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成年人的故事。他強烈的心理沖突發(fā)生在27歲,原因卻可追溯到童年,父母的無心之過給他的心靈造成了隱性而深刻的傷害。因此,這個故事值得年輕父母們深思。
痛不欲生的設計師
樂朋今年27歲,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從業(yè)珠寶造型設計僅僅4年就獲獎無數(shù),迅速成長為著名設計師。有人說,他是造型設計天才,未來的造型設計大師,還有人說,他的設計靈感來自于幽閉的個人生活。樂朋本人則對我說,他經(jīng)常陷于自己的矛盾情緒的泥潭中:一方面,他認為自己的設計與理念趨于完美,另一方面,他又總覺得自己的設計有致命的缺陷。
樂朋是通過朋友介紹找到我做心理輔導的。大約一個半月前,在一次設計說明會上,香港的一位客戶對樂朋的設計稿提出了質(zhì)疑,說他的設計過于注重表達后現(xiàn)代理念,造型華而不實,要求他在兩個月內(nèi)拿出成熟的設計來。樂朋沒有當面反駁,而是選擇離開會場,到衛(wèi)生間大哭了一場??蛻裟蔷洹叭A而不實”的評價深深刺痛了他,他耳邊轟鳴著這四個字,令他無法顧及禮貌。接下來幾天,他徹夜失眠,強烈的無力感糾纏著他。
“我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想兩個月后的設計說明會,我無法安心修改設計稿,我知道我還會失敗,還會被嘲笑——嘲笑我的不止是客戶,還包括領導、同事、媒體、父母……所有人,所有認識我和不認識我的人!”樂朋向我描述他的恐懼。
周末回家,他把自己的擔心和糟糕狀態(tài)講給父母聽。媽媽既心疼又失望地看著他,一言不發(fā)。爸爸則說:“媒體的吹捧讓你驕傲了,你原本就應該更努力?!备改傅膽B(tài)度對他的狀況無異于雪上加霜,他失去了來自父母的支持,也是最后的支持,內(nèi)心的抑郁情緒徹底爆發(fā)。他把自己鎖在公司的單身宿舍里,不與任何人交談,不起床,不吃飯。他迅速消瘦下來,體重由原來的72公斤降到61公斤。他感覺什么都沒意思,甚至有告別人世的念頭。好在他的朋友夠仗義,用整整一天的時間隔著門開導他,終于把門叫開。
父母的評價最重要
客戶的意見可能正確,也可能不正確,設計稿被客戶否定是設計師的家常便飯,本不值得樂朋如此痛苦,只能說明樂朋性格敏感、脆弱,真正使他心理崩潰的是來自父母的評價。
經(jīng)過深入溝通我得知,樂朋的父母都對造型藝術有濃厚興趣,曾經(jīng)夢想成為設計師,因種種原因未能如愿,雙雙在小學做美術老師。他們不滿自己的境遇,卻無可奈何,只好把未竟的事業(yè)留給兒子,希望兒子成為一名出色的設計師,為家庭爭光。
3歲時,樂朋盡管不樂意,還是在父母的逼迫下開始學習素描。父母手把手地教,每天4個小時的課,一分鐘都不會少,如果哪次畫沒完成,要延續(xù)到深夜,如果樂朋不聽話,父母就用跪搓板、打手心、餓肚子懲罰他?!艾F(xiàn)在媒體整天討論虎媽、狼爸,其實二十多年前我的父母就是了。不堪回首啊!”樂朋說。
對于父母的嚴格要求,樂朋現(xiàn)在表示理解。他說:“畢竟嚴師出高徒,學藝術的人沒有童年,我怎么可以例外?”但父母的評價令他耿耿于懷。小時候,當他學畫取得了好成績,父母會露出難得的笑容,馬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使他獲得了全國兒童美術大賽的一等獎,父母也不曾獎勵過他什么。從小到大,他居然沒有獲得過父母明確的肯定。“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那么努力地學畫,就是想超過所有的同齡孩子、所有比我大四五歲的孩子,給父母看,讓他們高興,夸夸我……”樂朋哽咽著說,“但他們沒有,他們不肯,他們怕我驕傲自滿,停步不前。他們真的好狠心!”他把父母的懲罰都想象成形式別致的愛,加倍努力,一有成績就第一時間讓父母知道,希望看到父母的喜悅和滿足。這是孩子的本能,永遠渴望來自父母的肯定。
可以想象,樂朋的父母同樣在暗暗使勁,拼命壓抑自己的喜悅,不敢在兒子面前表現(xiàn)出來,唯恐兒子懈怠。他們總是對兒子說:“你不要驕傲,再努力一點能做得更好。”樂朋聽慣了父母這樣說,一次次失落使他總感覺內(nèi)心空蕩蕩的。他害怕失敗,在成績面前則感覺無所適從。
父母的評價對孩子真的那么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互動讓他認同愛和尊重,并內(nèi)化到自己內(nèi)心。也就是說,一個被愛的孩子,才會有能力去愛別人,一個被尊重的孩子,才懂得尊重身邊的人;而一個從小生活在父母嚴格掌控下的孩子,則會用謊言去掩蓋自己真實的體驗和想法。這樣的孩子,內(nèi)心處于“超我”與“本我”的強烈矛盾沖突中,“自我”是不穩(wěn)定的,外在表現(xiàn)便是情緒不穩(wěn)定,正如樂朋的脆弱與彷徨。
運用心理動力學理論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樂朋長期處于自我價值的沖突之中,表現(xiàn)在時常需要別人的認同和肯定,給人的感覺是他很極端,要么自戀要么自卑。一方面,他認為自己很優(yōu)秀,并用很多的方式不停地證明自己的優(yōu)秀,另一方面,他又很自卑,特別害怕自己被人貶低。因此,樂朋學習、工作都非常努力,當然也獲得了公認的成績,但一旦自己的努力不被認同,比如設計方案被客戶否定,他就有羞恥、挫敗的感覺。這樣的感覺讓他產(chǎn)生了放棄的念頭。這樣,他可以用對自己的憤怒來彌補內(nèi)心的羞恥感和無力感,說自己沒用,否定自己,認為自己活著沒有價值,等等。這樣的憤怒是針對自己的,而抑郁是自我攻擊的表現(xiàn)。
