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法知識是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掌握系統(tǒng)的英語語法知識,才能提高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積極性。英語語法一定要重視“用”,不僅要牢固掌握知識,最重要的是要靈活地運用這門語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任務型教學法。
關鍵詞: 高中英語語法 課堂教學 任務型教學法
一、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instruction)是建立在二語習得研究基礎上的一條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途徑。它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體現(xiàn)教學成就,是一種以任務為核心單位設計、組織語言教學的新型外語教學理念。強調(diào)“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使學習者以參與、感知、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認知能力。為了完成任務,學習者以意義為中心,盡量調(diào)動各種語言和非語言資源,進行意義共建,以達到解決某一交際問題的目的。
二、語法教學的重要意義
語法知識是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只有掌握系統(tǒng)的英語語法知識,把握英語的基本結構,才能提高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積極性。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偏重語法知識的講解,不讓學生操練,更談不上語言的運用,采用填鴨式教學法,課堂氣氛沉悶。新課標提倡:語法教學要從語用的角度出發(fā),即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使他們學會“用語言去做事”。任務型教學法就是通過靈活的教學設計、豐富的情境創(chuàng)設突出語法精髓,活化語法,從而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孤立和零碎的語言知識轉化為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任務型語法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1.趣味性原則
任務的設置必須有趣,才能快速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教師可用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事物或教師自身的經(jīng)歷導入新課,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參與語法學習的興趣。
2.合作性原則
合作學習是指促進學生在不同學習程度、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組成的異質小組中彼此互助,共同解決問題或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小組總體表現(xiàn)為獎勵依據(jù)的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在語法教學中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與需求,設計需要多人共同協(xié)作才能完成的任務。以過去完成時為例,可引導學生討論自己經(jīng)歷的事,學生可能會偏向于使用簡單時態(tài),但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提醒,這樣學生在共同完成任務時互相幫助、取長補短。
3.情景性原則
在語法教學任務設計過程中,教師應把語法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調(diào)動學習者的參與積極性,促進語法教學。以虛擬語氣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提出問題:“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a bird?”然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最后派代表進行匯報。以這樣的形式導入虛擬語氣的教學,使參與者在得到一定的真實信息后產(chǎn)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能說”的沖動。這種貼近生活實際的活動任務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有利于向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運用語法知識的領域,提高他們的語法感悟能力。
4.階梯性原則
語法課中的任務設計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如過去完成時的教學,先以教師或者班上學生自己的故事引入教學,讓學生初步感受現(xiàn)在完成時與過去時的差別。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談自己的故事,再猜測故事發(fā)生的原因,這樣就使學生逐步掌握過去完成時。
四、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語法課上的教學模式
按照上述任務型教學的基本框架和理念,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任務前活動。任務前活動包括兩個方面。
(1)教師利用教學工具,例如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介紹相關話題,從而導入新的語法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以話題為載體,將不同的語法任務通過情景呈現(xiàn)給學生。介紹后,教師要簡要說明后面將要完成的具體任務。
(2)準備活動。為完成某一語法學習任務,教師課前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語法材料,引導他們查閱報刊書籍,利用網(wǎng)絡搜索相關語法資料,而后進行綜合加工,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階段:任務鏈活動。這一階段的任務主要是讓學生總結語法規(guī)則和運用新的語法點進行相關話題的訓練。
(1)整合信息,討論語法規(guī)則。在任務前活動中收集到的關于某一語法的各種材料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通過各小組成員討論,初步形成對語法規(guī)則的統(tǒng)一認識。
(2)得出結論,匯報成果。各小組經(jīng)過討論交流后派出代表在班里匯報語法學習成果。全班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和糾正,最終大家一起歸納出語法規(guī)則,教師適時給予指導和肯定,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興趣。
(3)主題討論,擴大語料輸入量和語言輸出量。首先以各小組為單位主題展開討論,要求運用新的語法知識,結合學過的語法點交流彼此看法,以達到“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的目的。然后教師讓個別小組代表就此話題向全班學生簡要匯報任務完成情況,教師做簡單的比較、評價和補充。
第三階段:任務后活動。通過展開一些開放性討論活動使學生獨立思考,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從而達到語言學習能力遷移的目的。
五、結語
在語法教學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更貼近真實生活,可以有效調(diào)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不再厭倦學習語法,使他們更大膽地運用語法,綜合發(fā)展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積極探索能力的提高。但怎樣才能更創(chuàng)新地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有待廣大英語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xù)探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LongM.Native speaker/non- 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M].Washington D:Pacific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and teaching,1983.
[3]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J].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