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世同堂》的結局還體現(xiàn)了作者一貫的文化批判的主題,在遠離妻兒、孤獨、焦慮的情緒下思考著戰(zhàn)爭形勢下文化的重構。文化的意蘊十分豐富。
關鍵詞:四世同堂;結局;文化意蘊
1943年老舍在重慶見到了闊別六年的妻兒,這讓病中的老舍感到些許的安慰。事實上胡絜青給老舍帶來的不僅是溫馨的家庭,更帶來了《四世同堂》這部巨著?!爱斘乙淮斡忠淮蔚刂v述日本侵略者對淪陷區(qū)人民,特別是對北平人民的奴役和蹂躪的時候,老舍總是坐在一旁,吸著煙,靜靜地聽著,思考著。就這樣,使他心中那就舊日的北平,又增添了淪落后的創(chuàng)傷和慘狀?!雹倮仙嶙约阂渤姓J“自從日本侵略者占領北平之后,北平已經不是我心中的樂園,而是饑寒交迫的地域,北平幾經沒有了新年,而只有日深一日的苦難與壓迫?!雹谇≡诖藭r日軍攻破貴州,隨時有進攻重慶的可能,老舍在此時的心態(tài)還是比較焦慮的,但老舍的思想卻并未停留在這種焦慮的情緒中,如何在戰(zhàn)爭的背景下審視文化仍是作者的核心主題。夏志清評論《四世同堂》時談到:“《四世同堂》是一本研究中國國民性的小說。其最重要的主題是:在民族戰(zhàn)爭的一場浩劫中,中華民族的優(yōu)越性……而劣根性,像那些在漢奸走狗身上所代表的則被淘汰?!雹邸痘袒蟆分羞@幅被遺棄的畫,被遺棄的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的避世思維,真正被老舍作家保留更愈加堅強的是傳統(tǒng)文化中士的擔當意識?!案毁F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據史料記載,《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饑荒》完成于1949年,1949年老舍在給樓適的信中談到:“《四世同堂》已草創(chuàng),正在譯”④由此可以推斷,《饑荒》主要在1948年完成。老舍于1946年離開中國,開始了他第二段國外生活,專心翻譯和寫作,可以說老舍親歷了抗日戰(zhàn)爭而聽說了解放戰(zhàn)爭,沈從文在給一位青年的信中提到“大局玄黃未定,……一切終得變。從大處看中國即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則無可懷疑,”⑤此時的老舍忙于寫作、并不明白他已從一個自由思考的社會步入一個盲目信仰的社會。1949年6月第一次全國文代會召開,周恩來提出“現(xiàn)在就差老舍了,快請他回來吧?!贝藭r正在美國的老舍立即整裝,返回祖國與親人團聚。也“為了‘新中華民國的偉大建設’也即建立現(xiàn)代民族國家(這是近百年來中國中國知識分子的主要夢想)”⑥回到祖國。因此,這一階段,老舍的政治態(tài)度與沈從文不同,新國家與民族的想象對他充滿誘惑。
同時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還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者本人對《四世同堂》創(chuàng)作具有很強的自覺性,《饑荒》中那悲壯的結局基本上完成了普通大眾有惶惑到覺醒的蛻變。這不僅源自他在1945年親身感受到的抗戰(zhàn)的勝利,更是他對歷史、文化的樂觀。錢先生、瑞宣、瑞全都成為先進分子,這比起兩年前老舍悲觀、悲憤的心態(tài)大有不同。在史承鈞發(fā)現(xiàn)的一篇史料中這樣寫道“他們和她們都有都有個人的生活與性格,又都有北平給他們和她們特殊的文化與習慣,他們與她們所受的苦難,一半‘咎由自取’,一半也因深受了北平的文化病的毒。故事分三大段:1自‘七七’至南京陷落——大家惶惑,不知所從;2南京陷落后,珍珠港被炸以前——惶惑改為消沉,任敵人宰割;3英美對日宣戰(zhàn)后——敵人制造饑荒,四世同堂變成四世同亡!”⑦
《四世同堂》三部曲整體的設計也對結局構成了影響,但也與當時的文化語境相適應。“一個被征服的國家的悲哀和痛苦,是不能像桌子上的灰塵那樣,一擦就掉的。然而叫人痛快的是:日本人降下了膏藥旗,換上了中國的國旗。盡管沒有游行,沒有鳴禮炮,沒有歡呼,可是國旗給了人民安慰。”⑧1945年7月7日老舍的雜文《‘七七’懷友》在《大公晚報》上發(fā)表,也就在這一年《四世同堂》的第二部《偷生》也與讀者見面。文中“對抗戰(zhàn)時期留在北平的各種人表示了不同的態(tài)度;對‘吃了因循的虧’,‘低首為順民’者,表示‘悲哀’,對‘因為家庭之累,不敢跺腳走出北平’者,應歸罪于可惡的大家庭制度;對‘因為生活的趣味而忘了亡國之恥’者‘真可惜’‘也可恨’;對‘故意留在北平,以得到升官的機會’的漢奸之徒,令人深惡痛絕。膏藥旗下的漢奸們終于在勝利的歡呼聲中紛紛倒下,受家庭束縛、低首的順民紛紛覺醒,走上抗爭的行列,中國人不在是沉默的羔羊。創(chuàng)傷與新生的心態(tài)讓作家對為了充滿希望。而覺醒者不確定的政治身份有與1948這個玄黃未定的時代暗合。
