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作品的藝術美最能打動人的情感,徜徉在文學作品的藝術美中會陶冶人的情操。英語文學名篇跨語言欣賞需要翻譯的中介作用,而文學翻譯活特性即在運用翻譯技巧的同時,向翻譯研究者與語言學習者包括作品的閱讀者展現(xiàn)翻譯中的藝術美。
關鍵詞:英語文學名篇;翻譯;藝術美
文學作品源于生活,但絕不是生活的雷同,體現(xiàn)的是筆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和對理想的想象力與藝術加工。不同作家具有不同的寫作特色及藝術風格,文學作品的翻譯需要在準確傳達原作創(chuàng)作意圖的同時,使得譯作品盡可能體現(xiàn)出“二度創(chuàng)作”的藝術美。我國現(xiàn)代文學家茅盾先生曾說過:“文學的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時一樣得到啟發(fā)、感動和美的感受?!睙o疑,這樣的觀點旨在說明翻譯活動的本質內涵,說明翻譯活動不是單純技術性的語言外形的變易,從一種民族語言轉換為另一種民族語言的過程中,需要譯者通過原作的語言外形,深刻地體會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體驗中,找到最適合的印證,然后,運用適合于原作內容和風格的文學語言,準確的、精辟的、藝術的再現(xiàn)出來。
一、文學作品翻譯的“信、達、雅”原則
1790年英國著名翻譯家亞力山大·泰特勒提出了翻譯三原則,即譯作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譯作的風格和手法應與原作屬于同一性質;譯作應具備原創(chuàng)作品的通順。這與我國著名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嚴復在1898年提出的“譯事三難:信、達、雅”在思想上是一致的?!靶拧本褪侵覍嵱谠牡谋疽?。“達”就是通順流暢,“雅”就是文字古雅。著名作家及翻譯家錢鐘書先生還提出了翻譯中和“化境”的翻譯觀。這幾位學者對于翻譯原則的界定都離不開對原文的忠實這一原則。
文學翻譯遵循“信、達、雅”原則是第一位的,但再現(xiàn)原作的思想、內容、 感情和風格,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文的束縛,體現(xiàn)出文學作品中的藝術美。必須看到,文學作品的藝術性特點決定了譯者在傳達原作內容的同時,還應當運用譯者自身所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識及翻譯翻譯技能在忠實于原作的內容基礎上對原作進行再一次的藝術創(chuàng)作。奈達曾指出過:“在表達型文本中,形式和內容幾乎同等重要,在語言的表達功能和美學功能之間經常出現(xiàn)些沖突,因此只需適度的翻譯便足以說明文本的內容。但是,好的翻譯一定要出類拔萃,譯者要對語言的美學功能具有特殊敏銳的感覺?!边@一段話也是對文學作品翻譯原則的描述。
二、文學作品的翻譯要要譯兼具意似和意美
我國將中文詩詞翻譯為英、法韻文的專家許淵沖先生曾說:“文學翻譯的最高目標是使翻譯作品本身成為文學作品,不但要譯得意似,還要譯出意美?!边@正說明成功的翻譯文學作品在譯出原作內容的同時,還要體現(xiàn)出文學作品的藝術美。
1.語義上的連貫性
優(yōu)秀的的翻譯作品需要譯者在翻譯時保持譯入語文章同原語文章在語義上的連貫。以《傲慢與偏見》第一卷第二十章的一段話為例,分析翻譯作品與原作在語義上保持的連貫性。
原文:Mr. Collin, meanwhile, was meditating in solitude on what had passed. He thought too well of himself to comprehend on what motive his cousin could refuse him; and though his pride was hurt, he suffered in no other way. His regard for her was quite imaginar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her deserving her mother’s reproach prevented his feeling any regret. (J.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Chapter 20, V.I)
譯文:這當口,柯林斯先生把剛才的情景沉聲默想了一番。他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實在弄不明白表妹為什么要拒絕他。他雖說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但是除此之外并不感到難過。他對伊麗莎白的愛完全是憑空想象,她可能真像她母親說的那樣又任性又傻,因此他絲毫不感到遺憾了。
原作中,伊麗莎白的母親曾對柯林斯說過她的女兒是個既任性又憨厚的傻姑娘。因此這里的“her mother’s reproach” 便可翻譯成她母親說的那樣又任性又傻了。以體現(xiàn)文章在語義上的連貫性。
2. 語境上的特定性
以英語學習者最為熟悉的《傲慢與偏見》中第二卷第十四章的一段話為例,以展現(xiàn)譯者對原著在語境上的正確理解與把握。
原文:When to these recollections was added the development of Wickham’s character, it may be easily believed that the happy spirits which had seldom been depressed before, were now so much affected as to make it almost impossible for her to appear tolerably cheerful. (J.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chapter 14, V. II)
譯文:伊麗莎白雖說一向性情開朗,難得有意氣消沉的時候,但是一想起這些事,加上漸漸認清了威克姆的真面目,心里難免受到莫大的刺激,因而連強作歡顏也辦不到了,這是可想而知的。
《傲慢與偏見》中的“偏見”指的正是伊麗莎白起初對達西這一正面人物的誤解。當伊麗莎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便產生了“development of Wickham’s character”即“漸漸認清了威克姆的真面目”。
3. 風格上的神似性
寫作風格就是指不同作者依據(jù)不同的時代背景,出自美學和主題考慮的而采用的不同的語言形式及寫作特點。蕭伯納所說的“意之所到,風格隨之?!笔菍ψ髡邔懽黠L格的經典概括。現(xiàn)代主義及意識流的重要代表人物喬伊斯所著的《尤利西斯》在寫作風格上可謂十分獨特。對這部作品的翻譯翻譯具有相當?shù)碾y度,而出色的翻譯家卻在其譯作中體現(xiàn)了文學作品的藝術美。
原文:…she kissed me. My youth. Never again. Only once it comes. Or hers. Take the train there tomorrow. No. Returning not the same…(以下略)
譯文:……她吻了我。我的青春一去不復返了。它只來一次。她的青春也一樣。明天乘火車到那兒去吧。不,回去就全不一樣了?!乙氖切碌摹L柕紫乱患率露紱]有?!詾榭梢蕴用摚Y果自己還是撞上了。以為繞了最遠的路,原來是回自己家最近的路?!_始都變了,被遺忘了。原來的年輕人變老了……
譯者將這部小說中主人公的恍惚迷離,時斷時續(xù)的主觀意識流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譯文中基本上保留了原文作者的寫作風格,將意識流這種寫作手法比較完美地呈現(xiàn)給中國的讀者,既傳遞了不同的文化,又保留了原作中的藝術美,在二者兼而有之的基礎上帶給作者美的熏陶和情理思考。意識流的作品無疑增加了翻譯的難度,以風格上的神似來翻譯是最能貼近原作所表述意義的譯法。
(作者單位:東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