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前“巫玉”時期,玉為石之美、石之精,為神物,為祭器,是溝通神與人、天與地的原始宗教法器和道具。在上古“王玉”時期,玉為君子人格國格的顯示,為權力身份等級符號和神圣象征的禮器。在中古“民玉”時期,玉成為人們心中崇尚的圣潔高貴的靈瑞祥符,是貫通高堂圣殿與普照民間凡俗的祥和靈物瑞器。玉石之韻,包涵了中國人審美觀念的追求,包涵了原始天人觀的哲學思想,蘊涵了崇高民族精神的釀成。
當代考古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在中國和東亞的歷史中,遠古先民從裝飾品的審美意識,發(fā)展到對美石的認識和追求,已有上萬年的歷史。從各種材質的裝飾品,發(fā)展到玉的裝飾品居于重要地位,并產生出:玉為石之美,到玉為石之精的認識觀念的超越,逐漸形成第一波的玉文化浪潮,至少也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1998年香港中文大學編輯出版的浩繁的三卷本圖文并茂的《東亞玉器》文集 ,以中國大陸為主的豐富的考古資料,輔以臺灣、香港地區(qū)以及其他東亞鄰國的玉器資料,呈現(xiàn)了東亞玉文化精彩紛呈的發(fā)展脈絡。
從玉器裝飾品,到玉器禮制禮器系列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玉文化的東亞意識,逐漸在數(shù)千年間廣泛盛行于太平洋西岸至亞細亞東部的遼闊區(qū)間,歷經若干個千紀,玉這種特殊的自然物質,由于人群的攜帶,在這個巨大范圍的土地上縱橫馳騁,頻繁流動,把遠東地區(qū)的人類的不同族群吸引,在他們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文化狂瀾及玉文化意識的思想運動,東亞的社會和文化,在相當?shù)某潭壬?,趨同地以農業(yè)文明為其基礎,展現(xiàn)了玉觀念在一定類同或不同的環(huán)境人文生態(tài)中,所表現(xiàn)的影響和差異性特征。
在各地五千年的文明樣態(tài)中,玉器隨之被賦予了最圣神的崇高的地位。巫玉之光,所折射的是文明的曙光。天人觀意識已然生成。在中國土地上,遼河、黃河、長江流域孕育起來的玉文化,經過從五千年到四千年這個千紀的狂潮般滌蕩,復雜紛呈的玉器,被大浪淘沙,以玉璧為突出體現(xiàn)的中國精神和崇高意識,強烈萌生顯現(xiàn)出來與眾不同的獨特意味。
禮玉的傳播發(fā)展,在齊家文化玉器中,我們認為已明顯表現(xiàn)為“重璧輕琮”的現(xiàn)象 ,這逐漸造就了玉璧在上古中國的崇高地位,并一脈相承被歷代所推崇。
玉璧的思想性影響,在漢代再達到了一個極致。從中華大一統(tǒng),到漢族的形成,玉璧在這時即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是物化的民族意志。漢代玉璧的程式化圖像表現(xiàn),充分顯示了民族共同體的思想性認同感 。中國瓷器因追求玉的質感和美感,曾經創(chuàng)造了無比輝煌的一個CHINA帝國。玉的影響還遠不止瓷器。又經兩千年的歷史演變,漢族不斷融合發(fā)展,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成分,成為了中國的主體民族。中國玉文化精髓也在民族性中保留。一定意義上說,玉文化即是中華文化遺傳密碼的一部分DNA,其中,玉璧尤為顯著。
在現(xiàn)代,玉文化依然有中國精神意蘊的承續(xù),這個文化與精神的DNA進入了國徽之中。傳統(tǒng)玉文化在探索和諧、追求中國夢的過程中,將會再發(fā)酵。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國旗、國歌等都在一次會議的討論中獲得順利通過。而以玉璧為基本輪廓,在玉璧的圓形基礎上,呈現(xiàn)的國徽造型設計,則經歷了反復修改,多次會議后,才終獲通過。這一構圖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
