製油廠從2007年2月開始向大統(tǒng)長基批購油品,2013年7月是最後一批。長達6年半的時間裏,頂新從「毒油」中賺取的純利不低於1.123億元新新臺幣。由於頂新最低以每公升99元向大統(tǒng)買添加銅葉綠素的不純橄欖油,換掉包裝後,改以味全品牌推出卻以300元高價賣給消費者,不但包裝不實,更因此獲取上億元暴利,臺灣檢方質疑頂新高層可能知情,臺灣食藥署區(qū)管中心主任馮潤蘭11月6日就表示,頂新第一時間不交代流向、規(guī)避查核,屏東衛(wèi)生局已依食管法先開罰300萬元新新臺幣。
最主要的是,當大統(tǒng)「毒油」事件爆發(fā)後,大眾對毒油人心惶惶、紛紛避小廠油挑大廠油
10月21日
爆發(fā)大統(tǒng)長基食品公司毒油事件。擁有十七張食品優(yōu)良製造規(guī)範(GMP)的大統(tǒng)長基公司,生產的油品竟有九成以上是黑心油。
10月22日
十月中旬,黑心油風暴剛起時,幾家食品大廠老闆出面喊話,要業(yè)界秉持良心做事,其中魏應充、魏應交都曾在媒體面前,表示食品乃良心事業(yè),並引述魏家家訓「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呼籲食品業(yè)者最重要的就是良心。
大統(tǒng)事發(fā)時,魏應充在媒體以良心譴責對方,未料自己早已黑心圖利好幾年。他說:「我常想天下勤奮工作的人很多,為何菩薩讓我賺那麼多錢,我必須更積德行善,所以吃齋修佛?!?/p>
魏家四董魏應行還在味全六十周年家庭日上,表示會爆發(fā)黑心油事件就是卡在「物價天花板」的關係,好的廠商合法節(jié)省成本,不肖廠商就用「偷吃步」。當時頗讓大眾感受到魏家對於食品界的用心疾呼。
10月23日
大統(tǒng)長基食品公司負責人高振利財產遭扣押。
10月27日
頂新一面封存油品,一面悄悄將樣本送到美和科技大學檢驗。二董魏應交還對外強調自己是良心企業(yè)。沒有第一時間讓味全產品全面下架。
10月底
十月底,屏東縣衛(wèi)生局人員要求使用頂新油品的商品下架時,頂新還舉出檢驗單,強調「沒問題,不用下架」。
11月3日
味全重大訊息說明會上,味全總經理張教華聲稱,味全油品由「別人」代工,並非味全自己生產??墒?,公司登記資料顯示,「頂新製油」的董事長為魏應充,也就是味全董事長;其餘董監(jiān)事則是魏應州、魏應交及魏應行,統(tǒng)統(tǒng)都是魏家兄弟,哪來的「別人」?
當大統(tǒng)董事長高振利咬出「黑心油也賣給頂新」時,味全緊急召開重大訊息說明會,但最清楚狀況的魏家兄弟都不出面,只派總經理張教華上火線說明,結果當天不管是張教華或是同行的公關經理陳文敏,其實都是倉促上陣。對媒體追問時,張教華脫口表示,「買油的事情,四兄弟都知情」。張教華的意思,原本是四兄弟都知道有向大統(tǒng)進油,但主動封存,並且送交檢驗單。證明沒有問題,但第二天這句話被媒體解讀為「買假油、四兄弟都知情」,引發(fā)的風暴遠超過魏家兄弟所能承受。
11月4日
味全使用大統(tǒng)油事件,經輿論發(fā)酵,4日一早於頂新官網(wǎng),由身兼頂新製油、味全董座的魏應充以影帶致歉,並表示未來將改自行由境外進口,並以歐盟標準品管。
魏家兄弟疲於與律師討論、還要搶買報紙版面登廣告澄清。
他在影片中說,對於大統(tǒng)賣給頂新製油的油有銅葉綠素,以及在臺灣或國際食用油裏,不得添加銅葉綠素後感到非常訝異,也對所有消費者的疑慮跟不安致歉。
