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營造在不同坡位和造林密度的7a生雜種馬褂木林分進行調(diào)查分析。結(jié)果表明:雜種馬褂木適應性強,7a生林分保存率達98%以上;平均單株樹高、胸徑和立木材積分別為5.21m、5.9cm和0.010 208m3;馬褂木單株生長受到坡位和造林密度的顯著影響,其在較低密度、下坡生長最優(yōu);造林密度對7a生雜種馬褂木林分單位蓄積量的影響不明顯。
關(guān)鍵詞:坡位;造林密度;雜種馬褂木;生長量
中圖分類號 S79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0-87-03
馬褂木屬(Liriodendron)是起源古老的孑遺植物,現(xiàn)僅存中國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和北美鵝掌揪(Liriodendron tulipifera)兩個種[1]。雜種馬褂木(L.chinense X L.tulipifera)適應性強、速生、抗逆性強,是優(yōu)良的山地栽培用材樹種[2-4]。馬褂木木材色淺,結(jié)構(gòu)細,略輕軟,鋸切加工容易,切面光滑,油漆和著色性能好,干燥容易,可廣泛用于家具結(jié)構(gòu)材,建筑和車船的室內(nèi)裝修[5-6]。我國對馬褂木的研究涵蓋了地理分布、形態(tài)演化、生殖生物學、造林技術(shù)、資源保護和育種研究領(lǐng)域[7-13]。2006年,福建省將樂國有林場從南京林業(yè)大學引進雜種馬褂木苗木開展造林試驗,研究坡位、造林密度對雜種馬褂木的生長影響,以期為雜種馬褂木的推廣造林提供依據(jù),現(xiàn)將試驗研究結(jié)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將樂國有林場元當工區(qū),E117°27′20″,N26°39′50″。丘陵地貌,坡向東向,坡位為全坡,海拔高度為200~280m。土壤為山地紅壤,土層厚度為80~100cm,Ⅰ~Ⅲ類立地。年均氣溫18.7℃,年均降水量1 676mm,年均蒸發(fā)量1 204mm,無霜期298d,氣候溫暖濕潤。造林地前茬為杉木人工林采伐跡地。
1.2 試驗設(shè)計 造林苗木為南京林業(yè)大學提供的體細胞胚胎發(fā)生雜種馬褂木1a生苗木。田間試驗設(shè)計采用隨機區(qū)組設(shè)計。坡位設(shè)上坡、中坡和下坡等3個處理,造林密度設(shè)
2 500株/hm2、2 000株/hm2、1 600株/hm2和1 111株/hm2等4個處理。每個坡位處理中包含4個隨機水平排列的密度處理,每個密度處理造林面積為0.2~0.3hm2。2006年4月造林。2012年12月對試驗林開展標準樣地抽樣調(diào)查。樣地規(guī)格為20.0m×20.0m,設(shè)置在每坡位每密度處理的中心位置,共計設(shè)置了12個標準樣地。對樣地內(nèi)每木調(diào)查樹高、胸徑。根據(jù)二元材積公式V=0.000 052 764 29D1.882 161 1H1.009 316 6估算單株立木材積[14],式中,V為單株立木材積,D為胸徑,H為樹高。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試驗林生長情況 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7a生試驗林保存率達到98%,說明雜種馬褂木對試驗區(qū)域生境的適應性很強。表1列出了試驗林的生長情況,從表1可知,雜種馬褂木7a生時的平均樹高、胸徑和單株立木材積分別為5.21m、5.9cm和0.010 208m3,年均生長量分別為0.74m、0.84cm和0.001 458m3。試驗林中單株生長差異大,樹高、胸徑和單株立木材積的變異系數(shù)分別達到26.75%、36.45%和102.60%,這可能是由于基因型差異和不同試驗處理所引起的。
2.2 坡位和造林密度對單株生長的影響 表2列出了不同坡位和不同造林密度7a生雜種馬褂木單株生長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從表2可知,坡位和造林密度對單株樹高、胸徑和立木材積的影響達到極顯著水平。在方差分析基礎(chǔ)上,進行了不同坡位間、不同造林密度間LSD多重比較分析,結(jié)果見表3。從表3可知,雜種馬褂木單株樹高、胸徑和材積在下坡生長均優(yōu)于中坡優(yōu)于上坡。下坡樹高均值為5.76m,比中坡大13.61%,比上坡大23.08%,中坡樹高為5.07m,比上坡大8.33%;下坡胸徑均值為6.6cm,比中坡大15.79%,比上坡大26.92%,中坡胸徑為5.7cm,比上坡大9.62%;下坡單株立木材積均值為0.013 39m3,比中坡大38.04%,比上坡大95.19%,中坡單株立木材積為0.009 70m3,比上坡大41.40%。1 111株/hm2的造林密度下,單株生長最優(yōu),其單株樹高、胸徑、材積分別為5.81m、6.8cm和0.015 53m3。1 600株/hm2的密度下單株生長和2 500株/hm2的密度下生長差異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坡位和造林密度間的交互作用所致。以上分析表明,雜種馬褂木單株在較小的造林密度、立地條件好的林地上生長最優(yōu)。