國徽的創(chuàng)意和設計的主要人物是著名的杰出學者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婦。而同時也可以說是以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層和國家領導人為主導的,以多方創(chuàng)作人員參與的經過不同團隊相互進行碰撞、交流、吸收的一種集體創(chuàng)作和集思廣益、匯聚眾多智慧的成果 。
以梁、林為代表的團隊,他們具有博學深沉的中國文化的學識和優(yōu)良厚重的傳統(tǒng)藝術基礎的滋養(yǎng),學貫中西,并有科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使他們從古建筑文化的專業(yè)領域,海納百川地吸收和浸染了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中國學術思想及古典藝術的精華。
玉璧這個充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精髓的富于哲學思想性的禮器文物,成為了優(yōu)秀設計師筆下的藝術造型的最具中國特色元素的靈感來源,也是順理成章的最恰當?shù)淖罴堰x擇,也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藝術史發(fā)展的必然,更應該是中國歷史文化發(fā)展的某種必然。
一開始以林徽因為主創(chuàng)設計的清華大學營建系提供的國徽設計圖案的說明中就提出:
“擬制圖案以一個璧(或瑗)為主體,·····以紅綬穿瑗的結襯托而成圖案的整體?!?/p>
隨后梁、林團隊在進一步的改進設計中,又充分吸納了以張仃為代表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團隊主張的把天安門放入國徽主題中的思路。最后總體上還是保持了玉璧的基本圖案結構,以及主要的設計理念和思想,強調古典的、傳統(tǒng)的、簡潔的、象征的、莊嚴的、形而上的,以及革命的、新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的、新政權的等等精神符號的體現(xiàn)。
梁思成也曾經指出:真正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精神,最好的是要用傳統(tǒng)精神或象征東西來表現(xiàn)的 。但最終他們還是折中了吸收采納了天安門主題與玉璧的大框架兩種主體方案,修改完成了國徽設計。因此應該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圖案,仍然是以玉璧作為基本結構框架的圖式。也可以說,是把玉璧融入到了新中國國徽之中,即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圖案構成中,玉璧是國徽的一種重要的民族基本元素和傳統(tǒng)精神的結構成分。
李兆忠先生討論和思考了梁思成與張仃兩個代表不同設計理念產生的一定沖突 ,即對玉璧與天安門的兩種不同元素體現(xiàn)的不同價值取向的爭論。盡管玉璧和天安門實際上都代表了傳統(tǒng)文化,都是中國符號,但是因為天安門更具有革命性的紀念意義,五四運動和開國大典儀式都在此發(fā)生和舉行,因而被賦予了革命性政治意義的符號和精神蘊涵。可是,從國徽最終修改并獲得通過的過程來看,當時的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層,顯然是極為民主的、民族的、學術的、科學的和開放的,既代表了先進性的堅定政治,同時也體現(xiàn)了對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的古典意蘊的理解,這種平和的心態(tài)和包容的思想境界,很大程度上是與國家與民族發(fā)展進步有著共同的追求。領導者采取了尊重理性、崇尚歷史的態(tài)度,充分聽取不同觀點的包容大度姿態(tài)和行事方式風格,這本身也就是一種包含傳統(tǒng)玉文化的精神。
那是我們民族國家劃時代的一個歷史節(jié)點。從國徽的設計過程和最終定稿,相當程度上較充分展示了傳統(tǒng)中國玉文化的精髓,它浸潤影響并傳承到了現(xiàn)代中國政治文化的精神之中。顯示出中國玉文化,從古至今,也是一脈相承,傳承有序的。
