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甘肅永登連城鎮(zhèn)牛站村流傳著數(shù)量眾多、類型豐富的九天圣母傳說。這些傳說以民間寫意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地方保護神的形象,表達出民眾的英雄認同、和平愿望、價值追求,生動展示了口頭敘事與村落信仰民俗的雙向建構過程,滿足了民眾多方面的信仰需求,也以特殊的方式完成了村落史的記憶過程。傳說的文化功能與民眾傳承心理緊密膠合、互為支撐,在這個意義上,傳說不僅僅是神圣性的,更是世俗性的,甚至帶有某種些微的歷史氣息,立體綜合地表達出了一種地方文化的鮮活面貌。
[關鍵詞]甘肅牛站村;九天圣母傳說;民間傳說;傳承心理
[中圖分類號]K8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20-0040-03
九天圣母是道教信奉的著名女仙,在民間有著較大的影響,被認為是僅次于王母娘娘的眾女仙之首,“傳說中的九天玄女主要職司是掌授兵法天書,扶助應命英雄”。①這一說法應該是源起于傳說中殷商民族的始祖玄鳥,民間傳說它后來化為一個人面鳥身的女神,人們稱其為“玄鳥”,正是她幫助黃帝戰(zhàn)勝了蚩尤,這就是九天玄女的來歷。也許正是由于甘肅曾經(jīng)有著戰(zhàn)爭頻繁、動蕩不息的開發(fā)史和發(fā)展史,九天圣母這一“戰(zhàn)神”的信仰文化在這里有著一定的傳承歷史和較廣泛的傳承范圍。在甘肅流傳著數(shù)量眾多、類型豐富的九天圣母傳說,它們以傳說群、傳說帶、傳說圈的方式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民眾多元復雜的傳承心理。在甘肅永登連城鎮(zhèn)牛站村,每年三月初七都舉辦紀念九天圣母的廟會活動,當?shù)厝肆暦Q“大菩薩會”。牛站自古以來為河西門戶、甘青要沖,1936年,范長江進入青海時曾取道于此,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他專門提及了這個處于咽喉要道上的村莊。牛站的九天圣母廟會活動熱鬧隆重,多年來都是百姓自發(fā)過會。時至2010年,蘭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批準設立永登縣連城牛站九天圣母宮為固定道教活動處所,開展宗教活動。官方的正式行為進一步促進了百姓信仰九天圣母的熱情與信心,而那些神奇瑰麗的傳說也因為活動的規(guī)范化得到了進一步系統(tǒng)的傳承和建構。
2013年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七,筆者前往牛站村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田野調(diào)查,走訪了廟會組織者、承辦者、參加者及大量信眾,對九天圣母傳說進行了專題調(diào)查。②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當?shù)仃P于九天圣母宮的傳說很多,那些表面駁雜的傳說,實則發(fā)揮著重要的解釋功能、記憶功能、建構功能,表達出民眾的歷史關懷與現(xiàn)實追求。
一、起源傳說的歷史意味與民眾的英雄認同
牛站民眾將九天圣母的紀念起源與清朝時的甘肅牛站籍大將何虎臣聯(lián)系在了一起,認為牛站九天圣母的信仰活動最初正是由何虎臣所確立的,有很多傳說都津津樂道于何虎臣與九天圣母之間的特殊聯(lián)系。
當?shù)孛癖妭髡f,何大人(何虎臣)在河湟地區(qū)屢建奇功,深得清政府賞識,而他本人為了統(tǒng)一軍心、樹立威信,則對外宣稱自己每次作戰(zhàn)取勝都是因為獲得了九天圣母的保佑。所以,他無論走到哪里都親自背著九天圣母的“畫張子”(畫像),頂禮膜拜,恭敬有加,以確保每次戰(zhàn)役都取得勝利。后來,何虎臣進京面圣,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將此畫像正式展示給了慈禧太后,并大加渲染自己憑借九天圣母保佑才能取得戰(zhàn)爭勝利,甚至杜撰出九天圣母有時會親自上陣殺敵的故事。何虎臣要求慈禧太后封賞九天圣母,且要給一個證明的“把憑”(證據(jù))。太后當即為九天圣母賞賜了“護國元君”金牌,并且將自己的金手鐲當場摘下送給了何大人。何大人拒絕了,慈禧太后于是又把自己結婚時所穿的華麗禮服賜給了九天圣母,并且賞賜了半副鑾駕。從此以后,九天圣母就被供奉在了牛站村,其基本的服裝造型就是身著慈禧太后的鳳冠霞帔,并且在大殿前供奉著半副鑾駕。后來,民眾在紀念活動中用這樣的頌詞去描寫這一助戰(zhàn)有功的女神:“頭戴九龍鳳冠,身穿白袍九條龍,腰系一條金玉帶,下穿八福子綾羅裙。娘娘騎的是白龍馬,手拿急救萬民的牌?!?/p>
