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果夫(1892~1951年)生于浙江吳興,為辛亥革命領袖陳其美之侄。 國民黨稱陳果夫為“標準黨人,是北伐到臺前的中心人物”。作為國民黨CC系首腦的陳果夫雖只上過軍校,但涉獵頗多,一生成功扮演了多個角色,如國民黨堅貞同志、理財專家和教育家等。
陳蔣關系
陳果夫1907年入浙江陸軍小學堂,受其叔陳其美革命活動影響,加入同盟會;1911年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辛亥革命爆發(fā)后,赴武漢參加革命軍,后隨陳其美參加討袁斗爭。大約在這一年,陳果夫結(jié)識蔣介石,陳果夫晚年回憶說:“有一天,在二叔病榻前見到蔣先生,二叔替我介紹,說蔣先生是主持杭州方面敢死隊的革命工作的。我在旁邊恭聆二叔和蔣先生商談策動革命、訓練軍隊和起義時期、地點等等。蔣先生威毅穩(wěn)重的風度,使我第一次所生的印象非常深刻?!?/p>
陳其美被刺身亡后,陳果夫離開上?;氐搅死霞?,在岳父的錢莊上當了一個小伙計。此時,蔣介石正跟隨孫中山干革命。革命需要經(jīng)費,孫中山命令上海的國民黨人籌備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蔣介石參與其中,陳果夫有了用武之地。1924年黃埔軍校創(chuàng)辦后,陳果夫在上海為軍校招募新生兼采購物資。陳果夫采購的第一批物資是500套呢制服、帽子、皮鞋及其他皮件,經(jīng)過一番周折,他圓滿完成任務并贏得了蔣介石的信任。不久,蔣介石又轉(zhuǎn)給陳果夫一張孫中山的委任狀,任命他為募兵委員,負責招兵工作,陳果夫先后在江、浙、皖三省招募4000多人作為第一、二團教導隊新兵。同時,蔣介石又任命陳果夫擔任黃埔軍校在上海的招生委員,負責在上海的招生工作。在這一過程中,陳果夫逐漸成為蔣介石的心腹。
1926年,陳果夫當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代部長,掌管國民黨黨務。1927年春,他積極參與蔣介石的“清黨”反共活動,蔣介石的人生導師張靜江對蔣說:“清黨,果夫有辦法。”陳果夫果然將國民黨組織部中的中共黨員清除。蔣家王朝建立之初,蔣介石為實現(xiàn)其獨裁統(tǒng)治,在以武力同新老軍閥于戰(zhàn)場上廝殺的同時,與國民黨內(nèi)其他政治派系還展開了“正統(tǒng)”之爭,這主要是通過陳氏兄弟操縱國民黨組織大權(quán)來完成的。
政治生涯
陳氏兄弟就這樣走進了國民黨的權(quán)力核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陳果夫在國民黨政府中歷任要職:1928年任國民政府委員兼監(jiān)察院副院長,1932年任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1933年任江蘇省政府主席,1938年任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1939年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主任。
陳果夫主持治理淮河,這是一項有利于民生的工程。他在主政江蘇時,提出了施政綱領——打造“安樂的江蘇”、“健康的江蘇”、“富足的江蘇”、“文化高尚的江蘇”。陳果夫的政治理想既有民生的標準,也有經(jīng)濟的標準,現(xiàn)在來看也頗有意義。為了推行他的施政綱領,他開始強化警察制度,進行“defd6c0bd222d5e200dd4268bf0ad84b1a11769802c4f8fb19d23fc8566765b1壯丁訓練”;組織保安團隊,自任省保安司令;還在江蘇推行“教育改革”,開辦職業(yè)學校、女子生活學校和醫(yī)政學院。陳果夫在任內(nèi)力主禁煙,但對娼妓卻較為寬容,認為“娼妓在不能根本解決以前,既無法使之不存在,與其名禁而實不禁,不如管制地開放,對社會道德、民族健康乃至于娼妓本身的痛苦,倒要好些。”
陳果夫還利用政治特權(quán)發(fā)展官僚資本,于1935年控制中國農(nóng)民銀行;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川、云、桂等省興辦和投資許多企業(yè);抗戰(zhàn)勝利后主持經(jīng)營“黨營生產(chǎn)事業(yè)”,接管大批敵偽資產(chǎn),開辦公司、銀行等,還將文化、新聞、電影、廣播單位改為“黨營”。他還先后擔任中國農(nóng)民銀行董事長、中央合作金庫理事長、土地開發(fā)公司理事長、中央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陳氏兄弟不斷向經(jīng)濟領域滲透,攫取的金錢主要用于培植CC系勢力。