魏應充提到,「食品是老實人做的生意,也是一個良心事業(yè),我父親教導我們,事業(yè)經營就是要童叟無欺,我們四兄弟一再堅持這信念……我們下架的21項產品均未有檢出有害的物質?!篂楸苊庵氐父厕H,未來將採溯源管理,由境外引進生產原料,並以國際歐盟最高的標準及臺灣的法規(guī)管控。
11月5日
檢方5日查出,頂新製油屏東廠從六年多前,開始低價向大統(tǒng)長基公司購進黑心油,光橄欖油就多達230公噸,轉手賣出可賺一倍。
康師傅在香港聯(lián)交所聲明:本集團的產品使用的油脂為棕櫚油,相關油脂原料是透過供應商直接從東南亞地區(qū)進口,不涉及向臺灣採購。
味全二度召開記者會,先由董事長魏應充及頂新四董魏應行在公司總部親自上陣,二度鞠躬道歉;再由總經理張教華至證交所說明,三度起身鞠躬致歉。
味全重申頂新四董魏應行的說法,因向大統(tǒng)購油皆有完整的進口油桶封籤,才誤判沒有摻假,事前並不知進口的大統(tǒng)油摻有銅葉綠素。
11月7日
臺北地檢署以味全公司董事長魏應充涉嫌詐欺、標示不實和違反食品衛(wèi)生管理法三項罪嫌,諭令1000萬元新新臺幣交保,味全總經理張教華以500萬元交保,兩人均限制出境、出海,且改列被告。
11月11日
臺灣地區(qū)檢方最新調查發(fā)現(xiàn),味全高層曾用line下達檢驗報告的指令,懷疑高層早已知情卻不通報。並且被曝光的頂新、味全採購大統(tǒng)長基油品的價格單上價格遠低於市場價,因此,兩家被懷疑早發(fā)現(xiàn)疑點,卻為追求高利潤故意隱瞞。
11月15日
頂新集團在油品風暴後,今天到臺北地方法院遞狀正式向大統(tǒng)長基及董事長高振利提出民事?lián)p害賠償訴訟,預計求償金額為1.5億元新臺幣。時,頂新、味全沒有在第一時間向外說明,竟是由大統(tǒng)董事長高振利爆出味全也摻有大統(tǒng)原料油,頂新才在事發(fā)17天後「萬不得已」情況下「面對消費者」說明,這讓消費者情何以堪?
臺灣民眾普遍表示,魏氏兄弟處理「毒油事件」明顯有僥倖心理,第一不主動公佈與大統(tǒng)的關係,第二不積極聲明哪些產品與「毒油」有關,都是在媒體報導或者檢方「追逼」下才「一一承認」,即便如此,還千方狡辯,不是推脫責任,就是說不知情。儘管頂新官網(wǎng)後來有一段文字說,「跟大統(tǒng)長基購買油品有添加銅葉綠素一事,雖於第一時間主動封存並送驗合格,卻延遲下架,深表歉意?!癸@然這個「歉意」也是有「前提」的(主動封存並送驗合格),並沒有真正悔過。
頂新、味全第一時間沒向大眾告知有使用大統(tǒng)長基原料油,事先知而不告,事後味全還稱由「別人」代工,並稱自己也是受害者。很多民眾認為,魏氏兄弟若在大統(tǒng)「毒油事件」爆發(fā)後第一時間公佈從大統(tǒng)買油關係,並立刻下架相關產品,臺灣消費者一定會給予掌聲。若能第一時間公開聲明對大統(tǒng)「毒油」不知情,可令消費者信任度增加,可是,魏氏兄弟是在事過17天時間,並且是在大統(tǒng)老闆「咬出來」的情況下,才公開承認。雖然頂新製油前總經理常梅峰否認知悉頂新代工油品摻銅葉綠素,但臺灣地區(qū)檢方調取頂新及味全採購公文、進油憑證,發(fā)現(xiàn)常梅峰曾在公文上批示,且曾赴大統(tǒng)長基洽商進油業(yè)務,事後呈報大統(tǒng)長基採購過程、購油成本。臺灣地區(qū)檢方懷疑味全、頂新高層魏應充等人事先知情,卻隱瞞欺騙消費者。也難怪臺灣民眾對魏氏兄弟的信任降到冰點。
三、推卸責任 隱瞞真相