2.3 造林密度對單位蓄積量的影響 在2 500株/hm2、2 000株/hm2、1 600株/hm2和1 111株/hm2的造林密度下,7a生雜種馬褂木每hm2蓄積量分別為24.25m3、13.50m3、13.82m3和17.25m3(平均保存率98%,忽略死株)。不同密度下,每hm2蓄積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4。從表4可知,不同造林密度間每hm2蓄積量差異不顯著,表明7a生雜種馬褂木單位蓄積量受造林密度的影響不明顯,這可能是由于雜種馬褂木的生長潛能還未充分發(fā)揮所致。
3 小結(jié)與討論
雜種馬褂木適應性強,長勢好,適宜在福建省將樂縣推廣造林。7a生林分保存率達98%以上;平均單株樹高、胸徑和立木材積分別為5.21m、5.9cm和0.010 208m3,年均生長量分別為0.74m、0.84cm和0.001 458m3。
雜種馬褂木單株在立地條件好的下坡、較小的造林密度下生長最優(yōu)。7a生林分的單株樹高、胸徑和材積在下坡生長均優(yōu)于中坡優(yōu)于上坡。下坡樹高均值為5.76m,比中坡大13.61%,比上坡大23.08%,中坡樹高為5.07m,比上坡大8.33%;下坡胸徑均值為6.6cm,比中坡大15.79%,比上坡大26.92%,中坡胸徑為5.7cm,比上坡大9.62%;下坡單株立木材積均值為0.013 39m3,比中坡大38.04%,比上坡大95.19%,中坡單株立木材積為0.009 70m3,比上坡大41.40%。在1 111株/hm2的造林密度下,單株生長最優(yōu),其單株樹高、胸徑、材積分別為5.81m、6.8cm和0.015 53m3。
7a生雜種馬褂木單位蓄積量受造林密度的影響不明顯,這可能是由于雜種馬褂木的生長潛能還未充分發(fā)揮所致??紤]到試驗林才7a生,尚處于幼林階段,因此,應繼續(xù)對試驗林進行跟蹤調(diào)查、測定,以便進一步探求造林密度對單位蓄積量的影響,以及坡位和造林密度對雜種馬褂木生長的綜合影響,為雜種馬褂木的推廣造林提供依據(jù)。
參考文獻
[1]黃昌春.福建沙縣26年生雜種馬褂木人工林生物量與生產(chǎn)力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2008,35(3):10-13.
[2]王章榮.中國馬褂木遺傳資源的保護與雜交育種前景[J].林業(yè)科技通訊,1997(9):8-10.
[3]趙書喜.雜交馬褂木的引種與雜種優(yōu)勢的利用[J].湖南林業(yè)科技,1989(2):20-21.
[4]李周岐,王章榮.鵝掌楸屬種間雜交可配性與雜種優(yōu)勢的早期表現(xiàn)[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1,25(2):34-38.
[5]徐朝陽,潘彪.人工林雜種鵝掌楸木材性能及其應用[J].中國木材,2004,3:20-22.
[6]潘彪,徐朝陽,王章榮.雜交鵝掌楸木材解剖性質(zhì)及其徑向變異規(guī)律[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9(1):79-82.
[7]郝日明,賀善安,湯詩杰,等.鵝掌楸在中國的自然分布及其特點[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1995,4(1):1-6.
[8]樊汝汶,尹增芳,尤錄祥.中國鵝掌楸花芽分化的細胞形態(tài)學觀察[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90,14(2):26-32.
[9]周堅,樊汝汶.中國鵝掌楸雄性生殖單位的二維結(jié)構(gòu)[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95,19(1):15-20.
[10]梁鳳.雜交馬褂木嫁接苗培育及造林技術(shù)[J].安徽林業(yè),2008,3:31.
[11]王章榮.中國馬褂木遺傳資源的保護與雜交育種前景[J].林業(yè)科技通訊,1997(9):8-10.
[12]王章榮.鵝掌楸屬雜交育種成就與育種策略[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8,22(5):1-4.
[13]陳志,陳金慧,邊黎明,等.雜交鵝掌楸胚性細胞懸浮系的建立[J].分子植物育種,2007,5(1):137-140.
[14]陳孝丑.北美鵝掌楸不同種源在閩北山區(qū)的生長表現(xiàn)及評價[J].福建林業(yè)科技,2008,35(1):81-84.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