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狀元劉春霖。劉春霖(1872—1944),字潤琴,號石云(一作筼),直隸肅寧(今河北肅寧)人。雖出身寒門,但胸懷大志,肄業(yè)直隸保定(今屬河北)蓮池書院,師從晚清著名學者吳汝綸十年,學問大進。光緒二十八年(1902)中舉,卻在來年的會試中落第,為求生計,經(jīng)開布店的徐老板推薦,到駐德欽差大臣陶世筠家當門客。凡陶氏呈給慈禧太后的奏折,均出自劉春霖之手。其字跡恭謹嚴正,神韻瀟灑,受到慈禧太后的賞識。三十年,正值慈禧太后七十壽辰,朝廷舉行恩科考試,劉春霖在這次殿試中表現(xiàn)突出,一舉奪得狀元桂冠。自此以后,科舉遂廢。故劉春霖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第一人中最后人”。
應殿試舉人,臣劉春霖,年三十歲,直隸河間府肅寧縣人。由拔貢生應光緒二十八年順天鄉(xiāng)試中式,由舉人應光緒三十年會試中式,恭應殿試。謹將三代腳色開具于后;
曾祖永生,未仕,故。祖昆儀,未仕,故。父魁書,未仕,故。
制曰:朕誕膺大寶,今三十年,仰承列圣之詒謀,恪秉慈闈之懿訓,宵旰憂勤,無時不以民事艱難為念。本年恭值皇太后七旬萬壽,慶榜特開,冀求時彥,集思廣益,以沃朕心。爾多士其揚榷陳之。
君人之道,子育為心,雖深居九重,而慮周億兆,民間疾苦,惟守令知之最真。漢以六條察二千石,而以察令之權(quán)寄之于守,此與今制用意無殊,而循良之績,今不如古,粉飾欺蔽之習,何以杜之?世局日變,任事需才,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特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聞見。陶成之責,在長官,故各省設館課吏,多屬具文。上以誠求,下以偽應,宜籌良法以振策之。漢制,縣邑丞尉多以本郡人為之,猶有《周官》遺意,其法尚可行否?
三代之制,寓兵于農(nóng)。自井田溝洫之法廢,遂專用征兵。蓋因時而變,各得其宜歟?漢高祖設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常以秋后講肄課試。三者各隨其地之所宜,盍析言之。唐初置府兵,中葉府兵制壞,專用征兵,能詳陳其得失利弊歟?宋韓琦之議養(yǎng)兵,蘇軾之言定軍制、練軍實,最為深切著明。能以今日情勢互證之歟?兵強于學,學興于教,環(huán)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國。知兵之選遍于士夫,體育之規(guī)基諸童稚,師人長技,可不深究其原歟?
《周禮·太宰》以九式均節(jié)財用,注云:“式謂用財之節(jié)度,職內(nèi)掌邦之賦入,職歲掌邦之賦出?!贝伺c各國之豫算、決算,有異同否?蘇軾之策理財,謂天下之費,有去之甚易而無損,存之甚難而無益。曾鞏之議經(jīng)費,謂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約者必本其所以約之由而從之。皆扼要之論,能引申其旨歟?節(jié)流不外省冗費、裁冗官,施行之序,能籌其輕重緩急歟?開源之法,以農(nóng)工商該之。今特設專部,悉心區(qū)畫,整齊利導之方,能縷陳歟?
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禮教,以選士、俊士、造士為任官之法。漢重明經(jīng),復設孝廉、賢良諸科,其時賈、董之徒最稱淵茂,東漢之士以節(jié)義相高,論者或病其清議標榜。果定評歟?唐初文學最盛,中葉而后,干進者至有求知己與溫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試探其原。宋世名儒畢出,各有師承,至于崇廉恥,敦氣節(jié),流風所被,迄有明而未衰,果人能自樹立歟?抑師道立而善人多歟?今欲使四海之內(nèi),邪慝不興,正學日著,其何道之從?
凡此皆體國之宏綱,濟時之要政也。多士博覽古今,通經(jīng)致用,其各真言無隱,朕將親覽焉。
臣對:臣聞王者不吝改過,故盛世有直言極諫之科;學者義取匡時,故貞士有盡忠竭愚之志。昔漢文帝除誹謗之法,而后賈山、賈誼爭致其忠讜之謨;武帝崇尚儒術(shù),詔舉賢良,而后董仲舒、嚴安、徐樂之徒群集于闕下;宋仁宗復制舉諸科,除越職言事之禁,而后蘇軾、蘇轍對策極言時政闕失。其于任官治兵之要,裕財正俗之方,類能指陳利害,上廣人主聰聽,下系四海安危,非僅在詞章之末也。夫殷忱所以啟圣、多難所以興邦,勢有必然,理無或爽。
欽惟皇帝陛下,踐阼以來,勤求治道,惟日孜孜者,三十年矣。然而,治效未彰、外患日亟,意者因時制宜之道或有未盡歟?乃者臨軒試士,冀得嘉謨,舉察吏、治軍、理財、勵士諸大政,進臣等于廷而策之。臣愚陋,何能與此。顧自幼學以來,亦嘗究心于治忽之原,考求乎中外之故,懷欲陳之而未有路,茲承大對,諭旨勉以直方無隱,何敢飾辭頌美而不竭其款款之愚?
