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受阿拉善原文聯(lián)主席、宏魁蓯蓉集團文化總監(jiān)張繼煉先生邀請,雜志社及蘭州城市學院文學院中文系主任朱忠元教授等一行五人前往內(nèi)蒙古阿拉善,就玉石文化及企業(yè)文化等問題進行考察、調(diào)研。
展示眾寶
9月14日下午,在張繼煉先生的引薦下,我們采訪了阿拉善盟奇石收藏家薛世君先生。
薛世君生于1965年,身材高大,方臉,為人豪爽。祖籍甘肅民勤,出生、成長在阿拉善右旗筍布爾蘇木,自小受蒙古族舅媽影響,說蒙語,喝奶茶,唱長調(diào),形成了熱情、實在的蒙古性格。
說起石頭,薛世君神采飛揚。
他先從阿拉善當?shù)厥^的形成說起。在戈壁基巖裸露的荒漠區(qū),戈壁灘上的石頭因干旱環(huán)境影響,十分干燥。戈壁灘的地下水分蒸發(fā)時,停留于地面上的礫石將水分吸收,使地下水中豐富的礦物質(zhì)滲入到石頭內(nèi)部。石頭的質(zhì)地因此變得更為細膩,表面像涂抹了一層油漆。再經(jīng)過億萬年的風吹日曬,漆層加厚,原本粗糙的戈壁石像上等的瓷器樣,擁有了厚重、溫潤、光亮的釉面。這種戈壁石被稱為“老皮”。而阿拉善就是這種老皮石的最大產(chǎn)地。在阿拉善最常見的老皮石是瑪瑙,色彩豐富。瑪瑙質(zhì)地的紅、黃、黑色的老皮,俗稱“沙漠漆”。
介紹到這里,薛世君揚起手,指著滿屋子的藏品說:“這些都是‘沙漠漆’?!备鞣N造型奇特的原石,顏色均以紅、黃、黑為主,雖然古樸大氣,卻少了彩石的絢麗奪目。問及他為什么鐘愛收藏“沙漠漆”,薛世君認真地回答我們:“因為‘沙漠漆’代表的精神?!?/p>
在薛世君看來,每一塊戈壁石的形成都歷經(jīng)千辛萬苦,它們?nèi)淌茱L暴的侵襲,忍受烈日的暴曬才擁有其他石頭難以比擬的價值。而阿拉善人也同戈壁石一樣,在艱苦的荒漠環(huán)境中,放牧、種田、挖礦,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美好生活。更為重要的是,阿拉善人像“沙漠漆”一樣保持著樸實和真誠。他們?nèi)绱讼嘞?,雖然經(jīng)歷痛苦的磨難,卻仍保持自然天性。這種精神讓人肅然起敬。
采訪時,薛世君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得意藏品。他侃侃而談,每一塊石頭的來歷他都爛熟于心。這些石頭除了石質(zhì)一樣,形狀皆為山形,有的線條凌厲,頗像阿拉善東南邊的賀蘭山,帶著肅殺之氣;有的敦實豐厚,有孕育萬物的靈秀之氣;有的獨峰傲立,透著絕世傲然之意;還有一塊較為獨特,形似海中的島嶼,薛世君將它命名為“釣魚島”。
薛世君又將他剛收集來的寶貝從儲物柜里拿出來。它是一塊山形的“沙漠漆”,暗紅色的石體,如果添加上黑色的背景,看起來就像是夜幕中平地拔起的一座秀麗山峰。圓潤的山尖兒,亮滑的平原,整塊石頭的色澤像是被人傳承、供養(yǎng)了多年的上等玉器。說到這塊石頭,薛世君指著山尖道:“這是山包包上長包包?!?/p>
原來這種山形石的形成過程,像是我們居住的這顆蔚藍星球的成長史。億萬年前,地心的活躍讓薄薄的地殼隨之震動,來自地心的熱度沖出地表,巖漿從大地的縫隙中噴涌而出,場景壯闊。當?shù)匦闹貧w平靜,巖漿逐漸冷卻,那些熱量流出的通道口被堵塞,巖漿變?yōu)閹r石,山尖上又長了一個山尖。斗轉(zhuǎn)星移,千萬年過去了,這塊來自星球內(nèi)部的石頭脫離了高山,而高山變?yōu)楦瓯?。沒有人了解它神奇的、充滿際遇的經(jīng)歷。羊兒和駱駝經(jīng)過、戰(zhàn)馬和穿著盔甲的男人經(jīng)過、僧侶和載滿絲綢的商隊經(jīng)過,從沒有人關(guān)注它。直到一個知道它過去的人,慎之又慎地將它珍藏起來。這個人,就是薛世君。
薛世君表示這塊石頭他會永久收藏。他說,這塊石頭的形成是自然造就的奇跡,他想讓更多的人認識戈壁石、了解戈壁石,進而認識阿拉善、了解阿拉善。他說這些的時候,眼神堅定。
