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細菌性食物中毒逐漸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成為重大的社會衛(wèi)生安全問題。夏秋季節(jié)是細菌性食物中毒高發(fā)期,主要由于人們飲食時攝入被細菌污染食品所致,細菌性食物中毒輕則對人們身體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重則將直接危害社會正常秩序。細菌性食物中毒難以控制原因在于其發(fā)病頻率高、潛伏時間特別短、且出現比較突然毫無征兆,而臨床檢查時對感染細菌不易區(qū)分,制約了醫(yī)療機構的診斷治療。通過對日常細菌性中毒事件的關注和研究,文中首先對常見細菌性中毒病菌進行詳細的介紹;其次,詳細分析影響細菌性食物中毒查明的因素;最后,針對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特點、影響因素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食物中毒 影響因素 對策
一、細菌性中毒主要病菌的介紹
微生物污染食物是當前食品安全方面重要的話題,所引發(fā)的的細菌性食物中毒是生活中最普遍食物中毒,其影響之大、發(fā)生率之高、嚴重性之惡劣都是同等疾病之首。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十年內我國細菌性食物中毒重大案例達300多起,死亡任務高達五百余人,中毒涉及人數多達五萬人,占總中毒時間人數的32%。細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包括:毒素中毒和感染性中毒兩種,前者有體內和體外之分,是由已經被污染并產生毒素的食品所造成,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等;后者指已經被細菌污染且在食物中繁殖所致使的食物中毒,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嗜鹽桿菌等,如下表1所示為細菌性食物中毒常見致病菌的主要特征和菌落特點:
二、影響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因素分析
(一)食物中毒事件報告方面的因素
該方面因素主要指當食物中毒事件發(fā)生后,出現不報告、漏報和拖延報告的情況。報告時間先后將會直接影響食物中毒病因的檢驗結果。一些出事單位和集體為了逃避責任和社會譴責而故意采取隱瞞不報告的行為,部分醫(yī)療機構建設不合理,從業(yè)人員沒有達到醫(yī)院人員招聘標準,遇到食物中毒情況,一味的搶救病人并不向上級衛(wèi)生行政單位匯報情況,產生漏報行為;缺乏標準的中毒標準,食物中毒人數難以界定,從而延誤了匯報的時間;消費者缺乏自我權力保護意識,遇到類似情況為躲避相關責任,通常私下調節(jié),只有當調解失敗無法伸張權益時,方進行上報。
(二)樣本處理方面的因素
樣本處理方面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樣本采集和儲存的不規(guī)范,缺乏科學性。食物中毒患者的癥狀為上吐下瀉,樣本的采集對象為患者的排泄物、血液、中毒所在地食品器皿等,然而由于報告行為不及時,導致相關工作人員樣本采集時,中毒源頭已經遭到破壞和處理;即使采集到剩余食物或者嘔吐物,但是由于細菌性中毒病菌潛伏期短,所檢測出來的原因與現實發(fā)生偏差,影響患者的診斷和臨床治療。
在對收集好的樣本進行處理前,實驗室樣本的儲存非常重要,樣本必須在適宜的溫度、空氣條件下儲存,否則將導致樣本中附存細菌死亡,影響實驗室對食物中毒病因的研究,進而對患者的治療造成間接的影響。
(三)樣本檢驗方面的因素
在進行樣本檢驗時,容易出現對樣本的漏檢和錯報現象,這二者都會降低食物中毒病因檢測的正確度,即食物中毒的查明率降低。前者包含:對病菌直接分離培養(yǎng)和增菌培養(yǎng)缺乏同步性、對和病菌相似中毒標本僅做細菌培養(yǎng)等。在未經雙分血清凝集試驗、毒力試驗等證實就直接報告變形桿菌等條件致病菌檢出屬于后者。
三、解決細菌性食物中毒查明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對食物中毒事件報告制度建設
強化食物中毒事件報告制度建設,對各個層次醫(yī)療機構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當有疑似食物中毒病人出現時,及時向上級衛(wèi)生行政單位匯報,并迅速對患者排泄物、血液、嘔吐臟物進行處理;對確鑿出現食物中毒的食品單位和集體,應依法取締營業(yè)資格,并對之進行嚴格審查,對問題出現根源嚴厲處理,并向衛(wèi)生部門詳細匯報食物中毒實況,如食品種類,中毒人數、現場、器皿等;制定明確食物中毒依據標準,通過對食品安全宣傳工作開展,加強人們自我保護意識和食物中毒匯報意識,一旦發(fā)現食物中毒事件馬上向有關部門進行匯報,并努力保護現場免受破壞。
(二)加強對樣本采集和儲存質量的保證
加強樣本采集和儲存質量的工作,在接到報告后迅速抵達現場,相關工作人員務必準備好齊全工作器材,科學、合理的采集食物中毒事件相關的樣本、如食物殘渣、盛放食物的器皿、嘔吐物等,并對經營場所的衛(wèi)生情況進行綜合檢查和檢測;在樣本采集完成后,要按照相關標準合理保存樣本,盡可能使可疑采集樣本保持活性,增大食物中毒樣本檢驗的正確性。在細菌性食物中毒時間影響因素查明中,對樣本采集和儲存質量的保證非常重要,是工作開展的必要前提,因此,衛(wèi)生部門和相關監(jiān)督部門必須加強該方面的建設,完備設施工具建設,提高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全面保證樣本質量,提升細菌性食物中毒影響因素查明的正確性。
(三)樣本檢驗時需全面檢驗,降低漏檢、錯報情況出現的概率
對病菌直接分離培養(yǎng)和增菌培養(yǎng)缺乏同步性、對和病菌相似中毒標本僅做細菌培養(yǎng)、在未經雙分血清凝集試驗、毒力試驗等證實就直接報告變形桿菌等造成樣本檢驗的漏檢和錯報行為,都會降低細菌性食物中毒影響因素的研究正確性。因此,在進行食物中毒影響因素研究時,要根據中毒特點,及時、全面而有重點地按照細菌性食物中毒檢驗操作規(guī)程進行科學檢驗,最大限度的提升檢驗報告的正確性和時效性,給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
參考文獻:
[1]戴月;江蘇省1992~2001年食物中毒發(fā)生情況分析[J],江蘇預防醫(yī)學,2002,13(4):391
[2]陸金鳳,張華;食物中毒事故報告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衛(wèi)生監(jiān)督雜志,2002,9(1):521
作者簡介:
劉澤華(1990.1-) 男,漢,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大學本科, 生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