據史料記載,《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饑荒》完成于1949年,1949年老舍在給樓適的信中談到:“《四世同堂》已草創(chuàng),正在譯”⑨由此可以推斷,《饑荒》主要在1948年完成。老舍于1946年離開中國,開始了他第二段國外生活,專心翻譯和寫作,可以說老舍親歷了抗日戰(zhàn)爭而聽說了解放戰(zhàn)爭,而1948這個不同尋常的年份又注定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沈從文在給一位青年的信中提到“大局玄黃未定……一切終得變。從大處看中國即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則無可懷疑,”⑩此時的老舍忙于寫作、并不明白他已從一個自由思考的社會步入一個盲目信仰的社會。1949年6月第一次全國文代會召開,周恩來提出“現(xiàn)在就差老舍了,快請他回來吧?!贝藭r正在美國的老舍立即整裝,返回祖國與親人團聚。也“為了‘新中華民國的偉大建設’也即建立現(xiàn)代民族國家(這是近百年來中國中國知識分子的主要夢想)”B11回到祖國。因此,這一階段,老舍的政治態(tài)度與沈從文不同,新國家與民族的想象對他充滿誘惑。
同時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還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者本人對《四世同堂》創(chuàng)作具有很強的自覺性,《饑荒》中那悲壯的結局基本上完成了普通大眾有惶惑到覺醒的蛻變。這不僅源自他在1945年親身感受到的抗戰(zhàn)的勝利,更是他對歷史、文化的樂觀。在史承鈞發(fā)現(xiàn)的一篇史料中這樣寫道“他們和她們都有都有個人的生活與性格,又都有北平給他們和她們特殊的文化與習慣,他們與她們所受的苦難,一半‘咎由自取’,一半也因深受了北平的文化病的毒。故事分三大段:1自‘七七’至南京陷落——大家惶惑,不知所從;2南京陷落后,珍珠港被炸以前——惶惑改為消沉,任敵人宰割;3英美對日宣戰(zhàn)后——敵人制造饑荒,四世同堂變成四世同亡!”B12
《四世同堂》三部曲整體的設計也對結局構成了影響,但也與當時的文化語境相適應?!耙粋€被征服的國家的悲哀和痛苦,是不能像桌子上的灰塵那樣,一擦就掉的。然而叫人痛快的是:日本人降下了膏藥旗,換上了中國的國旗。盡管沒有游行,沒有鳴禮炮,沒有歡呼,可是國旗給了人民安慰?!盉131945年7月7日老舍的雜文《‘七七’懷友》在《大公晚報》上發(fā)表,也就在這一年《四世同堂》的第二部《偷生》也與讀者見面。文中“對抗戰(zhàn)時期留在北平的各種人表示了不同的態(tài)度;對‘吃了因循的虧’,‘低首為順民’者,表示‘悲哀’,對‘因為家庭之累,不敢跺腳走出北平’者,應歸罪于可惡的大家庭制度;對‘因為生活的趣味而忘了亡國之恥’者‘真可惜’‘也可恨’;對‘故意留在北平,以得到升官的機會’的漢奸之徒,令人深惡痛絕。膏藥旗下的漢奸們終于在勝利的歡呼聲中紛紛倒下,受家庭束縛、低首的順民紛紛覺醒,走上抗爭的行列,中國人不在是沉默的羔羊。創(chuàng)傷與新生的心態(tài)讓作家對為了充滿希望。而覺醒者不確定的政治身份有與1948這個玄黃未定的時代暗合。(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本文系海南省普通高等學校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課題成果,項目編號Hys2012-27
注解
①吳懷斌 曾廣燦《老舍研究資料》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0年版 第686頁
②張桂興 《老舍年譜》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5年版 第451頁
③夏志清 《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復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42頁
④張桂興 《老舍年譜》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2年版 第552頁
⑤錢理群 《1948-天地玄黃》中華書局 2008年版 第208頁
⑥錢理群 《1948-天地玄黃》中華書局 2008年年版 第13頁
⑦張桂興《老舍年譜》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5年版 第470頁
⑧老舍 《老舍小說全集》《饑荒》(四世同堂第三部)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第280頁
⑨張桂興 《老舍年譜》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2年版 第552頁
⑩錢理群 《1948-天地玄黃》中華書局 2008年版 第208頁
B11錢理群 《1948-天地玄黃》中華書局 2008年年版 第13頁
B12張桂興《老舍年譜》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5年版 第470頁
B13老舍 《老舍小說全集》《饑荒》(四世同堂第三部)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第2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