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文體樣式,一支筆、一把傘這樣的題材是“物”,一棵樹、一抔土這樣的題材也是“物”,一支歌、一種聲音這樣的題材還是“物”。但是這三類“物”常常出現(xiàn)在不同層次的作者筆下:第一種多數(shù)是中小學生涉及,第二種多數(shù)是成年人涉及,第三種則帶有比較強的文學色彩,往往為作家涉及。高考美文寫作“借物抒情”型散文首先要在題材上由第一種向第二種、第三種躍進。
通常而言,借物抒情散文有兩個方向,一是敘事性,一是冥想性。“敘事性”主要通過一兩件事來描述有關人與“物”的關系,從而抒發(fā)人對“物”的感情;“冥想性”則主要通過作者對“物”的觀察、感悟,抒發(fā)對“物”的感情。無論哪種,所借之物都要有文化意蘊,否則,抒情的深廣度就不足。
我們以冥想性借物抒情散文寫作為例,將構思過程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描寫“物”之情態(tài)——聯(lián)想“物”之內涵——回到眼前之“物”。
(1)描寫“物”之情態(tài)。開篇呈現(xiàn)一個畫面,在畫面中展示所寫之“物”的美。
(2)聯(lián)想“物”之內涵。通過聯(lián)想,揭示所寫之“物”的文化內涵。
(3)回到眼前之“物”。首尾呼應,最后回到開篇所寫之“物”,將作者情感蘊含其中。
本類型成功運用的關鍵在三處:
(1)“物”有所“值”。既然是“借物抒情”,那么所借之“物”自然成為關鍵。具體“關鍵”在什么地方?就在一個“值”上。這里的“值”有兩種含義:一是有歷史文化的內涵,二是有能寄予感情的價值。前者主要指這個“物”要有文化品位、文化品質、民族特性,后者主要指這個“物”要是作者確實能動“情”的“物”。
(2)聯(lián)想豐富。冥想式抒情散文的高手是徐志摩,徐志摩冥想式抒情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聯(lián)想。我們要寫好這樣的散文,聯(lián)想自然也就成了關鍵。如何成功運用聯(lián)想?第一,要有關于這個“物”的豐富的素材,這要平時就作大量的積累,不是考場大腦憑空想出來的;第二,要有一個合理的邏輯規(guī)劃,不是大量的素材堆砌到文章里就完事的,表達的時候需要一個順序邏輯。
(3)描寫逼真。有了“物”,有了“情”,也有了“知識”和表達的邏輯思路,還差什么?吸引讀者的“力”。吸引讀者的“力”有很多,逼真的描寫首選。尤其在開頭,先用逼真的描寫把讀者“卷”入文章是本類型成功運用的第三個關鍵。
炎涼
張曉風
我有一張竹席,每到五六月,天氣漸趨暖和,暑氣隱隱待作,我就把它找出來,用清茶的茶葉渣拭凈了,鋪在床上。
一年里面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覺極好,人躺下去,如同躺在春水湖中的一葉小筏子上。清涼一波波來拍你入夢,竹席恍惚仍飽含著未褪盡的竹葉清香。
生命中的好東西往往如此,極便宜又極耐用。我可以因一張席而愛一張床,因一張床而愛一棟屋子,因一棟屋子愛上一個城……
整個初夏,肌膚因貼進那清涼的卷云而舒緩自如。觸覺之美有如聞商士說法,涼意淪肌挾髓而來。古人形容喻道之透辟,謂一時如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由上而下,輕輕撒落──花瓣觸人,沒有重量,只有感覺。但人生某些體悟卻是由下而上,彷彿有仙云來輕輕相托,令人飄然升浮。涼涼的竹席便有此功。一領清簟可以把人沉淀下來,靜定下來,像空氣中熱騰騰的水霧忽然凝結在碧沁沁的一莖草尖而終于成為露珠。人在席上,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牧羊,他們故事里的羊毛毯是可以飛的。中國人種地,對植物比較親切。中國人用植物編織席子不飛──中國人想,飛了干嗎呀?好好地躺在席子上不比飛還舒服嗎?中國圣賢叫人拯救人民,其過程也無非是由“出民水火”到“登民衽席”。總之,世界上最好的事莫過于把自己或別人放在席子上了。初夏季節(jié)的我便如此心滿意足地躺在我的竹席上。