從整個事件演化過程不難看出,魏氏兄弟的應對策略,就是「不承認」、「不知情」、「不主動」,事發(fā)第一時間,味全在11月3日的記者會上,屢屢強調自己受害,油品經檢驗安全無虞。經輿論發(fā)酵,4日一早於頂新官網(wǎng),由身兼頂新製油、味全董座的魏應充以影帶致歉,並表示未來將改自行由境外進口,並以歐盟標準品管。頂新製油與味全公司在後來的記者會上,說明因味全販售的橄欖油銷量非常少,一年才三十幾公噸,不到兩個貨櫃,如果向境外購買不具經濟規(guī)模量,所以才轉向臺灣業(yè)者採購,並非因價格低廉而是規(guī)模量問題。
他在影片中說,對於大統(tǒng)賣給頂新製油的油有銅葉綠素,以及在臺灣或國際食用油裏,不得添加銅葉綠素後感到非常訝異,也對所有消費者的疑慮跟不安致歉。
至於頂新製油為何直到屏東衛(wèi)生局下最後通牒才提出品項清單,魏應充回應,基於味全總經理張教華專業(yè)判斷,向大統(tǒng)進的油都有進口的完整封籤,認定產品沒有摻假可能,再加上兩次送往美和科大檢驗都合乎安全、銅葉綠素也呈陰性反應,因此不認為產品有問題;直到大統(tǒng)說出這批油也賣給頂新才知道發(fā)生誤判。
儘管魏氏兄弟這種「被動」推卸責任的說明「說了很多」,強調了很多「別人的原因」,只能加深民眾對他們的不信任。
由於魏應充開始時撇得一乾二淨,把責任都推給負責油品業(yè)務的張教華,張教華又把責任推給代工的頂新製油公司,他們卻忘了,食品廠除了無害,最重要還有「誠信」。味全未能提早一步告知大眾,相信社會對他們的觀感是不一樣的。
四、自辯乏力徒增危機
魏應充提到,「食品是老實人做的生意,也是一個良心事業(yè),我父親教導我們,事業(yè)經營就是要童叟無欺,我們四兄弟一再堅持這信念……我們下架的21項產品均未有檢出有害的物質?!故掳l(fā)後,魏氏兄弟多次在嘴邊說「食品廠是良心事業(yè)」。
從事件的前期發(fā)展看來,魏氏兄弟犯下的錯誤包括宣傳不實、標示不實、心存僥倖、到造假摻偽乃至無所不用其極。殊不知,凡不合法的情事遲早都將被揭發(fā),一時的僥倖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來贖償。針對魏氏兄弟自己辯稱的「食品絕對是良心事業(yè)」,此話雖然不假,但是,此話從魏氏兄弟嘴裏此時此刻說出來,讓臺灣消費者感到更加諷刺,「良心事業(yè)」淪為「黑心事業(yè)」,是很多人不敢相信的。頂新與味全在黑心油風暴中,原本可以全身而退,但面對利益,存了僥倖,落了話柄,賠了聲譽,再怎麼道歉都難彌補連環(huán)決策錯誤。
五、實話存疑 二次傷害
頂新集團的味全食用油捲入毒油風暴後,同集團的康師傅卻在香港證交所宣佈所用油品皆非臺灣生產,宣稱該集團所用的油品都是自東南亞進口之棕櫚油,無涉及向臺灣採購。此話一出,立刻遭到臺灣媒體和民意代表圍攻,指控頂新未向臺灣採購油品,是把臺灣消費者當作次等消費者,有消費者就稱,頂新只向臺灣銷售「問題油」到底是何居心?儘管康師傅在香港聯(lián)交所的澄清可能是實話,但是這個實話確實大大地刺傷了臺灣民眾的心。一齣齣的道歉戲碼,拙劣的託詞,顯示企業(yè)家維護品牌形象與產品品質的倫理正快速流失。
從彰化小油廠起家的魏家四兄弟,在油廠失敗跌倒、大陸開油廠也破產收場,現(xiàn)在又因為「不知道」買到黑心油而面臨商譽破產。從10月27日後的一週危機處理時間,因為一張檢驗證明產生的僥倖心態(tài)、一次錯誤的火線說明,導致11月5日後魏氏兄弟即使大登廣告、輪番上陣道歉,不停地辯解和訴求,卻仍挽不回消費信心的慘烈後果。
企業(yè)優(yōu)良形象的建立,須經長年累月的經營打造;但要破壞一塊金字招牌,卻是舉手投足之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