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腹地,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蘭州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為具有民間生態(tài)文化表達方式的民謠興起創(chuàng)造了條件。蘭州民謠反映了蘭州這座城市的民生狀態(tài),民謠中存在濃厚的思鄉(xiāng)情懷。本文從城市敘事、人事物象、思鄉(xiāng)原型等方面對蘭州民謠進行剖析、解讀,進一步探討民謠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蘭州民謠;城市敘事;思鄉(xiāng)情懷
[中圖分類號]K89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20-0042-03
香港評論人廖偉棠曾說:“在這個不安的時代里,我們的詩人啞言了,是如今的新民謠唱出了城市巨變中小人物的承擔?!?/p>
蘭州作為中國腹地,地處黃土高原,銜接青藏、寧夏、內蒙、新疆等省份,外來人口復雜多樣,受外來文化影響較深,民謠興起顯得理所應當,曾有人將這塊黃土高坡上的城市譽為“中國搖滾的西雅圖”,這個地域呈狹長狀的城市,曾走出很多有名的民間音樂人。
一、蘭州民謠中的城市敘事
蘭州最著名的民謠樂隊當屬野孩子樂隊,這支樂隊最早由索文俊和張佺組建,幾易人員,2001年3月,在三里屯南街一起創(chuàng)辦了名叫“河”的酒吧,并逐漸發(fā)展成規(guī)模較大的音樂根據(jù)地,吸引人群眾多。著名樂評人顏俊曾說:“野孩子樂隊是新民謠比較早的嘗試,他們把民間的一些音樂在形式上進行革新,同時又保存了民間的本質。與創(chuàng)作方式投靠盲目與抄襲的樂隊相比,野孩子先是用做人的方式樹立了樂隊的氣質。他們的創(chuàng)作過程才是真正的生活?!彼麄兊淖髌分泻芏嗯c曾經(jīng)生活著的這座城市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一個真正的偉大的作家、藝術家,多半是童年時代情緒記憶的搖籃中便開始形成他們自己獨特的個性。這種早年的情緒記憶對于藝術家來說非常重要……往往會在無形之中滲透在他們終身的創(chuàng)作活動中,顯示他們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作品的個性特色。”既然童年的印記在某種程度來說規(guī)定了一個人的全部生活,那么,野孩子樂隊主要成員索文俊和張佺的成長經(jīng)歷,則在他們的作品中很好地體現(xiàn)了出來。他們的音樂不是對傳統(tǒng)民歌的簡單模仿、改編,音符間流淌著成長領域的絲絲影響,出生在蘭州乃至西北這個有著濃郁民間音樂傳統(tǒng)的地方,他們對歌唱有著最簡單、最直接的體會。
樂手索文俊曾經(jīng)在蘭州的建筑工地上聽過工人們(大部分是民工)唱歌。對他們來說,歌唱作為一種力量支撐著艱難的生活。張佺的童年在甘肅和青海農村度過。在那兒,他從勞作的農民那兒學會了唱歌。那些農民用自然的聲音歌唱著生活的快樂和憂傷,這深深地影響了張佺關于音樂的理念,“我最喜歡西北民歌的樸素和簡單”,張佺說:“聽上去就是人們在給自己唱歌,而不是表演?!?/p>
一首《早知道》激起眾多聽者的共鳴:“早知道黃河的水呀干了,修哈那個鐵橋了是做啥呢 ,早知道尕妹妹的心呀變了,談哈那個戀愛了是做啥呢。”蘭州是唯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一條母親河滋養(yǎng)著黃河兩岸的人們,上游水量不足的現(xiàn)狀,加之城市人口的劇增,導致河床日趨狹窄,裸露的河床里艱難地長出蘆葦,在黃河岸邊的勁風里搖曳,日漸繁盛。那句夾雜著泄憤般的“咒語”喚起對河流的敬畏,對日常生活沒有痕跡地腐蝕現(xiàn)實表達出強烈的憎恨,一句粗口,恰到好處,聽似低俗,社會最底層勞動人們的心聲卻一覽無遺。隨后,話鋒一轉,聯(lián)系到青年人為之懊惱的情感問題,一主一客,糾結、泄憤心態(tài)不言而喻。
