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簡介】
教育心理學專家,清華大學出版社研究員,北京舞蹈學院客座教授,全國婦聯(lián)《中華媽媽網(wǎng)》教育顧問,專欄作家,著有《做不成第一,做“唯一”》等作品。
王晶女士對家庭教育,尤其是親子溝通困難的問題有深入的研究。她認為,孩子基本上分為五種類型,有各自的特點,父母只有弄清自己的孩子屬于哪種類型,才可能與之有效溝通,才可能因材施教,使家庭教育成為幫助孩子成長的積極力量。日前,本刊特約記者采訪了她。
溝通的三大障礙
記者(以下簡稱記):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真的投入其中,卻發(fā)現(xiàn)與孩子連最起碼的溝通都困難重重。您認為親子溝通的障礙有哪些?
王晶(以下簡稱王):2011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做過一個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中國家庭親子關系比較緊張,最緊張的是有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家庭,親子溝通通暢的很少,孩子不聽父母的話,父母很難走進孩子的心靈。我認為,造成親子溝通困難主要有三大障礙。
第一,父母不尊重孩子。由于血緣關系的存在,每一個孩子小的時候都對父母極其依戀,一刻也不愿離開父母,尤其是離不開媽媽。想想送孩子上幼兒園時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就知道孩子是多么依戀父母。為什么上了中學孩子就不再依戀父母,甚至討厭跟父母說話了呢?心理學對行為的認識是:給人一個刺激,人就會有一個反應,有什么樣的刺激,就1848e89846587a516a454fbcdb1aedbe會有什么樣的反應,正面的刺激會得到正面的反應,負面的刺激會得到負面的反應。由此推理,孩子不愿與父母溝通是一個拒絕的反應,那么之前一定是父母給了孩子拒絕的刺激。也就是說,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一定會反過來不尊重父母。
記:有道理?,F(xiàn)實生活中,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很少。孩子的主張和要求經(jīng)常被父母拒絕,孩子慢慢地就不愿跟父母進行友好的溝通了。
王:所謂溝通,是一個雙向行為,是雙方的互動;單向的不叫溝通,叫獨白。大多數(shù)的親子溝通困難,說白了就是父母獨白,孩子置若罔聞,溝通當然是無效的。
記:第二個障礙是什么?
王:第二,文化差異造成代溝。有的父母說,與孩子溝通不暢是因為有代溝。這樣說,似乎親子溝通困難是客觀規(guī)律,無法改變。其實,仔細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所謂代溝并非年齡問題,而是文化問題。
記:父母與孩子所處的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
王:是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每個人都是在所屬時代的精神食糧哺育下長大的。60后父母與90后孩子,各自從小所受的文化熏陶差異極大,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有極大差異,溝通起來有問題是正常的。比如,父母認為好吃的是餃子和包子,孩子認為好吃的是麥當勞和肯德基,互相都不買賬。父母感慨:“不是我不明白,是這個世界變得太快?!焙⒆觿t譏笑父母OUT了。
記:不管是文化問題還是年齡問題,反正代溝是存在,有何不同?
王:年齡差異無法改變,但文化差異可以通過充電來縮小,從而填平代溝。比如,孩子津津樂道的東西,父母大可不必粗暴地抵制,更不必把自己崇尚的東西強加給孩子。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腳步和孩子成長的腳步,不正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嗎?有了這樣的意識,代溝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記:對,父母應該有一個開放的心態(tài),勇敢面對時代的變遷和孩子的成長。第三個障礙是什么?
王:第三,溝通方法不對頭?,F(xiàn)在,很多父母學習家庭教育方法的愿望非常迫切,但系統(tǒng)學習的卻很少,沉不下心來,甚至希望把孩子推給專業(yè)人士了事。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推脫責任。專業(yè)人士對家庭教育的作用應該是影響父母,通過父母影響孩子。只有當孩子的問題非常嚴重的時候,才需要孩子直接面對專業(yè)人士。
記:父母怎樣才能掌握科學而系統(tǒng)的家庭教育方法,改善親子關系呢?
王: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是科學就一定有規(guī)律,掌握方法應該從了解規(guī)律入手。過去我們常說,孩子有個性,家庭教育應該個性化,因材施教。我們不妨從這個角度做深入的探討。
孩子有五種類型
記:個性因人而異,如何談得全?
