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乳制品中查出肉毒菌的新聞,讓很多孩子媽媽驚心不已。一方面,洋奶粉“從不出質量安全問題”的信念破滅;另一方面,還有哪些食品可能會被肉毒菌污染,也讓消費者擔心。
肉毒菌,外形像梭子一樣,也叫肉毒梭菌,全名是“肉毒梭狀芽孢桿菌”,是個“臭名昭著”的食品致病菌。當它旺盛繁殖的時候,會產生一類極毒的致命毒素——肉毒素(botulinum toxin),如果人類誤食會導致肉毒素中毒癥。肉毒素有7種類型,毒性各不相同,毒害人類的主要是A型和B型。
要問肉毒素有多毒,要先從砒霜說起。砒霜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毒性極大的物質,但它遠比不上氰化鉀,而氰化鉀又遠不比上肉毒素。1微克肉毒素就能使人死亡,如果這樣計算,1克肉毒素足以毒死100萬人。正因為肉毒素堪稱毒藥之王,它已經(jīng)被一些國家開發(fā)為生化武器。
肉毒素的分子能夠進入神經(jīng)細胞,使神經(jīng)元無法釋放神經(jīng)遞質,導致神經(jīng)元之間的“溝通”發(fā)生障礙,信息無法傳導,從而出現(xiàn)一系列肌肉麻痹的癥狀。肉毒素中毒和其他常見食物中毒一樣,都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自救反應,也有頭昏、肌肉無力等表現(xiàn)。肉毒素中毒比較“獨特”的癥狀是眼瞼下垂和復視,其他細菌或細菌毒素所造成的食物中毒沒有這些癥狀。如果中毒比較嚴重,會發(fā)生呼吸麻痹而致人死亡。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針對性抗毒素治療,這種病的病死率超過H7N9病毒感染。
肉制品中的肉毒菌
自古以來,倒在這種毒素下的人不計其數(shù),而且西方人尤其多見。西方人很早就發(fā)現(xiàn),吃肉制品容易發(fā)生肉毒素中毒癥。Botulinum這個詞,就源自于“肉腸”的拉丁文botu
lus,中文譯為“肉毒素”也是這個緣故。因為在幾百年前,人們并不知道導致中毒的真正原因,只是模糊知道吃肉腸有中毒死亡的風險。在微生物學逐漸興起之后,人們才確認這種中毒癥狀是肉毒菌帶來的。
肉毒菌其實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它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土壤及糞便中都能找到這種細菌。這種菌怕酸、怕熱,在通氣條件良好、氧氣充足的地方繁殖力差。它尤其喜歡富含蛋白質的食品,比如肉腸、火腿。人的腸道里通風條件不那么好,酸度比較小,肉毒菌也能生存,不過37℃不是它的最佳產毒溫度。
可是人們會問:難道做肉腸和罐頭不經(jīng)過高溫殺菌甚至滅菌嗎?難道肉毒菌不怕熱嗎?謝天謝地,這種細菌本身并不耐熱,而且肉毒素也不耐熱。雖然這種毒素非常毒,但是,它在100℃的溫度下,只需煮一兩分鐘就會失去毒性。但問題是很多熟肉雖然生產時經(jīng)過加熱,但因為做好之后要存放幾天才能賣出去,而且通常不加熱就當冷盤吃,很難保證安全性。為了避免被肉毒素所害,古人早就探索出了一個好方法——加亞硝酸鹽,因為它對于抑制肉毒菌特別有效。
亞硝酸鹽雖然也有毒,而且會在肉中合成微量的致癌物亞硝胺,但它的毒性和肉毒素相比,簡直“望塵莫及”。所以,用嚴格限量的亞硝酸鹽來避免肉毒素中毒的危險,對于肉制品加工來說,絕對是明智之舉,所以世界上所有國家都許可在加工肉制品中添加亞硝酸鹽。只要認真看看肉腸、火腿之類產品的標簽,總會在配料表中看到“亞硝酸鈉”幾個字。
筆者曾經(jīng)非常反對餐飲業(yè)使用亞硝酸鹽,是因為餐飲產品當時制作當時食用,顧客不會吃剩菜,所以沒有必要用。而且亞硝酸鹽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出現(xiàn)超標甚至中毒事故。但加工后的肉制品不可能當天做當天吃,所以不能不加。要想避免其中微量致癌物的害處,唯一的方法是少吃外面賣的加工肉制品,多在家里用鮮肉做菜吃。
廚房里的肉毒菌
但是,在家庭廚房當中,這種恐怖的毒素卻往往會被人們忽視。比如豆制品和煮熟的黃豆、豆醬之類,比如家里的剩魚肉、剩豆腐、剩蛋類,特別是那些自制的發(fā)酵豆制品,都可能有肉毒菌潛伏,尤其是在室溫下存放之后,不重新加熱就食用,非常危險。
