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倫敦的巴特西發(fā)電站曾是英國最大的發(fā)電站,每周燒煤1萬噸。1989年發(fā)電站正式關(guān)閉,濃煙不再。如今被改造成為一個大型主題公園。
“霧都”北京
今日倫敦
大自然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條件,但也給人類生活設(shè)置了不少困難和障礙,氣象條件便是其中之一。在氣象條件的影響下,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guān)、便于人類社會活動的房屋建筑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和改變面貌,形成了各種獨特的風格和藝術(shù)形式。
古代人的構(gòu)思
從我國周口店發(fā)現(xiàn)的“北京人”的遺址可以知道,50萬年以前用石器和火生活的猿人已經(jīng)能利用天然石灰?guī)r洞穴來抵御風霜雨雪的襲擊。古書《周易·系辭下》中記載有“上古穴居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這說明從洞穴演變到宮室,居住條件日益改善,而這些建筑的主要功能就是“遮風避雨”。
我國古代還創(chuàng)造了構(gòu)架式建筑——即每棟建筑用臺基、墻柱、梁架和屋頂組成。由于用柱架承重,墻體即可根據(jù)需要隨意開鑿門窗,實現(xiàn)了房屋建筑的采光、遮陽、通風和避雨等要求,因而能夠較靈活地適應各種不同的氣象條件。這種建筑適用于亞熱帶到亞寒帶的我國大部分地區(qū)。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兩河流域,因為當?shù)貧夂蚋蔁岫啾┯?,很多土坯建筑為了保護墻根免受雨水侵蝕,當?shù)厝税l(fā)明了在墻根處楔進長約12厘米的圓錐形陶釘,涂上紅白黑各種顏色,以保護墻根,以后發(fā)展到用瀝青保護墻面,并貼上各色的石片和貝殼,以免瀝青受烈日暴曬。這樣不僅延長了建筑物的使用壽命,而且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
十三至十四世紀,在西班牙格蘭納達建成的阿爾罕伯拉宮內(nèi)有一些后妃們的臥室為了抵御炎夏的酷熱,建筑者便想法從山上引來泉水,分成幾路流向各個臥室,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十五世紀的西班牙住宅,大多是四合院,內(nèi)置水池與噴泉,種植花草灌木,以改變室內(nèi)外空間的小氣候。
中世紀在伊斯蘭教堂的建筑中,根據(jù)季節(jié)氣候的不同,建有朝向不同的兩種房屋,分別供人們冬、夏兩季居住。在阿拉伯的撒馬拉宮殿的東北,還曾經(jīng)建造了一座由人工渠道供水的180米見方的“地下涼殿”。這些都是依據(jù)氣象條件設(shè)計的建筑工程。
多樣的民居建筑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幅員遼闊,氣候多變。因此,各地的民居建筑也是形態(tài)
各異,色彩繽紛,令人賞心悅目。
西藏的拉薩位于一個海拔約3700米的群山環(huán)抱的峽谷。這里年平均氣溫僅7.8℃,氣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41.7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43%,夜間多雨,白晝烈日當頭,日夜溫差較大,日照時間長,紫外線強,素有“日光城”之稱。由于這些氣象條件,藏族的民居形成了外墻墩厚粗曠的類似碉堡一樣的碉房。
這種建筑西、北兩面墻不開窗或開小窗,而且墻身很厚,多用毛石或土坯砌筑,屋頂采用了當?shù)禺a(chǎn)的經(jīng)夯實的堊嘎土(即當?shù)卣惩粒旅嬗新咽惩翂|層和樹枝密鋪,屋頂很厚,借以達到房屋保溫、防寒和防曬的目的。這種建筑的另一特點是房屋的凈高很低,一般僅為2.2米左右。這不僅與高寒地區(qū)的氣候條件有關(guān),也由于藏民從前多系牧民,素以帳篷為家而習慣于低空間的生活習性。此外,由于西藏高原的冬春室內(nèi)陰冷,而戶外卻陽光和煦,藏民們喜歡在戶外活動,故他們的房屋建筑多設(shè)有外廊。