王:人除了有個性,還有共性;即使是個性,也可以分類,而且分不出太多種。心理學從人的認知渠道出發(fā),把個性分為五種類型: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嗅覺型和味覺型。我在工作實踐中做過大量驗證,每個孩子都可以對號入座。了解孩子和自己的個性類別,對父母來說意義重大。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自古就是這個道理。
記:這是個有趣的專業(yè)問題,希望您講解得通俗些。
王:好的。視覺型的人視覺發(fā)達,喜歡說話,語速快,與人交流時喜歡直視對方眼睛,喜歡讀書,學習成績好,在學校是佼佼者,在家是聽話的孩子。聽覺型的人聽覺發(fā)達,語速慢,不善于語言交流,與人交流時喜歡低著頭,敏感,興奮和快樂源自內(nèi)心,很在意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對外界變化的關注度不像視覺型孩子這么強。這兩種類型的人很難相處。如果父母是視覺型的,而孩子是聽覺型的,那么親子溝通就會矛盾重重。父母抱怨:“孩子不尊重我,我說話他根本不看我,愛答不理的!”其實這是誤會,孩子眼睛不看父母不代表他的耳朵不在聽。同樣,孩子嫌父母太嘮叨,也是個性差異造成的誤會。有的父母說:“孩子是個悶葫蘆,我說了半天,他油鹽不進!”其實,孩子未必沒有認真聽,他的聽覺高度發(fā)達,不僅聽懂了內(nèi)容,而且聽出了父母語氣中的態(tài)度和種種暗示。
記:這樣的誤會簡直比比皆是。
王:沒錯。視覺型的人跟聽覺型的人溝通的時候,前者往往不理解后者,認為對方應該跟自己一樣,如果不一樣,就希望改變對方。有一位媽媽很苦惱,因為她8歲的兒子語速慢,讓她聽著心焦,她希望兒子像別的孩子那樣能說會道,于是給孩子報了演講興趣班,可她兒子變得更不愛說話了,還變得非常自卑。這位媽媽不了解兒子的個性類型,盲目地改變兒子,結(jié)果給兒子造成了傷害。俗話說:“從小看大,三歲知老?!边@是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孩子的個性是有淵源的,DNA技術已經(jīng)證明了人的很多神經(jīng)鏈接方式?jīng)Q定了孩子的思維特點和個性類型,而且是后天不可能改變的。世界上有心性敏感的藝術家,有口若懸河的演講家,何必強求孩子學他不擅長的東西呢?發(fā)掘潛力,培養(yǎng)特長,不是更高效的家庭教育嗎?
記:如果父母和孩子都是視覺型的人,溝通起來就比較容易,是嗎?
王:對。父母和孩子都是聽覺型的,溝通的效率也會很高,卻未必是話語很多,因為他們都是敏感的人,很會察言觀色。
記:觸覺型的孩子有什么特點?
王:觸覺型,國外的心理學叫動覺型。這類個性的孩子在當下中國是經(jīng)常受到打壓的群體。他們的特點是:淘氣,生命力特別強,喜歡創(chuàng)新,喜歡動手,喜歡破壞,不愿意停留,總是跑來跑去。
記:難怪叫動覺型,這樣的孩子被很多老師和父母認為是得了多動癥。
王:這種類型的孩子,行為特點是生理特點所決定的。神經(jīng)科學的心理學家解釋,這種類型的孩子,大腦中往往有兩個以上的興奮點在同時工作,所以他很活潑,思維跳躍。父母正在跟他說這件事,他聽著聽著就想到了別的事,所答非所問。他上課跑神兒,專注力不持久。這叫心理不應期。觸覺型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耐性,坐不住,往往被家長和老師貼上“問題孩子”的標簽。
記:觸覺型的孩子適合從事什么?
王:觸覺型的孩子因為天生愛動不愛靜,生命能量強勁,多半都是運動員、舞蹈演員、藝術家的好材料。
記:但是,實際情況是,父母多半會想辦法改變這類孩子的個性。
王:對,原因就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個性類型。每個孩子都有個性,都有長處和潛力,父母要做的是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然后提升它,而不是糾結(jié)孩子的缺點,整天批評他。很多時候,父母重復地批評孩子,非但不能起到糾錯的作用,反倒是強調(diào)了那些缺點。比如,我現(xiàn)在反復對你說:“你不要想藍天,你不要想藍天,你千萬不要想藍天……”你告訴我,你在想什么?
