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走進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一個名叫“新天地”的優(yōu)質果種植場,只見園內柑橘樹整齊成列,枝頭掛滿拇指大小的綠色小果子,酸澀的清香分外怡人。行走在果林中,就像是置身于一片碧綠的海洋。
據了解,新天地優(yōu)質果種植場位于博羅縣楊村鎮(zhèn)內,果場面積近400畝,掛果面積160畝,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水清木華,其種植的水果主要為砂糖橘、甜橙和臍橙。場長謝炯新告訴筆者,新天地果場去年收獲砂糖橘25萬公斤,甜橙和臍橙7.5萬公斤。去年是小年,很多地方的柑橘都減產,柑橘普遍能賣到每公斤6元,在這種情況下能收獲32.5萬公斤,算是小年大豐收。
謝炯新創(chuàng)造的豐收奇跡,使得附近的果農提到他名字時都贊不絕口。他的果場已經是連續(xù)5年大豐收,連年保持增產,9年的樹在去年能掛果上百斤。尤其在近年砂糖橘欠收的情況下,新天地果場的柑橘仍然能保持高產優(yōu)質,談及為什么要選擇在博羅這個黃龍病最嚴重的地方種植柑橘時,謝炯新深有感觸。
2003年,謝炯新帶著300萬元資金計劃到博羅楊村鎮(zhèn)開辟農場時,遭到了親朋好友的反對,大家都勸說他不要做這種虧本生意。因為來博羅之前,謝炯新已經在深圳通過種植西瓜發(fā)家,后又因種出最高畝產可達8000斤的芒果,打破世界紀錄,當時他已是遠近聞名的“芒果大王”。放棄已經穩(wěn)步發(fā)展的芒果產業(yè),去投資具有高風險的柑橘種植,這在很多人看來都難以理解。謝炯新對此卻有自己的想法。
祖籍博羅石灣的謝炯新,人在深圳,但一直關注著家鄉(xiāng)的變化。博羅楊村鎮(zhèn)是廣東省砂糖橘種植的老區(qū),上世紀90年代,曾有過“亞洲最大柑橘場之一”的美稱。但自從黃龍病蔓延后,2000年開始整個村的砂糖橘就遭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謝炯新了解到這種情況后,毅然決然帶著創(chuàng)業(yè)資金回到家鄉(xiāng),希望運用自己多年的氣象知識和種植知識,幫助果農解決柑橘難題,讓博羅柑橘再次名揚天下。
半路出家種柑橘的謝炯新,在剛開始投產時遇到不少難題,以前種植芒果的經驗根本無法用在柑橘上,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為了成功栽種柑橘,謝炯新首先四處拜訪專家,了解當地的氣候條件,向有經驗的農戶請教,總結出柑橘種植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并訂閱了20多種農業(yè)雜志,記錄了密密麻麻幾十萬字的筆記。然后他根據已掌握的知識,對柑橘栽培進行多次的反復試驗、改進和總結。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謝炯新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種植方法。
謝炯新每次從楊村柑橘研究所拿回柑橘果苗后,并不是直接種植在地里,而是對果苗進行1年左右的集中式培育。等到果苗長到1米高左右時再將其植入地中,這樣種植的柑橘不僅容易成活,而且2年就能掛果。
筆者還從博羅縣水果辦工作人員的口中得知,謝炯新對防控果樹黃龍病很有一套辦法。問到對付黃龍病的“秘訣”, 謝炯新笑著告訴筆者,一般果農看見柑橘樹犯黃龍病,就會整棵砍掉,還要連根拔起,但是其他果樹仍然會被傳染。而他除了砍樹,還會在砍除病株的樹頭鑿一個小洞倒入草甘膦,用黑膜對其覆蓋,3—4個月后在病株旁邊補種。謝炯新解釋道,倒入的草甘膦能夠完全殺死樹根,防止病株樹根再生帶病芽,用黑膜則可以最大限度保持草甘膦不被蒸發(fā)。謝炯新的砂糖橘園約有4000棵果樹,黃龍病的感染率一直控制在2%以內。
因為成功防控柑橘黃龍病,謝炯新被同行譽為“黃龍病克星”。去年11月,他獲得由農業(yè)部頒發(fā)的“全國突出貢獻農業(yè)專家”的牌匾和證書。
謝炯新特有的種植方法,讓博羅柑橘再次走進了消費者的視野。從他的果場生產出來的砂糖橘,不但每年產量有保證,年年增產,而且皮薄汁多,味甜籽小,清香可口,是柑橘中的上品,普遍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在豐收季節(jié),成片成林的柑橘園遍掛金黃,累累碩果壓彎枝頭,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
每年歲末,都是新天地果場最忙碌的時候,這時謝炯新會收到各地客商的訂單,甚至有的商家在柑橘剛開花時就提前向果場預訂。在各地砂糖桔都大幅減產的情況下,新天地果場的訂單卻是絡繹不絕,遠銷全國各大城市。毫無疑問,謝炯新憑借著300萬元,在博羅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再次創(chuàng)造了他的種植神話。
談到對未來的打算,年過六旬的謝炯新說他將繼續(xù)致力于柑橘的種植研究,運用科學知識,培育優(yōu)質豐產柑橘,帶動更多農戶種植,讓新天地果場再創(chuàng)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