通過古代的玉石之路,玉文化的觀念與理念及傳統(tǒng)文化精神,曾經得以廣泛傳播。形成了東方一個個的玉文化圈、玉文化帶、玉文化區(qū),進而形成了一個玉文化的大國。
從古至今,從玉璧到國徽,再到2008奧運會金鑲玉獎牌,讓中國玉文化走向了全世界,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通過“奧運”無國界的特殊媒介作用,又通過“玉”的載體,隨機散漫飄向世界,無限廣闊,在國際間聯(lián)系,在五洲遠播,它有著難以比擬的無形影響力。
有學者認為,玉石之路或為絲綢之路的前身。實際上,人類遠足旅行和史前文化交流傳播,遠比玉石之路出現(xiàn)更早,它甚至還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然而,玉石之路在我們所知的視界里,仍然一直局限在東方地域的范疇,沒有跨越地理范圍的區(qū)間延伸到更遙遠的地方。表明玉石之路是根本不同于絲綢之路的東西方交通的另一種特定的路線,也更不同于海上絲綢之路。但是,玉石之路有著它自身極為特殊的意義。這一點,在此不贅述。
現(xiàn)代奧運會,通過體育精神和民族文化交流,而成為傳播世界各國各族文化的新絲綢之路的一種新形式。我們欣喜地看到,2008北京奧運會,隨著體育的狂歡,把中國元素展現(xiàn)出來的中國精神放大并傳播,包括玉文化,被一并推向了近處的和遠方的地球村的每一個角落。對于中國玉文化的世界影響,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所感動,不同種族的人們,都會感受到玉的美好,感受到來自絲綢和玉文化國度的絲一般的柔和,玉一般的溫潤。
北京奧運,讓中國玉文化在今天終于走向了世界。中國玉文化的精神再又融進了奧運的更快更高更遠更準更好的體育精神的意蘊。與其說是玉文化走向世界,又何嘗不是世界更美好的崇高精神境界,也融入到了中華玉文化的崇高意蘊之中。更增加了玉文化的內涵。
玉器考古學是玉文化研究的科學基礎。玉石之路的認知,應該建立在考古學文化與考古學的科學調查和科學發(fā)掘資料的基礎之上。
必須指出:做假的玉器,不是玉文化!那是在玷污我中華玉文化!
我們強調,玉文化的考古研究,玉文化的發(fā)揚光大,都須以真實的考古發(fā)現(xiàn)資料為根據(jù)。
隨著收藏熱的興起,我們必須要注意到,虛假古玉的招搖過市的現(xiàn)象,更不能以假玉器來充當所謂的古玉研究。否則,中國的玉文化就會如同當代曾經在經濟領域里發(fā)生過的某些中國產品一樣,讓中國制造變成令人擔憂的偽劣產品的符號,一度形成惡劣的影響。
中國制造,現(xiàn)在已經重新樹立了形象,但曾經出現(xiàn)過問題的教訓也仍然值得汲取。
就我們所知,在一些收藏者中和一些販賣者中,所謂的齊家文化玉器就大量充斥了假文物。而且,假玉器文物的現(xiàn)象,還是很普遍的,不僅在齊家文化,幾乎各種文化、歷代的玉器都有。在研究玉石之路、研究齊家文化玉器、研究各個玉器文化中,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新的復雜情況,我們曾經對此已有過明確的質疑和呼聲 。也特別希望再度引起研究者和收藏家們的注意。請慎重使用考古資料以外的收藏資料來進行玉文化研究,不得已要利用,也應該先做好科學的鑒別。
中國上萬年玉文化及中國數(shù)千年的玉石之路,中國玉器的發(fā)展與文化交流,是延續(xù)不斷變化發(fā)展的。玉文化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民族意志與國家意識的認同,也是在玉文化發(fā)展演變中,處于變與不變的發(fā)展繼承的特定程序中。中國玉文化發(fā)展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性。
中國玉文化發(fā)展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玉文化中“玉”的崇高地位始終不變。從裝飾品到玉禮器,從祭神到象征王權和象征國家,從代表身份等級地位到人們心目中的君子比德于玉的追求,從神圣到世俗,從上古的禮制文明到近世普羅大眾崇尚的美好祥瑞,不變的是美玉如至寶的無價高貴之心理趨同,是玉的精神境界的深入人心。