伏讀制策有曰:君人之道,子育為心,而因求簡賢輔治之法。此誠安民之急務也。臣惟民間疾苦,惟守令知之最真,故欲平治天下,必自重守令始。昔漢以六條察二千石,而以察令之權(quán)寄之于守,此與今制用意相同。然漢代循良之吏,后先相望,而今治效不古若者,豈非粉飾欺蔽之習有所未除乎?欲杜粉飾欺蔽之習,在通上下之情。長官勤求民隱,不敢自尊,則屬吏清慎自持,不敢作偽,自然之理也。且夫今之守令,其任較前世為尤重,其事較古時為更繁,何也?世局日變,萬政待興。舉凡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見聞,是在長官加意陶成,俾咸具溥通之知識,而后委之以任而不惑,責之以事而不迷,綱舉目張,不勞而理。今各省雖設館課吏,多屬具文,歲月一試,不過較文字之工而已。政績何由而成,循聲何由而著耶?漢制,縣邑丞尉多以本郡人為之,利弊其所夙悉,故治效易彰,此《周官》遺意,其法似可仿行。果能博采公論,慎選賢紳,于治必有裨補,不必過為疑也?;噬铣吻謇糁危叵韧ㄉ舷轮?,此不得不因時制宜者一也。
制策又以三代之制,寓兵于農(nóng),因詳究歷代兵制之得失。臣謹案:井田溝洫之法廢,遂專用征兵。漢高祖設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常以秋后講肄課試,各隨其地之所宜。唐初置府兵,中葉以后,專用征兵。宋韓琦之議養(yǎng)兵,蘇軾之言定軍制、練軍實,皆深切著明。今日環(huán)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國,知兵之選遍于士夫,體育之規(guī)基諸童稚。夫兵兇戰(zhàn)危,自古為戒。故孔子以軍旅未學辭;衛(wèi)靈公誠以窮兵不已,終至于亂。左氏亦言:“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 然自有國家以來,必不可一日去兵,此非第羽翼爪牙之說也。如人身然,血肉既具,必有氣力以貫注之,而后足以發(fā)揮其精神,以生存于萬類競爭之世。人身之氣力不足,則血肉有雍滯潰敗之憂,而精神亦無所附麗。是以,由唐虞三代以至于宋明數(shù)千年來,無不以兵制為急務。乃世之論者,動是古而非今,輒謂人民歲輸數(shù)千萬之資財,以養(yǎng)此坐食驕惰之兵,固不如古者寓兵于農(nóng)之善。不知天下之事,皆日趨于變。況以今日群雄角逐,戰(zhàn)術(shù)之變幻,器械之精利,雖日召其兵而教練之,猶未必勝人,而謂集氓隸于行間,驅(qū)之以臨戰(zhàn)陣,庸有幸乎!然則,兵者固必教之于平時,而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間,所謂氣力充而精神煥矣。皇上整軍經(jīng)武,士卒知學為先,此不得不因時制宜者二也。
制策又曰:《周禮·太宰》以九式均節(jié)用,而因求節(jié)流之法。臣謹案:職內(nèi)掌邦之賦入,職歲掌邦之賦出,此即近世各國所謂豫算、決算也。昔蘇軾之策理財,謂天下之費,有去之甚易而無損,存之甚難而無益。曾鞏之議經(jīng)費,謂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約者,必本其所以約之由而從之。皆扼要之論。然臣謂理財于今日,節(jié)流不如開源之尤要,蓋自通商以來,利源外溢,雖百計節(jié)省,而無救于貧。開源之道,在振興實業(yè)。中國神皋沃壤,幅員縱橫寥廓,且地處溫帶之下,百物皆宜,則當講求農(nóng)事。人民四百兆,善耐勞苦,而且心思聰敏,中外交通以后,閩粵瀕海之人,類能仿造洋貨,果其加意提倡,不難日出新制,則宜振興工藝。歐西以商業(yè)之勝衰為國力之強弱,輪帆交錯,以爭海外利權(quán)。中國商業(yè)不興,漏卮日鉅,欲圖抵制之道,則宜擴充商務。如此則野無曠土,市無游民,精華日呈,然后利權(quán)可挽。皇上慎乃儉德,而尤必廣辟利源,此不得不因時制宜者三也。