一首《你可知道》唱道:“你說那山上的杜鵑花兒紅,你可知道,它長了多少年? 你問那大路上騎馬(呀)走過的人 ,趟過的河,它有多少? 你聽那飛過的杜鵑鳥兒叫, 你可知道,它家在哪里? 你猜那背井(呀)離鄉(xiāng)的人,走過的路,它有多少?”似乎與蘭州關聯(lián)不大,但若是了解了歌者的生活背景與生長經(jīng)歷,便能透過歌曲,追尋到關于蘭州這個城市的些許蛛絲馬跡。杜鵑花兒是每年暮春時節(jié),距蘭州城外不遠處的郊區(qū)隨處可見的花種,五六月,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兒怒放在自然里,那場景足夠引起強大內心的震撼。這是一座移民城市,土生土長的土著并不多,似乎每個人都是過客:“那背井離鄉(xiāng)的人兒,曾走過多少路?”這是一句問語,叩問著每一個被歌曲震撼內心的人,由它引起、觸動的思緒,泛濫在思鄉(xiāng)的氣氛里。
除了這支走出去歌唱本土的樂隊,同時期乃至以后的樂隊也對蘭州這座城市有著深入肌膚的敘述。一道樂隊首張專輯里《沒有黃河我活不哈》,是這座城市里母親河的孕育最好的情感展示:“黃河嘛我的家,沒有它我也活不下……我要一輩子的愛著它,別讓我的心里像針扎 ……天上的云彩陪著它,日日夜夜把它牽掛……”炙熱的情感流淌出的是對黃河的歌詠,穿城而過的這條大河孕育著成長中的少年,敘述者就是歌唱者。
二、蘭州民謠中的人與物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群居文化最核心的內容便是人的交流。民謠的創(chuàng)作者大多有著在蘭州長久生活的經(jīng)歷,他們理所應當?shù)卦谶@個城市細節(jié)里存在,或者由于某種際遇移植在這里,有著長久的生活經(jīng)驗。為此,他們創(chuàng)作出的民謠作品,天然有一種原型意味,如父親原型、母親原型、詩人原型、神話傳說中的某類人物,當然,還有情人原型。民謠是發(fā)自民間的聲音,自然是對生活在這個城市里最大眾人群的某種生活經(jīng)歷的總結與提煉,娓娓道來。為此,有人說“民謠是硬的,像鋼鐵一樣堅硬,也像藤曼一樣柔韌”。
蘭州本土民謠樂手李建儐的第二張專輯《月照空花》中,有一首《黃河淌過了金城關》,曲中寫到了我們耳熟能詳?shù)陌姿?、金城關、雁寧路、什川梨花、安寧桃花、石頭坪、杏胡臺,還有新城秦王川等一系列地名,背后實則是對這個城市中人事的解讀。它與竇唯、崔健那些激烈的搖滾樂尖銳的評判性不同,顯得溫婉含蓄。鐘立風說過:“如果搖滾是一種個性,那么民謠即是一份情懷。個性這東西,有時候很鋒利很不羈,多了也許會傷及自己和他人。而情懷,是溫暖的、包容的、綿延的、長久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情感的累積,會越來越豐富和越來越迷人?!泵恳粋€在蘭州有過長期居住經(jīng)歷的人,都能在此曲中品味出一些無法言傳的意味來。它用實實在在的地名演繹出現(xiàn)世的荒唐與無奈,所以,我將它定位為人物敘事,雖沒有明晃晃地說透,卻留下雋永的空間給聽者。
正如歌手萬曉利對民謠的定義;“民謠就是來自民間的歌謠。它是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是拒絕頹廢的;但它又具有強烈的反抗性和反叛性,絕不是當下流行音樂的小傷感小情緒能比擬的?!北R中強認為,正因為民謠擁有這樣一種溫和的批判力,從而能在漸變的社會中崛起。
低苦艾樂隊近期作品《蘭州 蘭州》中,有一句這樣寫:“蘭州,夜晚溫暖的醉酒,蘭州,淌不完的黃河水向東流……”雖地處西北,經(jīng)濟不夠發(fā)達,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卻在貧瘠的土地上開墾出自得其樂的精神生活。無論褒貶,都是這個城市最真實的寫照,折射出文化匱乏的現(xiàn)實,這些來自民間的聲音是對這個城市最好的詮釋,演繹出似乎并不迷人、震撼的人事,卻真實地再現(xiàn)著本土根深蒂固的文化。一首歌,誕生于黃土地,也同樣歌詠著這篇貧瘠的土地。
三、蘭州民謠中的思鄉(xiāng)情懷