外出闖蕩
薛世君是阿拉善戈壁石收藏界的領(lǐng)軍人物,我們對他如何走上藏石這條路的原因很感興趣,當即問了出來。
“哎呀,怎么就收藏石頭了……”薛世君重復了一遍問題,點起一根煙,他的眼睛在煙霧的后邊,垂下眼的時候,看起來似乎沉浸在過去。朋友張繼煉催促他快說,他歪了歪身,撓下頭,回道:“這咋說?!闭f到自己的事,薛世君顯然沒有剛才那么健談。
馮主編建議:“我們從小時候說起好了。”薛世君停頓了會兒,才將他的故事娓娓道來。
薛世君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在阿拉善右旗筍布爾蘇木長大。年少的時候,他和舅媽很親近,同她學蒙語、學唱歌。七八歲時,就在牧區(qū)放羊、放駱駝。在薛世君不用上學的時候,他都是每天早上喝上一碗熱騰騰的羊奶,帶上點干糧,趕上集體的幾十峰駱駝,朝著沙漠走去。人跡鮮少的荒漠十分危險,也許遠處的沙丘后面就有狼群活動,也許在駱駝的蹄下就有沙漠蛇類蜿蜒爬過。他和駱駝在沙漠里一呆就是一整天,陪伴他的只有駱駝和歌聲,寂寞在折磨著他那顆年輕的心。
18歲的時候,薛世君決定離開牧區(qū),到鎮(zhèn)上去。他這樣說自己當時的想法:“年輕人嘛,想到人多的地方去。”作為家中的主要勞動力,他離開的決定必然遭到家人的反對,但是,薛世君還是離開了。遼闊的沙漠已經(jīng)裝不下他的心,他要飛出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
他先到當?shù)氐陌凫`煤礦做工人,在煤礦燒焦炭,每月工資僅80塊錢。他在煤礦工作了一年零兩個月,除了掌心紋路里、指甲縫里洗不去的煤灰,幾乎什么東西都沒得到。
1989年,蘇木和旗里的供銷社合辦了一個企業(yè),名字叫“阿拉善右旗絨毛梳紡廠”,是加工羊毛、駝毛的廠子,招工的時候為了帶動牧區(qū)發(fā)展,分配給牧區(qū)一個名額。薛世君幸運地得到了這樣一個機會,進了廠子。他長得人高馬大,有打工的經(jīng)驗,又踏實肯干,于是被被分配到廠里的銷售部門。
當時的薛世君,要天南海北地尋找銷售市場,將絨毛廠生產(chǎn)的絨毛制品推銷出去。馮主編問他走過的哪個地方讓他印象最深,他笑了笑,有點羞澀又有點自豪地說:“是北京。我放駱駝的時候,就夢想著有一天可以到天安門廣場上去看一看?!?/p>
薛世君第一次出差的目的地就是北京。找到地方住下后,他就放下行李,一個人跑到天安門廣場坐了一天,“我到了那一看,覺得天安門廣場那么大,可我那么小?!?/p>
天安門廣場再大,大不過牧區(qū)的荒漠。但是在那一刻,來自阿拉善牧區(qū)的小伙子,完成了對于年少時的他來說最大的夢想。
成家立業(yè)
薛世君為人十分樸實、憨厚,當時的商家對來自邊遠牧區(qū)的產(chǎn)品又十分信任,所以推銷的工作比較順利,薛世君給廠子創(chuàng)造了巨大收益。他多次被評為廠里的銷售先進工作者,那時候,他已經(jīng)結(jié)了婚,還有個3歲大的兒子。
妻子張玉玲比他小4歲,兩人在工廠里相識。那時的張玉玲是城鎮(zhèn)戶口,先在供銷社工作,后調(diào)入絨毛廠里做絨毛檢驗員。張玉玲家境好,工作好,人長得漂亮,性格還爽朗大方。來自牧區(qū)的窮小子薛世君對她心儀已久。
陪坐在一旁的張玉玲想起甜蜜的往事,眉眼彎彎,一臉幸福地向我們透露兩人戀愛時候的趣事:兩人交往時頻繁地通往書信;因為家人反對,不讓她赴約和薛世君看電影,結(jié)果讓他在寒風中等了半場電影,得了重感冒;最終,兩人得到家人的祝福,喜結(jié)連理。她毫不扭捏地向我們展示當年兩個年輕人的美好感情。
后來又講到在丈夫外出跑業(yè)務,她一個人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兒子和兩個侄子時,她的言辭間沒有埋怨,只有對過去的感慨。我們讓她評價一下自己的丈夫,她先說了一個“傻”字,接著又說:“執(zhí)著、踏實、肯干、有擔當。”然后有些害羞地笑出聲,趕忙再次張羅我們吃水果。
