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
金燦榮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
習近平主席9月3日-13日出訪中亞四國并出席G20領導人峰會。他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首次倡議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
9月3日至1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四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并出席了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八次峰會及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
習近平主席為期11天的出訪引起了世界媒體的廣泛關注,也拉開了中國“秋季外交”的序幕,這被視為中國新一屆領導層全新外交風格的進一步體現(xiàn)。在筆者看來,要對這一外交新風格進行全面解讀,最重要的是分析它形成的背景及其內在的主要特點。
毋庸置疑,新一屆領導層的外交新風格源于一系列變化了的國內國際形勢。從國內來看,自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開啟中國新老領導層過渡之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就已經形成了對外工作方面新的整體思路,這一整體思路集中體現(xiàn)在2013年1月28日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
在這次講話中,主要傳遞出了三個重要信號:一是表明中國將延續(xù)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二是提出了“兩個機遇”的概念,既要把世界的機遇轉變?yōu)橹袊臋C遇,更要把中國的機遇轉變?yōu)槭澜绲臋C遇;三是強調中國決不會放棄國家正當權益甚至犧牲國家核心利益。
不難看出,中國新一屆領導層上任之初就展現(xiàn)出更加重視外交、更多融入外部世界,因而也更具進取心的特點。此外,中國在過去十年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以及海外利益的急劇擴展,這也在客觀上要求自身調整外交思路以適應新的現(xiàn)實。
而從國際來看,這與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相關,整個世界對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更大作用的期待明顯上升。與此同時,中國也不得不開始面臨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和日益增多的國際爭議。
當前中國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世界經濟出現(xiàn)微妙變化,美歐日等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經濟趨穩(wěn),新興國家經濟發(fā)展暴露出一些問題,其結果是美國信心有所恢復,國際上出現(xiàn)新一輪唱衰中國的論調;第二,美俄關系持續(xù)緊張,從斯諾登事件到當前的敘利亞危機,兩國之間都存在嚴重齟齬,短期內無法緩和;第三,中東局勢更趨復雜,特別是埃及和敘利亞亂局為該地區(qū)未來走向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一屆領導層逐漸形成了中國外交的新風格,并在具體的對外政策中體現(xiàn)出許多新特點。
第一,當前中國外交具有明顯的“主動性”特征,即與過去相比,更加強調“以我為主”。就現(xiàn)在來看,中國外交的問題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中美之間的信任有問題,一個是中國與周邊部分國家存在海洋領土主權爭端。如果按照過去的邏輯,新的領導集體應該首先著手處理這兩大問題,然而結果卻不是,習主席上任后首先出訪俄羅斯和非洲部分國家,采取了“先外圍后內線”的思路,即先把“陣地”鞏固好,再來解決重點問題,這體現(xiàn)出一種以我為主的主動性。
第二,中國外交新風格還體現(xiàn)在“全方位”上,它表現(xiàn)在領導人出訪的地域特別廣,幾乎遍及世界各大洲。例如,習主席今年6月出訪了加勒比海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兩國,其中特多1974年就已經與中國建交,可是將近40年沒有中國領導人到訪,現(xiàn)在就彌補了這一空白。此外,中國外交涉及的內容也是全方位的。例如在今年博鰲論壇10周年的活動上,習主席對全球治理進行了諸多闡述,表明中國以后將作為一個全球治理的主要參與方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在扶貧、救災、金融穩(wěn)定、貿易穩(wěn)定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三,中國在對外場合開始多次強調“底線原則”,這體現(xiàn)出中國堅定維護自身核心利益的決心進一步增強。例如,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在每一次強調國家間合作的時候,也強調我們不會放棄自己的核心利益、不會拿自身核心利益作交換,這就是底線原則。不難看出,新一屆領導層對這一點相較以往表達得更明確,展現(xiàn)了中國的自信,也是“負責任大國”的應有之義。
第四,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具有十分鮮明的個人特色,新的個人風格也成為整個外交新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中國外交也增添了不少新亮點。例如,習主席和李總理在講話時語言平實、通俗易懂,而且時常通過舉例子、講“故事”等方式闡明道理,起到了增進國際理解、縮小彼此距離的良好作用。
與上述四點外交新風格相應,中國在具體的對外政策選擇中也體現(xiàn)出許多方面的新特點:
一是針對美國回歸亞洲,中國開始更加注重“東西平衡”,即加大了“西部戰(zhàn)略”在中國外交中的分量。
李克強總理于9月11日出席達沃斯論壇,在開幕式上致辭稱中國經濟奇跡已進入提質增效“第二季”。
二是“走出亞洲”,在中國海外利益遍及全球的新背景之下擴展自身外交舞臺,同時大大增加外交活動空間。
三是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這一點起初針對中美兩國間存在“互信赤字”的現(xiàn)實,后來進一步適用于發(fā)展與所有大國的關系,但仍以中美關系為主。
四是逐漸開始對周邊進行“不等距”外交,即根據自身利益以及周邊國家對華政策和態(tài)度進行區(qū)別對待,用以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
五是加快走向海洋,這是中國力量和利益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要求,也是今后實現(xiàn)自身進一步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六是大力推進公共外交,通過各種多邊舞臺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七是加速推進國防現(xiàn)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