可惜好景不常,到了七八月盛夏,情形就不一樣了。剛躺下去還好,多躺一會,席子本身竟然也變熱了。涼席會變熱,天哪,這真是人間慘事。為了環(huán)保,我睡覺不用冷氣,于是只好靜靜地和熱浪僵持對抗。我反復對自己說:“不熱,不算太熱,我還可以忍受,這也沒什么大不了,哼,誰怕誰啊……”念著念著,也就睡著了。
然后,便到了九月,九月初席子又恢復了清涼。躺在席上,整個人攤開,霎時變成了片狀,像一塊金子捶成薄薄的金箔,我貪享那秋霜零落的錯覺。
九月中,每每在一場冷雨之后,半夜乍然驚醒,是被背上的沁涼叫醒的──唉,這涼席明天該收了。我在黑暗中揣想,竹席如果有知,也會厭苦不已吧?七月嫌它熱,九月又嫌它涼,人類也真難伺候。
想來一生或者也如此,曾經(jīng)嫌日程排得太緊,曾經(jīng)怨事情做個不完,曾經(jīng)煩稿約演講約不斷,曾經(jīng)大嘆小孩子纏磨人……可是,也許,有一天,一切熱過的都將乍然冷卻下來,令人不覺打起寒顫。
不過,也只好這樣吧!讓席子在該鋪開的時候鋪開,在該收卷的時候收卷。炎涼,本來就半點由不得人的。
分析:
本文借竹席七月嫌熱、九月嫌涼的特點,進行了深刻剖析,由此想到人生悲喜無常,順其自然即生活?!把讻觥倍值貌痖_看,“炎”即人生的匆忙與壓力,“涼”即生活的失意與蕭條,而其間的端正好,才是人生的稱心如意,然此終究短暫。文章在最后點題——“炎涼,本來就半點由不得人的”,將文章主題升華,驚醒讀者在該忙碌時辛勤勞作,該休息時坦然面對,不留遺憾。
(1)描寫“物”之情態(tài)。文章第一二小節(jié)描摹竹席的情態(tài)。“物”本身沒有什么情態(tài),情態(tài)因人而生,所以寫出感覺最為重要。文中作者寫出了一年之中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覺:“人躺下去,如同躺在春水湖中的一葉小筏子上。清涼一波波來拍你入夢,竹席恍惚仍飽含著未褪盡的竹葉清香”這樣的句子讀來讓人神飛,不得不走進文中。
(2)聯(lián)想“物”之內涵。通過聯(lián)想,揭示所寫之“物”的文化內涵。文章的聯(lián)想思路非常開闊,由涼席想到神話、中國農(nóng)業(yè)文化、思想文化等方面,極具發(fā)散性。
(3)回到眼前之“物”。首尾呼應,最后回到開篇所寫之“物”,將作者情感蘊含其中。一片聯(lián)想之后,作者筆鋒一轉,寫好景終短,天一涼席子就該收卷了,并由此與人生聯(lián)系起來。文章真正抒情的部分僅在最后兩段,但這兩段短小精悍,讓人頓悟人生哲理,一記即中心坎,十分精到。
憂與愛
江蘇一考生
(1)茶與水的相遇,實在是一種前世今生的緣分。
(2)我拂開茶葉盒的蓋子,用指腹撮了一把茶葉撒進圓滾滾的茶壺,細長干硬的茶葉撞擊白瓷的壺底,如碎玉落進深澗。滾燙的開水大口呼吸著涌進茶壺,仿佛迫不及待去擁抱一個早已注定的誓言。茶葉以近乎瘋狂的姿態(tài)旋圍、舞動,一瞬間充斥了茶壺中的天地。
(3)愛茶,不僅僅是喝茶。新茶,老茶,看似神圣虔誠無比的茶道,關于茶的一切。
(4)愛茶,大概源于茶的普適性。黝黑粗壯的漢子大碗喝茶,爽口解渴;相知多年的朋友聚在一起,共飲一壺,那些自不必說的情分或人生感懷,都沏進小小的杯里;與世無爭的雅士,禪居深寺的老道,品茶,自得其味,一杯清茶,便氤氳了天地人。
(5)我小心地挪開茶壺的蓋子,茶葉已完全舒展,清綠的水面上浮著泡沫。一切歸于寂靜,我仿佛聽到了一聲細細的嘆息。
(6)誰在嘆息?誰在手捧著溫熱的茶杯,滿懷憂愁地嘆息?
(7)既愛,又怎能不憂?
(8)不論是中國的茶道還是日本的茶道,都講究四個字:和、靜、清、寂。只是在穿越了千百年古道茶韻的今天,誰又能褪去鉛華,閉門喧囂,再為自己沏一盞茶?
(9)他們互相炫耀,自己茶葉的尊貴,茶具的精美。他們從冰箱里取出裝在塑料瓶子里冒冷氣的茶飲料。不由地擔憂,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將如何保持其充滿古意的純粹?