也正因為如此,人們經(jīng)常會說,剩菜剩飯要徹底加熱殺菌。煮沸幾分鐘,或者在籠屜上大火蒸幾分鐘,都能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不加熱就直接吃室溫下翻動過的剩菜、剩飯是有危險的。雖然有人可能會說“我吃了好多次也沒事兒”,但一次有事兒,患上胃腸炎甚至肉毒素中毒,那可就麻煩了。所謂食品安全,要的是十分保險,而不是經(jīng)常冒險。
不過,加熱只能保證當時安全,不能保證食品長期存放后仍然安全。盡管肉毒菌和肉毒素本身都不耐熱,可不要忘記肉毒菌的全名——肉毒梭狀芽孢桿菌。芽孢桿菌的特點是能在細胞內形成一種叫做“芽孢”的休眠體。細菌一旦變成芽孢狀態(tài),它就非?!捌崱?,不怕100℃加熱。要在120℃以上加熱20~30分鐘,才能把芽孢滅掉。一般煮幾分鐘是沒用的。芽孢如果沒有滅掉,它會潛伏在食品中,一旦環(huán)境條件適合,芽孢就會“破殼而出”,變成一個個活躍的肉毒菌,大肆繁殖,甚至產生毒素。
所以,在食品加工中,有殺菌和滅菌兩類處理方式。殺菌只是把活細菌殺死,芽孢卻殺不死。所謂“巴氏奶”,就是用85℃左右的“巴氏殺菌”處
理把細菌殺死,但是芽孢殺不死,所以必須在冷藏條件下保存,常溫下會很快變質。所謂“常溫奶”就是經(jīng)過120℃以上的“滅菌”處理,把芽孢也消滅掉。再無菌灌裝、趁熱封口,就能夠讓牛奶安全地在無菌紙盒里存放6個月以上,甚至1年以上。
肉毒菌的芽孢比普通的芽孢更“頑強”,用121℃的高溫蒸煮30分鐘以上,才能殺死。所以,在制作肉罐頭的時候,加熱溫度稍微差一點,或者時間短一點,產品的中心溫度達不到要求,就可能會有肉毒菌的芽孢“幸存”下來,造成安全隱患。
當然,芽孢也不是什么條件下都能進入活躍狀態(tài)的。它最喜歡的是室溫條件,15℃~30℃是它最舒服的環(huán)境。在10℃以下的冰箱里,或者在55℃以上的發(fā)燙環(huán)境中,它就無法繁殖也無法產毒了。所以,把吃剩的食物趕緊放進冰箱是家庭中預防肉毒素中毒的重要措施。
夏天溫度太高,超市又不一定能做到全程冷鏈運輸和儲藏,買菜回家的路上溫度也很高,就有多種致病菌繁殖甚至產毒的隱患。所以從超市中買來的散裝熟肉制品、豆制品等最好不要直接吃,一定要再加熱殺菌才能吃。肉毒素只需在80℃左右加熱10分鐘,或者100℃加熱1~2分鐘就可以消滅掉了。
奶粉里的肉毒菌
奶粉里怎么也會有肉毒菌呢?這的確是個新情況。以前的各大品牌“洋奶粉”也出現(xiàn)過很多問題,比如亞硝酸鹽超標,檢出阪崎腸桿菌,脂肪氧化,重金屬超標,營養(yǎng)素不達標,甚至在奶粉中找到金屬異物和玻璃碎片……但是肉毒菌的報告還是第一次。
淀粉類食物和奶類食物在“餿”了之后會發(fā)酸,而酸性條件不太適合肉毒菌,一般來說在液態(tài)奶制品中不常發(fā)現(xiàn)這種細菌;而奶粉是粉狀食品,接觸空氣比較多,厭氧的肉毒菌也不容易大量繁殖起來。這次奶粉污染事件的源頭正在徹查之中,據(jù)說可能是管道污染,但具體原因還不清楚。
正因為不是常見情況,所以目前各國的奶制品標準中根本沒有肉毒菌這項檢查。企業(yè)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我國的進口檢驗部門也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不過,這次事件也給乳制品行業(yè)提了個醒。各國的管理規(guī)范都是在各種麻煩中成長和進步的,以前沒有出過問題,就不可能有相關的標準和檢查。消費者常常抱怨監(jiān)管部門“總是事后才發(fā)現(xiàn)”,其實這就是食品安全管理的無奈之一,各國概莫能外。
檢出肉毒菌之后,最令人擔心的乳制品其實是奶粉。因為奶粉是用溫水沖開喝的,不會再次加熱,所以不能殺掉肉毒菌,更不能殺滅芽孢??紤]到小寶寶本來身體抵抗力就比較差,胃酸分泌少,容易受到這種毒菌或毒素的傷害,所以,食用污染奶粉是相當令人擔心的。相比之下,如果用含有少量肉毒菌的奶粉作為配料,制成飲料、烤成餅干,都需要進行加熱,那么活菌和毒素會在加熱過程中被滅活,倒不用太過擔心。
總之,食品安全的風險無處不在,化學物質固然令人擔心,“純天然”的致病菌們也“生性兇殘”殺人無數(shù),絕不可掉以輕心。致病菌可不認識你是誰,它們不會因為一個企業(yè)負有盛名就不來找麻煩,也不會因為你親手給家人制作食物就放你一馬。要想遠離各種安全隱患,最關鍵的措施還是要在從土地到餐桌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都不怕麻煩、嚴格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