與歷史傳說不同的是,這些傳說大多是當代性的,以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傳說為主,但也有不少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新傳說。
比如有一則傳說認為九天圣母曾經(jīng)智退馬步芳的大批部隊,救了牛站一村人的性命:20世紀40年代,馬步芳的部隊與解放軍作戰(zhàn),兵敗后退守到了河橋附近的大通河,馬部坐船逃到了牛站,隨即砍斷了船繩。當馬部在生火做飯時,突然聽到槍炮齊鳴、殺聲震天,眼見有數(shù)百萬解放軍涌入村中。馬部立刻逃竄而去,不敢再來牛站劫掠。民眾認為馬部所見的幻象皆是九天圣母動用自己的神功神力所達到的效果。另外一則傳說則更是離奇:參加越南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牛站籍戰(zhàn)士饑腸轆轆,突然,有一個當?shù)氐拿铨g女子送來了香甜可口的食物,解決了大問題。之后,戰(zhàn)士們看到女子化成了九天圣母的形象飄然而去,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家鄉(xiāng)的保護神前來排憂解難、解救自己。
上述傳說可謂功能性傳說,從其表面來看,在民眾的信仰心理中,九天圣母佑護地方、保護子民,是一個不負當?shù)孛癖娤慊鸱罹吹恼x之神、負責之神。但從深層歷史原因看,解放前的河湟地區(qū)戰(zhàn)事頻繁,民眾生活艱辛、性命堪憂,朝不保夕的苦難遭遇使得民眾對于和平安寧的生活產(chǎn)生了強烈的渴望,而要想得到此種生活,只能求助于戰(zhàn)爭的結束。因此,九天圣母的“戰(zhàn)神”原型便被自然恢復,人們渴望這一威武英勇的戰(zhàn)神能夠保佑牛站的地方平安。但是,民眾對其進行了地方性重構,由于對戰(zhàn)爭的懼怕,百姓不愿再親赴沙場、骨肉相殘。因此,他們想象中的九天圣母便也不再如助戰(zhàn)何虎臣時一般直接現(xiàn)現(xiàn)身沙場、舉刃殺敵,而是以虛幻的“撒豆成兵”的戰(zhàn)術來嚇退敵人,從而不費一兵一卒就成功保護了牛站民眾。而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牛站籍軍人則從村落文化傳統(tǒng)體系出發(fā),在戰(zhàn)爭中將九天圣母視為只專屬于自己一村的獨特護身符,從中找到了心理慰藉與平衡,克服了恐慌與疑慮,情節(jié)離奇的傳說便也由此而生。百姓的想象力可謂驚人,但在想象的背后是真實可觸的對于和平生活的強烈渴望,這份民間心愿可感可憫,通過九天圣母的形象得到了一次次的寄托和宣泄。此類傳說既表達出九天圣母源出于戰(zhàn)爭保護神的本源性信仰,也表達出民間對其進行的時代性重構。
三、禁忌傳說的虛擬建構與民眾的價值追求
在調(diào)查中我們還收集到了一些關于九天圣母的禁忌傳說,這些傳說表達了大致相近的意思,即民眾認為,九天圣母法眼通天、賞罰分明,對人世的是非曲直心知肚明。人們對于九天圣母必須要有完全的尊重和虔誠的信仰,否則就會受到懲罰,尤其是對故意行惡的惡人惡行,九天圣母更會進行嚴厲懲戒。村民談論這一問題時態(tài)度非常嚴肅,體現(xiàn)出民間信仰世界里的認真與虔誠。
