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失去健康的時候,健康就是最重要的;在擁有健康的時候,健康就是最不重要的。換言之,當人們開始強調健康時,通常表明健康正離我們遠去或健康很成問題了。(導語)
呂曉華,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wèi)生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學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急劇變化的人口結構及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使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漸漸成為第一需求??v觀各種健康醫(yī)療機構、社會團體以及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等宣傳媒體,都在鋪天蓋地宣傳和提倡關于健康的話題。
那么,什么是健康?我們如何做到健康合理的營養(yǎng)膳食等等問題,正是尋求健康的人們希望得到的答案。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四川省衛(wèi)生廳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呂曉華教授認為,只有當人們的健康素養(yǎng)提升之后,健康的觀念和態(tài)度轉變之后,從個人、家庭以至整個社會才能真正的健康起來。
健康是人生的基石
誰的健康意識提高了,誰就具備了擺脫亞健康,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的能力。
《養(yǎng)生雜志》:你作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以及四川省衛(wèi)生廳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長期從事特殊人群營養(yǎng)、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積累了不少的經驗。那么,健康究竟是什么概念?你對健康標準的看法是什么?
呂曉華:“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責任”。荷蘭學者斯賓諾將健康提到如此高度是因為健康的身體不僅是個人的需求,也是家庭和社會的需求。列寧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豈止是革命的本錢,它應該是人生一切的本錢。那么,什么是健康呢?在相當多數人的心目中,通常認為只要沒病就是健康。但這種認識并不準確。中國的古人就認識到健康不單純是身體的事,“體壯曰健,心怡曰康”。世界衛(wèi)生組織給健康的定義是“不僅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心理適應競爭社會時處于完美的狀態(tài)中”。所以健康應該包括軀體與精神兩個方面。社會在不斷地發(fā)展和進步,“健康”的概念也在與時俱進。到了21世紀,我們又有了\"健、康、智、樂、美、德\"六字組成的所謂“大健康”的概念,并將其視之為幸福人生的最佳境界。
《養(yǎng)生雜志》:在現實生活中,你認為普通民眾對于健康的態(tài)度和觀念還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人們應該如何進行觀念的更新,積極地改變和調整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
呂曉華:在人的一生中,健康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但有時又是最不重要的。尤其是現在社會面臨的經濟壓力,出現了較為普遍的“40歲前拿命換錢、40歲后拿錢換命”的現象,就最好地體現了健康既重要又不重要的普遍態(tài)度。于是,在失去健康的時候,健康就是最重要的;在擁有健康的時候,健康就是最不重要的。換言之,當人們開始強調健康時,通常表明健康正離我們遠去或健康很成問題了。
正是這種對待健康的普遍態(tài)度,我國約有7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這個數字是醫(yī)學權威機構對33個城市的專項調查得出的驚人結論。亞健康是一種不穩(wěn)定狀態(tài),具有雙向性,若聽之任之,就可能向疾病狀態(tài)轉化。而造成這種大面積亞健康的原因,居然是生活方式出現了問題,所以現在就有一種“生活方式病”的新概念。科學研究發(fā)現,在生活方式病,包括肥胖病、高血壓病、冠心病、血脂異常、糖尿病、腦卒中、癌癥等的誘因中,遺傳因素占15%,社會因素占10%,氣候因素占7%,醫(yī)療因素占8%,而個人生活方式卻要占60%。前三者不是個人的主觀愿望和努力可以改變的,而后二者(占68%)完全可以通過個人的主觀愿望與努力改變,尤其是生活方式,完全取決于個人的選擇。
《養(yǎng)生雜志》:那么,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將給人們帶來哪些疾病和后果呢?
呂曉華:由于生活方式病是當今人類健康的大敵,為了能使人人擁有一個健康和充滿活力的身體,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著名的《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即健康的生活方式,其目的就是為了糾正人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梢院敛豢鋸埖卣f,這四大基石就是健康的金鑰匙,也是最經濟、最有效的保健方式。誰擁有這把金鑰匙,誰就擁有健康和長壽。因為誰的健康意識提高了,誰就具備了擺脫亞健康,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壓的發(fā)病率降低55%,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降低50%,腦卒中、冠心病的發(fā)病率降低75%,腫瘤的發(fā)病率降低33%,平均壽命延長10年以上。由此可見,只要遵循科學的健康理念,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可以使生命之樹長青。
中國居民的膳食革命
為了給居民提供最基本、科學的健康膳食信息,衛(wèi)生部委托中國營養(yǎng)學會組織專家,制訂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南以先進的科學證據為基礎,密切聯(lián)系我國居民膳食營養(yǎng)的實際,對各年齡段的居民攝取合理營養(yǎng),避免由不合理的膳食帶來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因為將來的10-20年,是我國改善國民營養(yǎng)健康的關鍵戰(zhàn)略時期。我們希望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大力推廣和運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改善國民營養(yǎng)健康素質,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人口素質基礎。
《養(yǎng)生雜志》:說到吃飯,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事情,而究竟吃什么,怎樣科學又健康地吃,相信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誤區(qū)。比如,谷類食物是不是越精細越好?蔬菜水果是不是越多越好?
