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中,帝王出行時乘坐的代步工具統(tǒng)稱為“車駕”。為了滿足帝王在不同場合乘坐的需要,車駕又有不同的形制和用途,因此有車、輦、輿、輅等名稱。
車在古代的用途很廣,既可以載人,作為代步工具;也是古代作戰(zhàn)的裝備,如戰(zhàn)車等;還可以裝載貨物、長途運輸,稱為緇車;還曾用于刑罰,如轘(環(huán))刑、車裂等。但作為帝王的專用座駕,車就不僅僅是代步工具了,更要顯示帝王至尊的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
1980年,在秦始皇陵冢西墓道的側(cè)室內(nèi)出土了兩乘彩繪銅車馬,分別為立車和安車。車、馬和馭官俑均按真車、真馬和真人的1/2比例制作。立車又稱高車,為單轅雙輪,駕4馬;車廂四周設(shè)有欄桿,車門在后面。車廂的中央裝有一個銅底座,坐上插著一柄傘蓋(圖1)。
安車亦稱辒辌車,因坐臥兼用,故車體較大。車廂平面呈“凸”字形,分前后兩部分,中間有窗相隔。后部為一封閉的車廂,四周有廂板圍護(hù),頂部為一個由36根骨條制成的橢圓形車蓋,車門在后,兩側(cè)各設(shè)有一窗(圖2)。出土?xí)r,立車在前,安車在后,直觀地反映了秦代帝王出行時的儀仗設(shè)置:立車作為前導(dǎo),為后面的安車提供安全保證。在漢代制訂的鹵簿車仗制度中規(guī)定,帝王出行須有公卿奉引,據(jù)此推斷,秦始皇陵出土的立車應(yīng)為官員為秦始皇出行前導(dǎo)時乘坐的車。秦始皇則乘坐在后面既能遮陽又能御寒、同時更加舒適的安車之內(nèi)。
輦是一種用人力牽拉的車。自秦代開始,輦即特指帝王之乘?;实鬯朔Q帝輦,皇后所乘則稱鳳輦。秦以后,輦不再安裝車輪,而是改由人抬,類似轎子,又稱步輦或步輿。由于步輦使用人力來抬,乘坐舒適度高,且適宜在比較狹窄的道路或空間使用,所以隋代以后,步輦正式成為皇帝在宮中的代步工具(圖3)。
唐代曾制造過皇帝乘坐的7種輦和3種輿,即大鳳輦、大芳輦、仙游輦、小輕輦、芳亭輦、大玉輦、小玉輦和五色輿、常平輿、腰輿,裝飾得十分精美。
宋初仿照唐制制成的大輦為正方形,紅底彩畫,外表裝飾有金涂銀葉和龍鳳圖案。大輦頂部四面繪有行云、龍氣等紋飾;四角各鑲嵌一個龍頭,龍口銜香囊;輦頂中央有一銀蓮花坐龍,以紅綾為里,碧牙壓帖;輦內(nèi)鋪黃褥,上置御座及扶幾、香爐等,輦內(nèi)還擺設(shè)有圓鑒(銅鏡)、銀絲香囊、銀飾勾欄等物。由于該輦體積大、十分笨重,故挽輦者多達(dá)64人。后宋真宗時期不得不對其進(jìn)行改造,精簡過后,新建造的大輦重量減輕了700余斤,即便如此,南宋初年建造的大輦?cè)愿?5尺3寸,邊長11尺6寸(圖4)。
根據(jù)《周禮》的規(guī)定,中國古代帝王出行時乘坐的車共有5種,即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合稱“五輅(路)”。這5種車的式樣大體相同,只是在車的裝飾、車上插的旗幟以及馬頭的配飾上有所差別。在車的裝飾上,車轅、橫(車轅上的橫木)端、輪轂(車輪中心用于插車軸的圓木)外側(cè)、軛(馬具,形狀略呈“人”字形,與車轅相連,駕車時套在馬的頸部)尾等部位分別采用玉、金、象牙、皮革或漆等材料作裝飾。這5種車在使用上也有差別:帝王前去祭祀或納后時乘坐玉輅(圖5);如朝會賓客、賜封同姓王,則乘坐金輅;若是去視朝、賜封異姓王,則乘坐象輅;如要出征或處理兵事以及分封四方諸侯時,則乘坐革輅;如若赴郊野田獵或分封藩國,則乘坐木輅。這5種車均用6匹馬駕車,隨車駕士10~30人不等。
在漢代制訂的帝王出行車仗儀衛(wèi)制度即鹵簿中規(guī)定,帝王出行按照規(guī)格和規(guī)模分為大駕、法駕和小駕3種,其中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的“大駕鹵簿”規(guī)定帝王出行時乘坐玉輅。其余4輛車與皇帝使用的車、輿、輦等其他代步工具也要一同隨行,并作為儀仗的組成部分。在車仗儀衛(wèi)中,帝王乘坐的玉輅是儀仗的核心,由官員簇?fù)?。其他的代步工具則排列在玉輅之后,只作為一種權(quán)力和等級的象征。
帝王的五輅除供出行時乘坐外,還作為舉行禮儀活動時的陳設(shè)之物。宋代就曾規(guī)定,凡舉行大朝會、冊命皇太子及諸王大臣時,需將五輅擺設(shè)于大慶殿的庭院中作為一種禮儀陳設(shè),以此來顯示皇帝的至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