這些事情發(fā)生在1995年之前,孩子健康可愛,兩人的負擔雖重些,但日子正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薛世君的思維逐漸活絡起來。大城市人的說話方式、理念,都在沖擊他的觀念,改變他的思想。1995年,薛世君決定在甘肅金昌成立羊絨代銷公司,開始他的事業(yè)。他在金昌開辦展銷會,推銷絨毛廠的產(chǎn)品。第一年公司收益很好??墒墙酉聛?,公司經(jīng)營便出現(xiàn)問題。問到原因,薛世君沒有多說,只說當時的自己太年輕,看問題不全面。薛世君努力維持公司運行,卻不見成效,當時公司已背負50多萬元。
1998年,薛世君貸款到新疆石河子的農(nóng)八師121團承包了100多畝地用來種植棉花,計劃用棉花的收益償還欠款。那年棉花收成很好,但是收購價格卻比往年低許多,反而又增加了一筆債務。無奈之下,薛世君只好回到阿拉善右旗,撤掉在金昌的公司,以一人之力承擔起公司經(jīng)營不善的后果,他將家中的房子抵押給絨毛廠,開始了艱難的還債生活。辭掉工作的他從阿拉善右旗輾轉(zhuǎn)到左旗,因為沒有正式工作,就四處打工。張玉玲也辭掉廠里檢驗員的工作,收拾包裹,帶上孩子,堅定地追隨丈夫來到左旗,照顧父子倆的生活。
1999年春天,薛世君靠挖蓯蓉賺了1500塊錢,其中的大部分用來還債。沒工作的薛世君跑到牧區(qū)里收瓶子、種玉米、收羊絨,只要是可以嘗試的,他都嘗試著干過。1999年秋天,薛世君的兒子沒有上學,因為他們連孩子的學費都掏不起了。張玉玲回憶起之前的不容易,一直面帶微笑,豁達地面對。只有說到讓孩子受了苦,才露出一位母親的難言愧疚出來。
在困難中,一家人相互扶持,終于在2003年還上全部欠款,生活漸漸步入正軌。
與石結(jié)緣
如果說,薛世君人生中的第一個轉(zhuǎn)折點是走出牧區(qū),那他的第二個轉(zhuǎn)折點就是收購了一塊石頭。從此他走上了收藏阿拉善奇石,讓更多人了解阿拉善的石頭、了解阿拉善人的道路。
2005年,在牧區(qū)收羊毛的時候,薛世君在一個牧民家里看到了一塊石頭。薛世君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了那塊石頭的具體模樣,只記得那塊石頭有半個排球那么大,十分漂亮。薛世君以5500元的價格將它從原主人手里購得。后來他到了呼和浩特市,另一個買家又花了1萬元將它從薛世君手中買走。
這場交易給薛世君打開了戈壁石賞玩的大門。
2006~2007年,薛世君開始涉足戈壁石買賣行業(yè)。但是,當時戈壁石作為新興的觀賞石,人們普遍對它的了解不多,所以戈壁石的售價也要比現(xiàn)在低廉。薛世君本人對石頭的了解也不深,只憑著直覺和少許的技巧在這個行業(yè)里闖蕩。逐漸地,他在收購戈壁石的過程中、在賞石人才很多的北京、在戈壁石的市場——呼和浩特市,學到了越來越多的有關(guān)戈壁石的知識。
薛世君經(jīng)過之前的歷練,和“沙漠漆”有了共鳴。出于對“沙漠漆”的鐘愛,他決定只收藏“沙漠漆”。2010年,薛世君在阿拉善左旗開了一家奇石館,店面只有30多平方米,店里擺賣從各地收購來的“沙漠漆”。一家人擠在樓上,薛世君在外地收購石頭,張玉玲就在家里照看孩子,看守店面。
隨著戈壁石在觀賞石界的呼聲漸高,奇石館的生意逐漸好了起來。2012年,薛世君在阿拉善舉辦了“百山奇石展”,阿拉善的戈壁石文化產(chǎn)業(yè)隨之壯大。
現(xiàn)在阿拉善的賞石館比比皆是。對于同行增多,薛世君認為這是個好現(xiàn)象,他因戈壁石而受益,現(xiàn)在到了他回饋家鄉(xiāng)的時候。薛世君曾多次舉辦戈壁石展覽,在中國觀賞石界引起重大反響,使阿拉善的戈壁石受到更多人的認識和喜愛,間接地推動了阿拉善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為阿拉善戈壁石的開發(fā),為當代石文化的發(fā)展和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