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要有法律意識,遇到難以解決的矛盾,首先要想到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維護權益。對于我們做父母的來說,不僅自己要依法辦事,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斷地給他灌輸法律意識。
我在和妻子達成共識后,就開始從三個方面著手采取行動。出發(fā)點是希望孩子能夠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權益。
利用身邊發(fā)生的事,引導孩子從法律角度認識問題
那是在孩子的初二下學期。一天兒子放學回來說,他學校里出事了,一個人高馬大的同學看到另一個同學有錢,就跟他要,并威脅他不準告訴任何人。那個同學害怕挨打,就給了。過了一段時間,大個子同學又要錢,怕挨打的同學就又給他了,于是漸漸成了習慣。后來,那個膽小的同學還是被打了,臉上有傷被父母發(fā)現(xiàn),這才找到學校。結果,那個大個子同學被學校除了名……
對這件事,兒子說:“如果我是那個被迫出錢的同學,我才不會聽任他拿我的錢呢!第一次跟我要,我當時不吃眼前虧,要了就給,但隨后我會立即報告老師,還會告訴家里人。必要時,我還會撥打110報警?!?/p>
我對他的意見給予高度評價。我說:“你看,大個子同學為什么威脅小個子不準告訴任何人?這是因為他害怕。遇到壞人的時候,千萬不要被他表面的洶洶氣勢所嚇倒。實際上,他比我們更害怕,我們比他有底氣,我們沒什么好怕的。在對方十分強大的情況下,不必對抗,以免受到傷害,但我們一定要沉著應對,暫避其鋒芒。要相信,我們會得到最強大力量的幫助,那就是法律?!?/p>
我還給他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我的一個朋友,一次半夜里跟家人開車外出,在一個偏僻的地方遇到打劫的,他的家人本想出手對抗,但他摁住家人,對方要錢包、手表、手機……全給了。還好劫匪沒有要車,放行了。隨后,他開車到一個可以打電話的地方,打110報了警。警察很快趕到,不到一個小時就抓住了那幾個劫匪,拿走的錢和物品又歸還了原主。如果他們當時選擇跟劫匪對抗,肯定有危險,而回避風險,不是不勇敢,而是一種智慧。
經(jīng)常看法制節(jié)目,并就有關問題進行討論
平時在家里,我們經(jīng)常和兒子一起看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以及地方臺的一些法制節(jié)目。一方面,讓孩子開闊視野,了解更多法律知識,另一方面,也能讓他學會運用法律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
有一期《今日說法》說了這樣一件事:武漢某大學一個研究生,放暑假時最后一個離校,開學時又第一個返校。沒想到,暑假期間宿舍的門被人撬開過,房間里亂七八糟的。他找了學校保衛(wèi)處,保衛(wèi)處的人來察看現(xiàn)場,這才發(fā)現(xiàn),有人冒用他的名字寫了一張留言條貼在門上,從條子上的落款日期看,像是他暑假里來過宿舍。通過核查,同宿舍的四個同學有三個同學的財物被盜,一個同學的存折連同放在一起的身份證都不見了,到銀行一查,發(fā)現(xiàn)存折里少量的錢已被取走。另一個同學的本科畢業(yè)證書沒了,還有一個同學也丟了東西,只有他的東西沒有被盜。因為存折里的錢很少,而研究生的本科文憑也沒有大用,丟的物品也都不貴重,大家都沒打算追究,但保衛(wèi)處的人和同學們都懷疑是他偷的,有的同學嘴上不說,表情和態(tài)度卻明擺著。天天在一個宿舍,大家都不理他,讓他感到很難受。結果,他想不開,自殺了……
我問兒子:“假如是你,你會怎么做?”
他想了想,說:“我會去公安局報案,要求警察來查清案情?!?/p>
我說:“恐怕不行,失竊的錢太少,警察不一定來。如果警察不來,你怎么辦?”
兒子說:“不是一個同學的錢被小偷取了嗎?可以請同宿舍的人一起到銀行查看錄像?!?/p>
這真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銀行的錄像肯定可以證明他是清白的。但如今銀行很多,盜竊者如果沒在附近的銀行取錢呢?
兒子又想了想,說:“不是門上有一張冒充他的名字寫的字條嗎?可以請公安局專業(yè)人員核對是不是他的字跡!其實不用公安局,就算小偷模仿了他的字,也應該看得出區(qū)別的。”
這也是個辦法。那假定還是不行呢?兒子想不出來了。
我說:“再不行,是不是還可以上法院起訴認為是他偷盜的人?告他們誣陷罪、誹謗罪。實在不行,最糟的辦法,還可以選擇逃避:我不在這個宿舍,甚至不在這個學校待了,總可以吧?面對困境,不僅要有心理承受能力,對自己要有信心,而且要善于尋求法律的保護和幫助?!?/p>
后來因為那個小偷犯別的案子被抓,才弄清這個案子的真相,但那個研究生已經(jīng)死了。兒子感慨地說:“他是因為缺乏法律意識,才對自己沒有信心的?!?/p>
說得真好!
父母以身作則,用行動做給孩子看
去年夏天,我們看到某晚報的廣告說,全年訂閱該報,回饋訂戶價值400元6個月寬帶安裝使用費。當時,我們家正想裝寬帶呢,就訂了報紙。誰知,該報所謂的安裝使用費,只是跟某電信公司合作,直接給用戶安裝寬帶,而我們所在的小區(qū)已經(jīng)布了另一公司的線,所以廣告承諾的回報,就不能以他們采用的方式兌現(xiàn)了。報紙發(fā)行部的人在電話里說,遇到這種情況他們也沒有辦法,要不就退訂報紙算了。
面對這一問題,我覺得麻煩,就跟妻子商量,主張退了。妻子卻不同意,說:“我們已經(jīng)交了訂報的錢,廣告的內容就是報社和我們簽的合同,不兌現(xiàn)就是違反了《合同法》。不應該給我們的,我們一分錢不要;應該給我們的,那就一分錢不能少!咱們可以跟報社打官司?!逼拮舆€說,這不單單是一次維權行動,還是一個教育兒子的良機,怎能輕易錯過呢?我這才恍然大悟。
經(jīng)過研究,我們一家三口決定先學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然后向消費者協(xié)會投訴。妻子的口才好,投訴電話由她來打。還好,市消費者協(xié)會的人很負責任,第二天就打電話來通報情況,說他們約見了那家報社發(fā)行部的負責人,責成他們兌現(xiàn)合同。沒想到的是,報社很快打來電話約定時間,給我們送來了400元現(xiàn)金。而且,我們看到,此后該報的此項廣告修改了措辭,不再給像我們這樣的消費者投訴的機會了。
兒子參與了追討合法權益的全過程,相信這對他今后有用。將來參與市場交易和競爭,一定要懂得做人要守法,而自己的權益也絕不能被侵犯。
【編輯: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