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豆皮雞是石龍人葉喬渦1982年開大排檔時所創(chuàng)獨門秘技,此人曾在單位的飯?zhí)米鲞^伙頭,所以做得一手好菜。再加上做“豆皮雞”的材料都是選自惠州博羅鵝浮山一帶的土雞,浸雞的濃湯里添加了二十種藥材,其味香濃,逐漸成為當(dāng)?shù)氐囊坏捞厣牢丁?/p>
前幾天到東莞出差,在一位朋友的帶領(lǐng)下,我們一伙人來到了石龍的和慶食館品嘗豆皮雞。
我們到達(dá)地方時還不到六點,但是,店里已經(jīng)沒有位置了。這里人氣很旺,店外停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車輛,店門口也排著長隊——豆皮雞真的那么好吃?看著眼前的一幕,我不禁皺起了眉頭。
朋友見我疑惑的神情,遂給我們講起了豆皮雞的淵源及有關(guān)情況。
朋友說,豆皮雞是石龍人葉喬渦1982年開大排檔時所創(chuàng)獨門秘技,此人曾在單位的飯?zhí)米鲞^伙頭,所以做得一手好菜。再加上做“豆皮雞”的材料都是選自惠州博羅鵝浮山一帶的土雞,浸雞的濃湯里添加了二十種藥材,其味香濃,逐漸成為當(dāng)?shù)氐囊坏捞厣牢?。由于葉喬渦曾患過麻疹,臉上像長了“豆皮”,被人稱為“豆皮渦”,人們也就把他所創(chuàng)的這道菜稱作“豆皮雞”。
豆皮雞在做法上與廣州的清平雞接近,秘訣卻是浸雞那鍋濃湯里加了二十種藥材如桂皮、小茴、八角等,黝黑的湯汁浸出來的雞,肉滑骨香,加上沙姜和花生油,就更香濃了。
80年代中期是豆皮雞最輝煌的時期。那時豆皮雞火爆程度確實有點夸張,不少莞城人都有坐上近一個小時車或騎摩托車去石龍吃雞的經(jīng)歷。那時一只豆皮雞可賣20多元,對于那時平均月工資僅有100多元的市民來說,吃一只豆皮雞乃是飽享口福之事。90年代后期,豆皮渦的餐廳經(jīng)營管理不善,雖有好的出品,但沒有好的服務(wù)質(zhì)量,致使顧客意見紛紛,繼而流失了大量食客,豆皮雞的銷量也就每況愈下。再后來,因葉喬渦的兒子好賭,家中負(fù)債累累,再加上菜館的管理和服務(wù)滯后,最終債臺高筑,葉家的餐館關(guān)了門,真正的豆皮雞也就淡出了江湖。盡管近幾年,豆皮渦的家人幾次重新打出“豆皮雞”的招牌,但昔日風(fēng)光不再。
朋友還告訴我們,現(xiàn)在我們吃到的豆皮雞,其實源自中山路上的一家名為奇香菜館做的“奇香雞”。1985年,在“豆皮雞”的對面。有位叫周景棠的人開了家大排檔,但是,當(dāng)年豆皮雞的生意幾乎獨霸半邊天,周景棠的大排檔經(jīng)營慘淡。隨著豆皮雞的每況日下,周景棠秘制出了“奇香雞”,由于秘制的汁料再加上針對人們飲食習(xí)慣的不斷改良,“奇香雞”最終取“豆皮雞”而代之。不過,現(xiàn)在許多人仍喜歡稱“奇香雞”為“豆皮雞”。
由于朋友跟店家很熟,我們并沒有等待多少時間,大約七點,我們的豆皮雞便上來了。我原本以為這個豆皮雞和酒樓的白切雞差不多,但是,吃過以后還是不禁說一句:味道真好!首先,豆皮雞比起白切雞來,肉質(zhì)好,有雞味;其次,豆皮雞不油不膩,很香很嫩;最后,豆皮雞配上自己調(diào)配的調(diào)料和農(nóng)家香蔥汁濃味醇、奇香無比,而最重要的一點是,這豆皮雞吃起來清涼可口,可是一道下酒解饞的上乘佳肴。
(編輯 李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