晚年凄涼
1948年12月6日,國民黨統(tǒng)治在大陸覆滅前夕,身體已非常糟糕的陳果夫乘“中興輪”離開上海到臺灣,于7日深夜抵達基隆港,并當夜趕到臺中雙十路八號定居。陳果夫到臺灣后,喘息方定,就開始嘗到重權(quán)盡失的滋味。 1950年3月21日,陳果夫手撰聯(lián)語以表明個人素志:合法合情合理,做成大事;輕權(quán)輕利輕名,修得長生。這副對聯(lián)中,陳果夫已經(jīng)預料到他的政治生涯走到盡頭了,只好淡泊名利,但修得長生的想法已是他的奢望了。
1950年7月中旬,蔣介石下令免去陳果夫“中央財務委員會主任”職務,裁撤“中央合作金庫”(陳果夫任理事長),裁撤“中國農(nóng)民銀行”(陳果夫任董事長)辦事機構(gòu),保留名義,從而一舉削去CC系三大經(jīng)濟支柱。7月26日,蔣介石宣布“中央改造委員”和“中央評議委員”名單,陳果夫掛名為“中央評議委員”,僅僅是作為一個安慰而已,陳立夫則榜上無名。8月初,蔣介石下令改組農(nóng)業(yè)教育電影公司(原由陳果夫任董事長),由蔣經(jīng)國接辦,削去了CC系的一大輿論陣地。30多年來,陳果夫緊跟蔣介石,鞍前馬后,出謀劃策,沒想到最后的結(jié)局竟是這樣,政治失意的打擊導致其病情加重。
1950年8月初,陳立夫一家來看望病中的陳果夫,向他辭行準備去美國。陳果夫心里明白自己身體這么差,弟弟這一走,不知幾時才能回來,也許這一次見面就是永別了,躺在病床上的陳果夫不禁老淚縱橫。
在國民黨官僚中,陳果夫算是比較清廉的,除了薪水外,他沒有什么額外收入。有一年,農(nóng)民銀行請他題詞,他寫道:“一文不取謂之清,深思熟慮謂之慎,刻苦耐勞謂之勤,注意時效謂之敏。”所以有人說,在國民黨上層,講求慎、勤、敏的雖不乏其人,而像陳果夫那樣“清”的人還真不多見,可以說與家風的熏染有關。蔣介石與陳果夫畢竟是多年的交情,蔣只是逼他交出權(quán)力,并不想置其于死地,遂生活上對他給予照顧。蔣介石批給陳果夫5000銀元作為醫(yī)療費,另外又特批了一筆費用作為陳果夫日常的生活補助。有了這筆錢,陳果夫才擺脫了經(jīng)濟危機。
1950年9月,陳果夫病情加重,咯血不止。1951年8月,陳果夫在臺北醫(yī)院病逝。陳果夫生前曾希望死后能回到故鄉(xiāng)浙江吳興,并寫過一首《故鄉(xiāng)》詩,字里行間寄托著他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蔣介石得知陳果夫去世的消息后,曾兩次到殯儀館吊唁。回去的路上,蔣介石坐在車內(nèi)一言不發(fā),似乎還沉浸在悲痛中。他對隨從人員說:“果夫還年輕,他不應該這么早就走了啊!”回到辦公室,蔣介石提筆寫下了“痛失元良”4個大字作為挽額,派人送到了殯儀館。陳果夫來臺后,蔣介石罷了他的官,對他的政治生命進行毫不留情地扼殺,陳果夫死后,蔣介石又哀痛不已。9月15日,蔣介石親自頒發(fā)了“褒獎令”,稱陳果夫“資性弘毅,志行純篤,繼承革命家風,效忠三民主義,越四十年如一日”。
相關鏈接
陳果夫的墓地選在臺北市郊外觀音山西云寺右側(cè)一塊山地上,這里環(huán)境幽靜,景色秀美,是十分理想的墓葬之地。1951年11月4日,陳果夫靈柩在觀音山墓地舉行了安厝典禮,鼓樂聲中,棺木緩緩入土。從此,他就長眠在這塊草木蔥蘢、四季常青的土地上了。
1999年10月,經(jīng)過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陳氏家人本著“落葉歸根”之旨,將在臺灣客逝的陳其業(yè)(陳果夫父親)、陳其美夫人姚文英及其兒子惠夫、陳其采夫婦、陳果夫夫婦、沈積夫(沈百先之父)、沈百先等親人火化后的骨灰送回浙江湖州,并在道場鄉(xiāng)的靈安公墓購地安葬,即現(xiàn)今湖州的陳氏墓園,完成了陳果夫的生前遺愿。
陳果夫在《故鄉(xiāng)》中寫道:“我希望我的故鄉(xiāng),山河無恙;我希望我的故鄉(xiāng),人文發(fā)揚;我希望我的故鄉(xiāng),腥膻洗盡,從此無人敢侵略;我希望我的故鄉(xiāng),愛我如慈母,不讓我飄泊他鄉(xiāng),我愛我的故鄉(xiāng),我永遠不愿離開,我的故鄉(xiāng)?!?/p>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