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上海市黃浦區(qū)太倉路181弄
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
總建面積:60000平方米
總設計師:本杰明·伍德
投資商:香港瑞安集團
“D21中國建筑設計/青年建筑師獎”評委會
獲獎評語
上海新天地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標志石庫門建筑舊區(qū)為基礎,在石庫門原有的居住功能之外,增添其商業(yè)經營特性,把這片反映了上海歷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國際水平的餐飲、購物、演藝、時尚、休閑、文化娛樂等功能的步行街。漫步新天地整體建筑群落,仿佛時光倒流,有如置身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一步跨進每個獨立建筑空間內部,卻現(xiàn)代時尚。這有機的組合與錯落有致的巧妙安排形成了一首上海昨天與當下的交響樂,洋溢著穿越時空的曼妙趣味。
關于上海新天地的設計思路,來自美國Wood+Zapata建筑事務所的總裁、總設計師本杰明·伍德(Benjamin Wood)曾說過:“每一個大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對于我來說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挑戰(zhàn),是了解到底什么是上海,什么是上海特色,什么叫上海風格?!薄苍S正是這貌似最簡單的想法,才使得上海新天地獲得了設計上和市場上的完美成功。
滬語中把用一種東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東西講作“箍”,如箍桶。于是用石條“箍”門的建筑被叫作“石箍門”,這便是“石庫門”的由來。一般認為,這種建筑的正大門以條石做門框,門扇為實心厚木,上有銅環(huán)一副,與中國的傳統(tǒng)民宅相比,趨向保守。
上海的石庫門住宅興起于19世紀60年代。1860年以忠王李秀成為首的太平軍發(fā)動東進,攻克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寧波等蘇南浙北城市,迫使數(shù)以萬計的蘇南、浙北難民進入上海租界避難。租界為接納難民,動員商人投資住宅建設,為了充分利用土地,這些住宅大都被建為排聯(lián)式的石庫門里弄住宅。為了迎合中國傳統(tǒng)的家族居住形式,石庫門除部分設計摹仿西洋排聯(lián)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民居。進門后為一天井,天井后面為客廳(上海人叫“客堂”),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為灶間和后門。天井和客堂的兩側分別為左右?guī)?,二樓的布局基本與底層相近,唯灶間的上面為“亭子間”,再上面是曬臺。
上世紀初以后,隨著上海居民的家庭向小家庭結構變化,居民的生活習慣也發(fā)生明顯變化。石庫門住宅的結構和樣式發(fā)生變化,有適宜小型家庭居住的“單進”(無廂房)、“兩進”(一客堂一廂房)。其規(guī)模較大,弄堂寬約4米、樓層主要為2-3層;在樓梯平臺處設亭子間,立面采用陽臺。20年代以后,一般都安裝了衛(wèi)生設備。30年代以后,由于上海住房緊張,部分住戶又將多余的房間出租給他人,所以大多數(shù)石庫門改變了設計的初衷,成為多戶同住一門的住宅。由幼稚走向成熟的石庫門住宅構成了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交錯的里弄社區(qū)。在這個社區(qū)內,居民在享受個人空間的同時,也容易培養(yǎng)出更融洽更親密的鄰里關系。
石庫門里弄在最多的時候有9000多處,曾占上海市區(qū)全部住宅面積的六成以上。單純從建筑的角度出發(fā),石庫門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走過百多年的歷史,而且有些石庫門的空間結構也已不適合現(xiàn)代人的居住觀念,因此消失是正常的。90年代初期,上海開始了大型的重建和開發(fā)。不少石庫門老房子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的高樓,一片又一片充滿懷舊風情的老房子漸漸消失,人們才意識到要去保留這些上海獨有的“藝術品”。在這樣的城市建筑發(fā)展歷史背景下,可以說,上海新天地改寫了石庫門的歷史,對本已走向歷史文物的石庫門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瑞安集團為動遷這個地塊上居住的近2300多戶、逾8000位居民,花費了超過6億元人民幣(約7500萬美元)??紤]未來經營場所的需要和功能后,對這些原來是住宅的建筑,像修剪大樹的枝葉似的做出有條理的改動。拔去幾幢房后,淹沒在弄堂內一座漂亮的荷蘭式屋頂石庫門建筑便躍然而出。拆去違章建筑,市區(qū)不多見的弄堂公館便重見天日。這樣,被保留下來的舊建筑各呈特色,彷佛一座座歷史建筑陳列館。