自我價值的沖突,主要是自我價值和別人認可的價值之間的矛盾。樂朋一次又一次地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成功,實際上就是想保持自我價值與父母評價價值之間的一致性。在這次的設計方案中,樂朋原本感覺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又被客戶指出,他的自我價值與他人評價價值出現(xiàn)了負性的一致,這讓他自戀的部分徹底崩潰了。而當父母無端指責他時,他內(nèi)心積攢已久的憤怒之火終于被點燃??梢哉f,樂朋27歲出現(xiàn)的精神崩潰是他自3歲起內(nèi)心壓抑的總爆發(fā)。
愛和尊重必不可少
樂朋需要接受長期而復雜的心理治療才能恢復自信和活力。他的故事可以作為一個反面教材供年輕的父母們學習,提醒他們給年幼的孩子以正面的、積極的評價,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意識地幫助他實現(xiàn)自我價值。
首先,給孩子愛和尊重。一個人的需要分5個層次:生理、安全、 愛與被愛、尊重與被尊重、自我實現(xiàn)。這些需要是人生活的動機,人也會從這幾個需要層次的自我滿足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這樣的人生就是充實的、有力的,當然,也就可以體會到快樂和幸福。
父母想讓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是因為自己在人生經(jīng)歷中的某部分沒有滿足。因為沒有滿足,所以這些內(nèi)心的傷痛,便會在自卑的情緒中暗自流動。如果父母不接受這樣的挫折,那他們一定會用一切方法消除讓自己內(nèi)心感覺自卑的東西,孩子就有可能成為父母挫折的犧牲品。父母會用一切方法去控制孩子的發(fā)展,甚至會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憤怒。假如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就很難接受自己內(nèi)心的挫折感,甚至會用“我為你好”的方式去挫敗孩子。把控制當成愛,就是因為我們?nèi)狈τX察、不能接受現(xiàn)實的結果。
很多時候,父母會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這個世界,而孩子喜歡用自己的喜好去衡量。當孩子的愿望被肯定并感覺被支持的時候,他很滿足,也會很自由。至于將來他想做什么,那應該是孩子自己在成長中慢慢思考的。父母應該明白,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是一個獨立有思想的人,應該予以充分的尊重。孩子只有感覺到了父母的愛和尊重,他才有可能在未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其次,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成長。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由的,那就應該反省自己,是否把自己的期望放在了孩子身上,是否把自己未了的心愿放在了孩子身上。那只是父母逃避挫折和恐懼的方法,而孩子成了無辜的受害者,完全失去了選擇的權利。當然,這樣的結果是,父母需要一直為孩子操心。
下面這個案例或許能給大家正面的啟發(fā)。
5歲的冬冬從小學鋼琴,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天賦,但媽媽發(fā)現(xiàn)冬冬似乎越來越不開心,而且身體越來越虛弱。冬冬媽找到我咨詢。在溝通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童年也是這樣度過的,不開心,經(jīng)常生病,因為生病可以逃避責任和懲罰,不做不愿意做的事。冬冬媽小時候就被父親要求成為一名音樂家,而她在青春期的時候特別反叛,放棄了音樂。她把自己的挫折轉(zhuǎn)化為一個未了的心愿,希望兒子幫自己完成,根本沒想到要尊重孩子的興趣。
意識到這些后,冬冬媽與兒子談了一次話,問兒子是否喜歡鋼琴。在她的真誠感召下,冬冬勇敢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感覺壓力很大,害怕自己沒有朋友,害怕彈琴不能過級,他很羨慕其他小朋友能在課余時間盡情地玩耍,希望媽媽允許他多點時間踢足球。
冬冬媽尊重了兒子的愿望。不久后她發(fā)現(xiàn),冬冬與小伙伴們一起踢足球的時候是那么開心,與自己的關系也比以前親密多了。與媽媽的故事不同的是,冬冬沒有放棄音樂,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堅持練琴。他學得很開心,居然不再像以前那樣故意遲到了。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