制策又以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因欲范圍多士,使四海之內(nèi)邪慝不興。此今日學界之要圖也。臣惟古者司徒修明理教,以選士、俊士、造士為任官之法。漢重明經(jīng),復設孝廉、賢良諸科,其時賈、董之徒最稱淵茂。東漢之士以節(jié)義相高,而不免清議標榜之病。唐初文字最盛,中葉而后,干進者至有求知己與溫卷之名,而士習大壞。宋世名儒輩出,各有師承,至于崇廉恥、敦氣節(jié),流風所被,迄有明而未衰。雖其人能自樹立,亦以教學相勉,師道立而善人多也。夫大道載于六經(jīng),而倫理先乎百行。今日浮蕩之士未窺西學,已先有毀裂名教之心,故欲正人心、端士習,必以明倫為先。欲明倫理,必以尊經(jīng)為首。此即國粹保存之義?;噬铣魑慕蹋匾越?jīng)學正其趨,此不得不因時制宜者四也。
凡此四者,皆保世之閎規(guī)R,救時之要務。茍子曰:“法后王?!倍偈嬖唬骸盀檎徽{(diào),甚者更張。”乃可為理,夫使時移勢異,而猶拘守成法,此《呂氏春秋》所譏“病變而藥不變者也”。自古有治人無治法,故孔子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臣尤伏愿皇上,懋學修身S,以為出治之原,然后用人行政,天下可以安坐而理也。故有湯武而后有伊呂之臣,有堯舜而后有勛華之業(yè)T。由是以課官,而官無不職;以治兵,而兵無不精;以理財,而度支無匱乏之憂;以勵學,而士林作忠貞之氣,則我國家億萬年有道之長基此矣U。
臣未學新進,罔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zhàn)栗隕越之至V。臣謹對。
1.膺:承擔重任。大寶:皇帝印璽。
2.詒:遺傳。
3.懿訓:皇太后的教誨。
4.宵旰:宵衣旰食,天未亮即起,天黑了才吃飯。指帝王勤于政事。
5.揚榷:擇要。
6.子育:慈愛培育。
7.以六條察二千石:刺史(監(jiān)察官,級別低于郡守)以六個方面伺察郡守、縣令??な刂旱搩汕?。
8.循良:遵守常法。
9.董理:監(jiān)督管理。
10.繁?。菏聞辗敝?。
11.陶成:培養(yǎng)。
12.課吏:考核官員。
13.洫(xù):溝。
14.材官樓船:材官,勇士。樓船,有房屋式上層結(jié)構(gòu)之船。
15.盍:何不。
16.為:學習。
17.士夫:青少年男子。
18.式:即節(jié)度,分寸,節(jié)制調(diào)度。
19.?。毫鲃淤Y金,不可控。約,可控資金。
20.該:概括。
21.明經(jīng):通曉經(jīng)術(shù),以之取士。
22.淵茂:優(yōu)異。
23.干進:謀求仕進。溫卷(juàn),唐宋舉士的陋習,先借當世顯人之姓名告知主司,后以作品投獻,他日又投,謂之溫卷。
24.慝(tè):邪惡。
25.匡時:挽救艱危的時局。
26.讜(dǎng):正直。謨,謀劃。
27.闕下:宮闕之下,借指朝廷。
28.闕失:失誤。
29.詞章之末:文字這種末節(jié)。
30.殷憂:嚴重的憂患。
31.踐祚(zuò):即位。
32.乃者:近來,這次。
33.治忽:謹治與懈怠。
34.大對:對,答。指這次殿試。
35.款款:忠誠。
36.溥(pǔ):普遍。
37.歲月:按時。
38.軍旅:軍事。
39.窮兵:竭盡兵力。
40.戢(jí):止息。
41.氓隸:平民。
42.行(háng)間:各行各業(yè)。
43.經(jīng)武:管理軍隊。
44.漏卮:滲漏的酒具,喻指利權(quán)外溢。
45.清議:名流對時政的議論。標榜,借用好的名義宣揚。
46.文字:從策問看,“字”為“學”之誤。
47.流風:遺風。被,遍及。
48.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jīng)典。
49.閎規(guī):宏規(guī),遠大的規(guī)劃。
50.懋學:勤學。
51.勛華:功勛卓著。
52.有道之長基此:得到的首位,基于此(指皇上勤學修身)。
53.宸嚴:帝王的尊嚴。隕越,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