建筑設計團隊最后決定在整體規(guī)劃上保留北部地塊大部分石庫門建筑,穿插部分現(xiàn)代建筑;南部地塊則以反映時代特征的新建筑為主,配合少量石庫門建筑,一條步行街串起南、北兩個地塊。對石庫門建筑的保護與改造,采用了三類手法——
第一類:基本保留,加固結構
壹號樓建于1925年,屬里弄公館。這幢三層樓的公館外表是典型歐建筑,但內涵按照中國民居的客廳、廂房分隔安排。該樓雖然年久失修,但基礎較好,開發(fā)商決定對它全面保留,采取加固地基、更換木梁、加固結構的方法,對建筑的細部按當年設計修復,并按現(xiàn)代都市生活的要求適量改造。現(xiàn)為上海新天地主要投資商瑞安集團的會所。
第二類:保留外墻和屋頂、內部結構拆除重建
梧桐居這排石庫門建筑建于20世紀20年代,荷蘭式屋頂,且坐西朝東。開發(fā)商對它只保留了整排石庫門樓和屋頂,建筑內部全部拆除,按商業(yè)場所的要求用鋼板混凝土重建。對原來屋頂?shù)哪窘Y構,拆除后更換全新鋼架結構,在二樓與三樓之間采用挑空方式,留出了舞臺的空間,并對原建筑的天井部位加蓋玻璃棚,使室內通透明亮。
第三類:基本拆除,只保留門樓
地中海風味餐廳LUNA的原建筑是三幢舊房子,建于20世紀30年代,三幢老房子已破舊不堪,且外形不夠典雅美觀,故予以全部拆除,只保留了北面老房子的一排三個石庫門樓和南面老房子的一排七個石庫門樓。改建中,對三座老房子合而為一座建筑,它的西北面采用一道現(xiàn)代的玻璃幕墻,與周圍的歷史建筑形成反差,顧客用餐時可通過玻璃一覽無余地欣賞兩側歷史建筑。
保留下來的石庫門由于歷史較長,加之過度使用,缺乏保養(yǎng),已面目全非了,部分必須重建。為了強調歷史感,設計師決定保留原有的磚、原有的瓦作為建材。在老房子內加裝了現(xiàn)代化設施,包括地底光纖電纜和空調系統(tǒng),確保房屋的功能更完善和可靠,同時保存了原有的建設特色,正好達到了“整舊如舊”的目的。
上海新天地采取了在當時罕見的“只租不售,整體經營”的商業(yè)模式,通過租賃及全面管理實現(xiàn)物業(yè)的極速升值。與此同時,作為太平橋舊改項目的一部分,雖然上海新天地僅占整個項目150 萬平方米中的3萬平方米,但是因為新天地,整個區(qū)域的價值也因此提升,周邊的商業(yè)寫字樓、高級住宅一下子“ 身價百倍”。 周邊地價從原先的8000~10000 元/平方米,迅速攀升到均價20000元/平方米。位于新天地周邊,瑞安旗下住宅項目——翠湖天地,2002 年開盤價便高達2萬元/平方米,如今二手價已高達10多萬元/平方米,去年翠湖天地新批次開盤,單價已接近16萬元/平方米。
上海新天地的成功引起了國內廣泛的關注,各地也掀起了一股“新天地”的開發(fā)熱潮,據(jù)統(tǒng)計,蘇州、南京、杭州、重慶、寧波等地,都至少有一個新天地項目已經建成或正在規(guī)劃中。雖然原樣照搬新天地的模式不一定能夠成功,但新天地的開發(fā)依然為業(yè)界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借鑒,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舊城改造的經濟與人文效益的矛盾,實現(xiàn)了多個利益主體的共贏。瑞安集團通過斥資保護中國共產黨一大會址周邊環(huán)境和石庫門里弄,獲得巨大商業(yè)利益的回報;政府則因解決了城市面貌破陋的問題,增加了綠地和水景公園,并由商業(yè)、旅游和地產的開發(fā)促進了區(qū)域整體的發(fā)展;社會公眾和國內外游客也由此獲得了一個極具上海本土文化特色的觀光、休閑之處。新天地挖掘了上海本地的石庫門文化,提供了舊城改造的一種新思路,同時也為房地產的開發(fā)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實現(xiàn)了文化街區(qū)與商業(yè)地產雙贏的開發(fā)模式。
如今的新天地已經成為了上海的新地標,甚至坊間流傳這樣一個說法:沒去新天地,就不算去過上海。這片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的石庫門建筑群,已被公認為中外游客領略上海歷史文化和現(xiàn)代生活形態(tài)的最佳去處之一,也是具文化品位的本地市民和外籍人士的聚會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