記:我腦子里全是藍天。
王:對觸覺型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善待他,他思維活躍,有激情,有活力,自然有光明的未來,他只是不適合用今天的價值觀來評判。他不聽話,有主見,其實是優(yōu)點,因為他有自我的東西,是創(chuàng)造型人才。
記:嗅覺型和味覺型的孩子又有哪些特點?
王:嗅覺和味覺也是兩個重要的認知渠道,與其相對應的嗅覺和味覺發(fā)達的人,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多見,因而在這里不需要多談。簡單地說,品酒師、品煙師、美食家都是嗅覺和味覺優(yōu)于常人的人。這類人往往是天才或?qū)2牛麄兲貏e敏感,按照自己的認知渠道去學習,達到不可思議的境界。視覺型、聽覺型和觸覺型的孩子占絕大多數(shù),應該重點關注。父母應該重點從這三種認識渠道去認識自己和孩子的行為模式,有的放矢地與孩子溝通。
讓孩子成為自己
記:現(xiàn)在的孩子特別崇尚“成為自己”,聽上去充滿逆反味道。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人的認知渠道不同,何必要求他們千人一面?
王:當然,生命的成長本質(zhì)就是成為自己。只是這話讓父母聽起來不順耳,父母的希望是孩子聽話。
記:父母要求孩子聽話本身就是一個挺不合理的要求,為什么孩子要放棄自己的想法而聽父母的?父母的話一定對嗎?即使父母的話是對的,孩子不用犯錯誤的方式來驗證一下,又怎么知道是對的呢?
王:父母要求孩子聽話,本質(zhì)上是在約束孩子,由約束孩子的行為到約束孩子的天性。生命的成長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有自然規(guī)律,每個人成為他自己是最重要的。前兩年,日本科學家有一個轟動一時的創(chuàng)新,就是生產(chǎn)出正方形的西瓜,以方便運輸。做法是把很小的西瓜放在正方形的塑料盒子里,等西瓜把塑料盒子撐滿了,再打開盒子,西瓜就是正方形的了。這樣的做法不失創(chuàng)意,但成本很高,有得不償失之嫌。用類似的方法來管理孩子則完全不可取。試想,孩子從小聽父母的話長大,對長輩的教導言聽計從,長大以后進入社會,尤其是進入今天講的創(chuàng)新型社會,他會很不適應,因為他已經(jīng)變成“正方形”的了,規(guī)矩了,墨守成規(guī)了,而社會恰恰要求他創(chuàng)新,孩子如何適應?
記:所以,現(xiàn)在高分低能的孩子多,找不到工作的高材生多,啃老的宅男宅女多。
王:是的,當父母抱怨社會的時候,不妨檢討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激情和勇氣已被二十多年的嘮叨磨光了,他習慣于被指責,他害怕碰撞,家長還渾然不覺。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yè),在學校的時間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家里,家長是應該負主要責任的。
記:您剛才舉了很多媽媽的例子,請問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應該充當什么樣的角色?
王:我認為爸爸和媽媽承擔著同等重要的家庭教育責任,因為今天社會對人的要求更加全面。中國為什么特別強調(diào)母親教育,因為中國有“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傳統(tǒng)家庭分工,母親的責任是“相夫教子”,教育孩子的擔子就落在母親的肩上?,F(xiàn)在時代不同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盡管“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格局基本沒變,但父親在外打拼再忙,打一個電話總是不難的。籠統(tǒng)地說,孩子跟父親溝通是一種社會性的學習,跟母親溝通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學習。
記: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找孩子談話,一般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您覺得這樣的方式對嗎?
王:這樣的角色分工沒有什么錯。一個從情感上感化,一個做理性指導,雙管齊下,溝通的效率會比較高。但無論誰唱白臉,誰唱紅臉,父母口徑要統(tǒng)一,要堅持一個聲音。如果爸爸打孩子,媽媽護,媽媽再去罵爸爸,那其實是父母的能量相互抵消,最終是害了孩子。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