《蘭州 蘭州》一曲中唱道:“你走的時候沒有帶走美猴王的畫像,說要把他留在花果山上,行囊里只有空空的酒杯和游戲機,門外金沙般的陽光它撒了一地,再不見俯仰的少年格子襯衫一角揚起,從此寂寞了的白塔后山今夜悄悄落雨,為東去的黃河水打上剎那的漣漪……”詞曲寫實性很強,每一位年輕人都能在歌曲中找到自己對這個城市復雜的情懷,渴望走出去,卻同樣期盼回歸。這是一種復雜的情懷,沒有在這里長久生活過的人無法體味這樣糾結、曲折的情懷。歌曲結尾處有幾個客串的畫面,有人用一句話描述和蘭州的情感關系:“當我在蘭州的時候,我想離開,我不在蘭州的時候,我又想回來?!边@句話的作者姚軍曾寫道:“慢慢地蘭州也會有更多的CBD,萬達廣場,星巴克,zara,人行道變成了停車場,宏偉高大的公共建筑向城市兩端蔓延,當然濃濃市井味的菜市場不會消失,我也會認識更多的生活在蘭州的朋友,只有和這座城市發(fā)生關系了,你才會一點點積累出一個答案,眼前這座城市到底是怎樣的,好像也說不清我是愛蘭州還是厭惡這里?!?/p>
然而事實卻是,走出去的人在領教了其他所謂繁華都市之后,反過頭來對這個城市卻有了極深的眷念。這樣的思念、這樣站在遙遠的他鄉(xiāng)回首故鄉(xiāng)的情懷充斥在耳熟能詳?shù)囊魳防?。民謠藝人周云蓬說:“生活的印記鐫刻在經(jīng)歷里。偶爾的一瞬間,會有恍惚的片段,追尋來去,便知是家鄉(xiāng)留下的想念?!币昂⒆訕逢爠?chuàng)作的《眼望著北方》一曲中,這樣唱道:“我眼望著北方,彈琴罷了歌唱;沒有人看見我,我心里多悲傷;我坐在老地方,我抬頭看天上;找不到北斗星,我只看見月亮;我走過了村莊,我獨自在路上;我走過了山崗,我說不出凄涼;我走過了城市,我迷失了方向;我走過了生活,我沒聽見歌唱?!闭也坏矫裰{直接、火辣的曲風,卻能在其中品味出淡淡的哀愁,而哀愁主要源自人在他鄉(xiāng)思故鄉(xiāng)的惆悵。
與此曲不同的是,《生活在地下》所體現(xiàn)的思鄉(xiāng)情懷則更為直接、熾烈。人在他鄉(xiāng),思念故鄉(xiāng)黃土高原上的蔚藍的天空,飽含親人的呼喚、戀人的難舍以及人事的復雜和自己親身的體味、解讀:“遠方的天空總是那么藍,我卻藏在潮濕的角落里;生活好比黑夜里漫長的路,走過的人他從不說出來;親人朋友在夢里呼喚我,我卻在這里虛度著好時光;生活不該是一杯醉人的酒,醒來的人想說也說不出來;遠方的戀人你不要埋怨我,雖然我從來沒有讓你幸福過;北京 北京,不是我們的家,我現(xiàn)在才知道勞動的人是最窮的?!弊屑汃雎?,便能設身處地地感受到這些走出去的民謠藝人無奈的心境。
最典型的當屬《黃河謠》,這首歌曲是外出的人思鄉(xiāng)情懷最好的傾訴:“月亮照在鐵橋上,我對著黃河唱;每當我醒來的時候,想起了家,想起了蘭州;想起路邊槐花香,想起我的好姑娘;黃河的水不停地流,流過了家,流過了蘭州,流浪的人不停地唱,唱著那黃河謠。”一座黃河鐵橋矗立在黃河兩岸,帶給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無盡的遐想,鐵橋百年風云,記憶卻在細節(jié)之處深刻雋永,一輪明月懸掛天際,清冷照耀其上,更烘托出一絲悲涼。歌唱者曲風蒼烈,嘶啞,如同不盡人意的生活。黃河的水不停地流,自西向東,日復一日,司空見慣,卻在離去者的記憶里成了難以忘懷的情景,黃河成了蘭州的另一個稱謂,觸景生情。
“路邊槐花香”是很多文學作品中常出現(xiàn)的文學原型,槐樹是故鄉(xiāng)最好的歷史見證,“人人來自大槐樹”,槐樹在中國人的意識里是許久以來對故鄉(xiāng)最遙遠的民間敘述者,它們更多地是被象征化、物象化。而槐花則更是風花雪月一些,將思鄉(xiāng)的凄楚描寫得更加優(yōu)美,使得思鄉(xiāng)不再那么苦澀,甚至演繹成對戀人、情人、親人的懷念。于是,這樣的情懷是一種澀中泛甜的美妙,是只可意會的心有靈犀,這樣的歌謠在民間傳播力度極大、速度飛快,因為它觸動了每一位走出去的人內心無法言傳的思鄉(xiāng)情懷,并且?guī)順O強的美感享受。
[參考文獻]
[1]張紹民.村莊疾病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2]周永濤.新時期小城鎮(zhèn)敘事小說研究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王光榮.歌謠的多學科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4]韓春燕.文字里的村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