呂曉華:人類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不完全相同,每種食物都至少可提供一種營養(yǎng)物質。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關鍵在于平衡;平衡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滿足人體各種營養(yǎng)需求,達到合理營養(yǎng)、促進健康的目的。
谷類食物是中國傳統(tǒng)膳食的主體,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谷類包括米、面、雜糧,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及B族維生素。堅持谷類為主是為了保持我國膳食的良好傳統(tǒng),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弊端。人們應保持每天適量的谷類食物攝入,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入250g~400g為宜。另外要注意粗細搭配,經常吃一些粗糧、雜糧和全谷類食物。稻米、小麥不要研磨得太精,以免所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流失。
新鮮蔬菜水果是人類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tǒng)膳食重要特點之一。蔬菜水果能量低,是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的重要來源。薯類含有豐富的淀粉、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富含蔬菜、水果和薯類的膳食對保持身體健康,保持腸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風險具有重要作用。推薦我國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g~500g,水果200g~400g,并注意增加薯類的攝入。
《養(yǎng)生雜志》:一般人都知道,奶類、大豆或其制品對身體的重要性,于是就大吃特吃,我們需要掌握一個量嗎?
呂曉華:任何食物都不能超量進食,否則對身體也有危害。奶類營養(yǎng)成分齊全,組成比例適宜,容易消化吸收。奶類除含豐富的優(yōu)質蛋白質和維生素外,含鈣量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膳食鈣質的極好來源。各年齡人群適當多飲奶有利于骨健康,建議每人每天平均飲奶300ml,飲奶量多或有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傾向者應選擇低脂、脫脂奶。
大豆含豐富的優(yōu)質蛋白質、必需脂肪酸、多種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且含有磷脂、低聚糖,以及異黃酮、植物固醇等多種植物化學物質。應適當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建議每人每天攝入30g-50g大豆或相當量的豆制品。
《養(yǎng)生雜志》:生活中,很多人無肉不歡,尤其喜歡吃豬肉,這樣的飲食搭配有問題嗎?
呂曉華:我認為應適量減少豬肉攝入量,改為多吃魚、禽肉。因為魚、禽、蛋和瘦肉均屬于動物性食物,是人類優(yōu)質蛋白、脂類、脂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瘦畜肉鐵含量高且利用率好。魚類脂肪含量一般較低,且含有較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禽類脂肪含量也較低,且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蛋類富含優(yōu)質蛋白質,各種營養(yǎng)成分比較齊全,是很經濟的優(yōu)質蛋白質來源。
目前我國部分城市居民食用動物性食物較多,尤其是食入的豬肉過多。但相當一部分城市和多數農村居民平均吃動物性食物的量還不夠,還應適當增加。還要注意,動物性食物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過多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險性。
《養(yǎng)生雜志》:最后,請你給那些越來越注重健康和養(yǎng)生的朋友提出你的健康和善意的忠告吧。
呂曉華:總而言之,健康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盡量做到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時間及食量,進餐定時定量,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早餐提供的能量應占全天總能量的25%-30%,午餐應占30%-40%,晚餐應占30%-40%,可根據職業(yè)、勞動強度和生活習慣進行適當調整。一般情況下,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在11:30~3:30,晚餐在18:00~20:00進行為宜。要養(yǎng)成天天吃早餐并保證其營養(yǎng)充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適量。不暴飲暴食,不經常在外就餐,盡可能與家人共同進餐,并積極營造輕松愉快的就餐氛圍。零食作為一日三餐之外的營養(yǎng)補充,可以合理選用,但來自零食的能量應計入全天能量攝入之中。
此外,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的身體活動減少,目前我國大多數成年人體力活動不足或缺乏體育鍛煉,應改變久坐少動的不良生活方式,養(yǎng)成天天運動的習慣,堅持每天多做一些消耗能量的活動。
愿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