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越容易當貪官,當裸官,玩裸奔,玩失蹤。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是高等教育的失敗,更是自由主義型的高等教育的失敗。
近來,不斷傳來官員失蹤的故事。
有朋友不解:當了這么大的官,年紀也都五六十歲了,怎么還不明白日子是怎么回事呢?隱姓埋名,移居國外,就算憑國內(nèi)撈的錢能好吃好喝一輩子,又怎么樣?吃能吃多少?玩能玩幾個?沒有了親戚朋友,沒有了你牽掛的人和牽掛你的人,沒有了愛恨情仇,沒有了事業(yè)功名,沒有了家鄉(xiāng)祖國,這人活著跟豬還真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這位朋友經(jīng)商多年,小有收獲,是少數(shù)先富起來的人,房產(chǎn)就有好幾處。我了解他的故事,大體上說屬于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潮,頭腦靈活,誠實經(jīng)營,勤勞致富的。雖然不見得每一分錢都干凈,但是,沒干過犯法的事,更沒做過傷天害理的事。
朋友的不解提醒了我。我過去常常感嘆,越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越容易忘記家鄉(xiāng),忽視親人,甚至背叛祖國?,F(xiàn)在可以更進一步說,越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越容易當貪官,當裸官,玩裸奔,玩失蹤。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是高等教育的失敗,更是自由主義型的高等教育的失敗。
記得我上大學后第一次回家,家鄉(xiāng)就有人委婉地批評我說,讀了書應該知書達禮。這話我想了很久,肯定是我哪個地方失禮了,不懂禮貌了。問題是大學里只講“理”,不講“禮”。大學里的書,都是數(shù)理化,和日常生活為人處事根本就沒有關(guān)系。知書達禮之“書”,應該是倡導三綱五常之“書”。三綱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者,仁、義、禮、智、信。而這三綱五常,恰恰是大學批判的所謂封建思想。大學所倡導的是西方思想,自由、平等、民主、人權(quán)。帶著這種西方思想回到家鄉(xiāng),很容易被批評為“沒大沒小”、“沒上沒下”、“不知書達禮”。
那時候我更傾心于西方思想?!吧\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迸岫喾频脑娫?jīng)激動過世界上千千萬萬青年人追求自由,敢于挑戰(zhàn)任何阻礙自由的勢力,甚至挑戰(zhàn)父母,反抗各種權(quán)威即“綱”,不惜以死相逼。也是這種追求自由的激情,使大批知識分子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斥之為“吃人”,辱之為“愚昧”,憎之為“奴性”,貶之為“醬缸”。于是,三綱被廢,五常遭棄,傳統(tǒng)的社會秩序在青年人頭腦中遭到拋棄,思想解放了,個人自由了。
自由了以后怎么辦?
娜拉打破夫綱,擺脫丈夫的控制,勇敢地走出家庭,沖破婚姻的牢籠,贏得了自由,開啟了男女平等的潮流。兩性關(guān)系平等了,自由了,也沒有規(guī)矩了,婦女就真的解放了?一部分解放到工廠里,與男工競爭就業(yè)崗位。同工同酬,男女工的工資都降低了,工人家庭得兩口子都上班才能維持生活,生兒育女的能力下降了,家庭教育削弱了。一部分解放到妓院里了,畢竟為了自由而拋棄生命的是極少數(shù),為了生命而拋棄自由的是絕大多數(shù)。一部分人不停地重組家庭,精力消耗在結(jié)婚、離婚、猜忌、掙扎中。還有一部分人接受李銀河的方案,將婚姻與性分離,游戲男女。
夫綱一破,父綱亦難存。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一旦夫妻關(guān)系自由化,父權(quán)也就落空了。父親既不能擁有兒子或女兒的婚姻決定權(quán),也就沒有要孫子或?qū)O女的權(quán)利。家族的繁衍不再重要,祖宗的地位也就可有可無。慎終追遠,追懷祖先,造福子孫,曾經(jīng)是使一個人目光變得長遠,能夠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巨大動力,也是一個人能夠誠實守信的動力。失去這種實實在在的血緣型的動力,要用其他例如共產(chǎn)主義作為動力,難度的確太大。
父親、母親是集情理法于一身的天然權(quán)威。天然權(quán)威可破,則例如國家、政黨、軍隊、企業(yè)一類的后天權(quán)威就更易破壞了。所謂君權(quán),其實不僅是那一個個人的權(quán)力,而且是代表著社會整體的利益或需要。自古忠孝兩難全。但是,在西方的自由思想影響下,孝既不自由又不平等,是家長制所制造的枷鎖,是萬惡之源,必須破除。這樣一來,不孝,是反封建、反專制的新潮流;孝,就是封建專制思想的遺傳基因。于是,約束人的最后一個枷鎖就從思想上被打碎了。這樣倒有一個好處,既然可以不孝,自然可以不忠。不僅不忠于君,而且可以不忠于國。忠孝兩難全的古訓,也就沒有意義了。
應該承認,經(jīng)過五四運動的沖擊,特別是其升級版改革開放的沖擊,中國傳統(tǒng)的大家庭、大家族和連帶的社會關(guān)系一去不復返了,國家的神圣性也被破除了。任何社會共同體都不再能約束個體,個人的選擇自由變得至高無上。
這正是高官們前腐后繼,玩裸官、玩失蹤的心理基礎。一旦共產(chǎn)主義信仰失落,一旦追求個人利益,就沒有什么紐帶能將其個體與社會共同體聯(lián)系起來。于是,自由蒸發(fā)就沒有任何心理障礙了。
我這位經(jīng)商的朋友,沒讀過大學,沒有受過自由、平等的教育,沒有形成個人本位的權(quán)利觀,從小生活在農(nóng)村,也就生活在家庭、家族、村落的各種社會共同體中。追求個人利益,但也懂得共同體的整體利益。這些年來,我接觸了不少這樣的“現(xiàn)代儒商”。自由平等的西方思想并沒有深入他們的心靈。他們還奉行仁義禮智信,他們還有父有君,他們的家庭還往往男主外、女主內(nèi)。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熱愛這片土地,當官不當裸官,經(jīng)商勤勞誠信。
遺憾的是,按西方右派的定義這些人是順民,甚至是愚民,缺乏民主意識,更無自由精神,有待啟蒙;按西方左派的定義,這些人是剝削者、壓迫者,甚至是“吃人者”,有待打倒。但是,我卻覺得,這些人才走著人生的正道,才是社會的脊梁。任何一個社會必然有結(jié)構(gòu)、有秩序,因而不可能真自由、真平等,只能是相對自由、相對平等。在社會秩序的無數(shù)結(jié)構(gòu)點上,都需要有道有德者的引領(lǐng),這才是中國文化的精髓。相反,無論左右,自由主義者的思想深處,都是無政府主義,善于破壞,而不善于建設。讓這樣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在中國泛濫百年之久,中國還沒有完全瓦解,我只能說中國文化的力量太有韌性了。當然,中國文化也太隱蔽了,日用倫常而不覺,總是默默無聞地支撐著社會生活,還聽任知識分子踐踏、污蔑。
只是,中國文化不能再這樣謙虛下去,得登上中國政治思想辯論的舞臺。否則,失蹤的官員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