與西藏高原氣候相似的青海高原夏季早晚如嚴冬,中午似酷暑,終年少雨,風沙較大。這一帶流行一種高墻包圍著的住宅,叫做“莊窠住宅”。這種房屋多用木構(gòu)架承重,用黃土敷設(shè)屋面,并帶有廊檐。在院內(nèi)還附有菜園、果園和車院等,形成了一種多功能的組合空間。高出屋頂?shù)那f墻厚度約0.5~1米,這就有效地防止了風沙的侵入。又由于當?shù)赜炅枯^少,因此屋頂只有較為平緩的坡度。這樣,既可避免屋頂?shù)狞S土被雨水沖走,又可以利用屋頂作曬糧或場院之用,使之成為建筑的輔助使用面積。
在我國西南邊境風景秀麗、樹木蔥郁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西雙版納的傣族自治州,卻與干冷的北方地區(qū)大為不同。這里最冷月平均氣溫才6.7℃,相對濕度高達80%以上。這種高溫多濕、四季常青的亞熱帶氣候使當?shù)氐拿窬咏ㄖe有一番風貌。
傣族的民居多為依山而建或平地拔起的竹樓,稱為“干闌”式建筑。一般分為上下兩層:底層高度為0.8~2.5米不等,用于放置柴草、谷囤、米碓及其他雜物,四周大多無墻;樓上一般為堂屋及臥室。屋前設(shè)有木制樓梯通向前廊,前廊有“展”(即曬臺)。廊與展都是傣族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遮風避雨,又可坐臥乘涼、盥洗和操作副業(yè)。竹樓的建筑形式多為“歇山頂”,即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共九脊組成,故亦稱九脊殿。屋面上覆蓋著當?shù)胤Q為“緬瓦”的小平瓦。屋面坡度較大,利于排除雨水。這種建筑的外墻有的用竹笆編成并稍微傾斜,外墻與樓板都有縫隙可以通風排濕。由于外墻是利用竹材正反兩面組合而成的,因此形成了一種自然純樸、活潑靈巧的建筑外觀,使建筑物顯得輕盈剔透、瑰麗多姿。
此外,像蒙古草原上牧民居住的蒙古氈包,晉中、豫西、冀北及隴東的窯洞等建筑,無不受氣象條件的制約和影響。
新型的設(shè)計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建筑與氣象的關(guān)系愈加密切。在建筑科學中就包括有建筑氣候?qū)W的研究。現(xiàn)在國外對建筑氣候?qū)W頗為重視。人們長久居住在空氣和環(huán)境受污染的大城市中,正在想方設(shè)法將自然景色和清新空氣引入室內(nèi)空間。美國建筑師波特曼在幾十年的設(shè)計實踐中首創(chuàng)了引人注目的“共享空間”,即把類似自然界中的小溪、流水、瀑布、植物、陽光等引入到一個空間高大的大廳中,創(chuàng)造出一派花木爭艷、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
在美國建筑師密諾留·雅馬薩基的建筑創(chuàng)作中,特別注意了水的利用。在他所設(shè)計的會議中心和公司辦公樓的周圍,都設(shè)置了很大的水域面積,使人產(chǎn)生心曠神怡之感。
對陽光的利用也引起了國內(nèi)外建筑師的重視。他們不僅利用太陽能來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的氣候,而且還利用陽光的“光影效果”賦予建筑以新的造型。美國建筑師路易斯·康石設(shè)計的孟加拉國達卡的國立醫(yī)院門診部的內(nèi)、外廊墻上,開了尺度極大的各種形狀的圓形和弧形洞。當光線通過這些洞口射到走廊地面和墻上時,就形成了隨著每天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圓形和橢圓形光圈,創(chuàng)造了一種絕妙而又令人驚嘆的光影效果。
【責任編輯】張?zhí)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