比如有這樣一則傳說,對牛站人來說,九天圣母法力無邊、有求必應,但是,她又個性剛烈、賞罰分明。20世紀四五十年代,有一個平時飛揚跋扈的有錢人騎著高頭大馬馬路過九天圣母的廟宇,他并不下馬,更不進廟跪拜,而是準備高傲地離開。就在此時,他所騎的馬突然受驚,像看到了什么東西,在馬的跳躍中,騎馬人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筋骨斷裂。民眾對此非常認同,認為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對應關系,為富不仁者理應受到處罰。他們也因此更加地愛戴九天圣母。另外,還有一則傳說,有一對有著不正當男女關系的村民,因為一起進廟拜見九天圣母而被案幾上滾落的供品打中了頭部,村民認為這就是昧良心的人帶著不干凈的東西進廟犯忌的結果,也是九天圣母法眼通透的最好證明。
以上的傳說其實都以曲折的方式表達著民眾的價值觀,表達著他們對社會關系的基本認識和重要底線,在這個意義上,九天圣母這一神的形象已經(jīng)被虛化重構為社會價值體系的具體代言人。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圍繞著九天圣母信仰,在牛站村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井然有序的村落文化,比如孝敬父母、家庭和諧、尊老愛幼、幫扶弱者、取財有道、勤于稼穡等。這些潛隱于民間的倫理精神已經(jīng)深入人心,而其具體的制定者、執(zhí)行者、調(diào)節(jié)者、處罰者等角色則由參與廟會的諸多人物去扮演,也就是說,廟會的會首人物與村落文化秩序的制定者、維護者有著高度的重合。這些會首人物以九天圣母為尊崇的對象,啟發(fā)并引導著民眾自覺自愿地遵守著村落文化秩序,而那些神秘威嚴的禁忌故事則成為一種維護秩序的有效手段。涂爾干在解釋圖騰起源時指出:“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就似乎充滿了我們與之有關的種種力量,它們既專橫又助人,既威嚴又仁慈……結果我們得到的印象是:有兩種不同的現(xiàn)實與我們相關,它們之間隔著一條鴻溝,一邊是凡俗事物的世界,而另一邊則屬于神圣事物?!雹苓@個“神圣事物”帶來的觀念世界對牛站村民來講具有解決現(xiàn)實問題、維護現(xiàn)實秩序、化解現(xiàn)實矛盾的重要意義,而那些禁忌傳說則成為民間習慣法式的律令,以一種既威嚴又仁慈的力量影響著民眾的傳承心理。
四、結語
流傳在牛站的九天圣母傳說以民間寫意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地方保護神的形象,表達出民眾的英雄認同、和平愿望、價值追求生動展示了口頭敘事與村落信仰民俗的雙向建構過程。傳說滿足了民眾多方面的信仰需求,也以特殊的方式完成了村落史的記憶過程:“如果一個傳說為全村落所共享,那么,它便成為了村落記憶。在村落內(nèi),敘事和記憶相互支撐,共同創(chuàng)造了村落的口述史。傳說、記憶和口述史往往三者合一,成為具體時空中人們共同擁有的傳統(tǒng)?!雹菰谶@樣的文化切面上,傳說的文化功能與民眾的傳承心理緊密膠合、互為支撐。在這個意義上,那些關于九天圣母的傳說就不僅僅是神圣性的,更是世俗性的,甚至帶有某種些微的歷史氣息,立體綜合地表達出了一種地方文化的鮮活面貌。而這一面貌的構建,正是民眾主體性選擇的結果。文化發(fā)生學的理論認為,民間敘事文本是人類的行為和思維對他們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構型。傳說作為其中重要的建筑材料,值得我們?nèi)ブ匾暺湮幕饬x。尤其在今天傳說日漸式微的時代語境中,我們更應該對其做出認真的研究與深度的保存。
[注 釋]
①周宗廉等:《中國民間的神》,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頁。
②訪談中得到了牛站本土文化人敬世元、王金山、楊德明等人的無私幫助,在此致謝。
③楊業(yè)普編著:《甘肅史話叢書·永登史話》,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頁。
④涂爾干著、渠東等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283頁。
⑤萬建中:《傳說建構與村落記憶》,《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