(10)想起洪應明在《菜根譚》中所寫:“茶不求精而壺亦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素琴無弦而常調,短笛無腔而自適,縱難希遇羲皇,亦可匹儔秘阮?!闭娴?,“茶不求精”,只要“壺亦不燥”即可,品茶即是品人生,又怎能不令人擔憂,虛夸和浮華污染了那一壺清茶,最終遮蔽了曾經(jīng)向往真實的人生。
(11)愛茶,卻也憂茶。那份清澈澄明的熱愛永遠不變,那種沉甸甸的憂愁也真實存在。憂與愛不論如何交錯,最終無言,就都化進杯中,啜飲,細品茶中的苦與甜。
(12)我端起桌上的茶杯,茶已涼了,有半卷的茶葉半沉半浮在中間,像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在沉沉的空氣中凍結,露著一半熱愛,卷著一半憂愁。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運用本類型的考場佳作。全文三個要素處理得非常好,三者之間的關系也作了精巧的設計。
(1)描寫“物”之情態(tài)。文章第一段就用很抒情的語句推出所借之“物”——茶。接著,第二段對泡茶的過程進行逼真的描寫,把讀者卷入文章。
(2)聯(lián)想“物”之內涵。從第三段起,作者展開對茶的聯(lián)想。第(3)-(4)兩段蕩開去,揭示茶的精神魅力。第(5)-(7)三段回到現(xiàn)實,點出主題“因愛生憂”。第(8)(9)兩段將今人的浮躁與茶之精神進行對比,第(10)-(11)兩段總結提升。
(3)回到眼前之“物”。第(12)段結束聯(lián)想回到眼前,以描寫收尾,留下思考的空間。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聲音能引起心靈的共鳴(威·柯珀)
無論什么聲音,總是有人愛聽的,正如最難吃的點心對有些人來說也是可口的一樣(本·瓊森)
聲音聽起來應當像意念的回音(蒲柏柏)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不同的聲音之中,你對聲音有什么感受、看法?結合上面的材料,自擬標題,自定立意,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邂逅一場旋律
魯心怡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在某一刻,某一個街角聽到一段熟悉的旋律,然后突然就停下匆匆步伐,靜靜聆聽,在音符跳躍間越過時光的鴻溝,拾起心底最溫暖的記憶。
旋律,是一座橋,架在時間這條長河中,連接著不同時代的人,不同時間點的回憶。
記憶中的旋律是外婆隨口哼唱的黃梅戲小調。綿延悠長,軟軟地貼在耳畔,讓所有表面的浮躁一點點褪去,留下深層的安然。外婆愛在干活時隨口哼唱,似是只要唱起小調,所有勞累的活兒都會變得如旋律般輕松。而小時候的我會坐在一邊看著外婆干活,聽著那些小調,慢慢地跟著哼唱幾句。是在這場旋律中,童年記憶泛著微黃的頁角,成為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頁。
外婆說,我小時候學會的歌中那首《流浪者之歌》她印象最深,每次提起,她總會微笑著,瞇眼看我,仿佛我還是那個唱著《流浪者之歌》飛奔回去吃飯的小孩。而我,卻早已經(jīng)在時光中忘記了這場旋律,就像她也不再哼唱那些小調。
或許,彼此的旋律搭成了彼此的橋,我們從這一邊邁向了另外一邊,時光呢喃,只留下了對方的旋律在自己心底。然而,這已經(jīng)足夠。
我也曾為了避雨走進一家CD店,耳邊響起的竟然是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媽媽最愛的一首歌。忘記了等不到雨停的焦急,忘記了無傘的憂慮,我靜靜聽著,回想起無數(shù)個午后,媽媽在家中一邊聽歌一邊忙碌的場景,心中早已在一片喧囂中覓到一方凈土,變得淡定安然。
媽媽喜歡老歌,那些充滿歲月氣息的旋律常伴左右,我之前卻從來沒有注意。直到有一次,我喜歡的樂隊翻唱了《我只在乎你》,這首在某個午后從媽媽的電腦中安靜溢出的歌曲。我興奮地丟下筆沖到了電腦前,卻見媽媽在陽臺上忙碌著,專心地侍弄花草,時不時也隨著旋律哼幾句。突然發(fā)現(xiàn),之前一直處在自己的世界,竟然錯過了那么多與媽媽相處的時光。我望著媽媽忙碌的身影,若有所思。旋律,伴著這幅溫馨的畫面,留在了我腦海中……
旋律,會在不經(jīng)意間呈現(xiàn)出你忽視的美好,在你不安時從心底迸發(fā)出一道溫暖的光,照亮你的世界。
不同時間點的自己,不同時代的人,因為一場旋律走在一起,通過旋律這座橋,越過時光的鴻溝,了解彼此,將最溫暖的回憶化為花瓣,一片一片飄落在心底最深的角落。
也許,下一秒,你邂逅了一場旋律。
分析:
本文借“旋律”為橋梁,通過三個片段回憶旋律這種“物”連接不同時代的人和不同時間點的自己。作者將本類型的結構化到每一個片段之中。3-4段:我與外婆——黃梅戲小調;6-7段:我與媽媽——老歌;8-10段:結尾主題升華。本文有如下亮點:①三代人的溝通體現(xiàn)“旋律”的永恒價值:代溝之間有著對相同旋律的鐘愛,有著相同的人性美,使文章更有歲月底蘊。②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形象:“她總會微笑著,瞇眼看我”、“在陽臺上專心忙碌著,侍弄花草”等。③引入不同歌曲體現(xiàn)人文氣息?!读骼苏咧琛贰段抑辉诤跄恪芳訌娢恼挛乃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