中國玉文化經歷了一個從普通裝飾品到神圣藝術品,從實用工具武器到象征性特定含義的禮器神器,從禮神作法的禮器祭器再回歸到裝飾品的禮制化,從等級標識的裝飾品禮器和儀仗禮玉到回歸民間裝飾玉器和陳設文玩玉器的興起,玉器從普通到不普通,從通俗到神圣到極權,最終又回歸普通,回歸民間世俗,是時代與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變化。玉文化也在變化中不斷注入精神的內涵,而不變的是,玉永遠是精神的崇高地位,玉蘊含的是中國文化潛意識和顯意識的最美好精髓。
玉文化的崇高意蘊,一直不變的是,對玉為石之精的認同和最原始的精靈自然崇拜的原始巫教觀念,集山川精華而生的玉,對古人來說,是物質的,也是自然的精神賜予,還是天地的精神賜予,更是神的恩賜。自然之玉,在他們看來,蘊含了豐富神秘的精神之髓。
現(xiàn)代地質科學的知識表明,玉為億萬年前某些礦物巖石經地下深層高溫高壓變質作用而生成的一類包含特殊礦物的隱晶質集合體,再經過地球的造山運動,被抬升至地殼巖石圈表面,往往也是在群山深山之中,它包藏在某些巖石體中,具有罕見的埋藏,是特殊礦物的物質結構,典型結構為纖維交織結構或塊狀結構,一般是一種鈣鎂硅酸鹽的角閃石類礦物。雖然現(xiàn)代地質學調查指明了若干玉礦發(fā)現(xiàn)地點,但它仍然是尋找相對困難、難得發(fā)現(xiàn)的礦脈體。這對于古人而言,說它是山川中的精英,也就毫不為過。尤其是和田子玉。
古人對于玉的認識,雖不及現(xiàn)代科學,但是長期接觸石頭的原始人類,對石頭的實際了解和感性認識,一定要比我們現(xiàn)在的普通人們,更有經驗。不過,按照現(xiàn)代科學分析鑒定,考古發(fā)現(xiàn)的古人使用的不少所謂玉器,實際上僅是美石或好看石頭而已,從嚴格科學意義上說,并非玉石。當然這是現(xiàn)代科學知識與古代人們在玉石的認知上的巨大反差,承認這種差異,并不一定就是要把古人的這些有問題的玉器排除出去,而是應該以古人的虔誠與功利的觀念去對待它,看待它。在古人的認識中,它們也是山川之精華,是石之美,石之精。
玉文化的崇高意蘊,長久不變的是,玉的神圣性和原始哲學思想意識積淀。在巫玉盛行的“玉器時代”,巫與玉的結合,完全是中國史前社會獨特發(fā)展演進的結果,形成了“巫-玉-神”的關系。從天人混一的世界觀,發(fā)展到天人分立的世界觀,再到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最后是天神高于地神、天神高于一切的觀念 。古代中國文明,在這個巫玉的時代,完成了文明進程的大跨越。天人合一的巫教觀念,至此就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精髓所在。天人合一的觀念以及陰陽五行的學說,成為了中國古代哲學,它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遠古以來逐漸形成的思想,長期影響了中國人的一切道統(tǒng)數(shù)術,包括中醫(yī)。這也是值得中國學術亟待繼續(xù)長期探討下去的一個大課題。
玉文化的崇高意蘊,還包括了君子比德于玉的人性倫理道德觀念,它持久堅守了中國文化中的君子風范。其實這些玉德,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儒家思想的體現(xiàn),但又不僅是儒家精神思想。它包容的精神境界還要更寬泛。
玉文化的崇高意蘊,也包括了中國藝術的傳統(tǒng)精神,莊重典雅的氣質與和諧韻律,不僅是審美觀念的,更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xiàn),是追求自然天成的藝術觀。在各種玉器形態(tài)及組合的演變中,永遠不變的是,玉璧和以玉璧延續(xù)傳承的玉文化現(xiàn)象及背后的思想觀念。
玉文化的崇高意蘊,包融了民族共同體和國家意識的認同。玉文化的源流多變,不變的是,中原的居于文化中心的核心地位始終處于凝聚狀態(tài),各方玉文化匯聚到中原,發(fā)生它的影響。從中原文化,到最早的中國,這個中國的國家意識又輻射到廣大的疆域。中國的認同,與玉文化的傳播幾乎相當,中國國家就是玉文化崇高意蘊的一種認同感。
那么,中國玉文化的最崇高意蘊,能夠體現(xiàn)的當然只有它:那就是——中國意識 。
以玉璧為整體圖式構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