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GPS”細胞
動物一般使用3種類型的細胞來認路:面臨一個特定方向時,方向細胞會得到激發(fā);處于一個特定地點時,位置細胞會激發(fā);四處活動時,網(wǎng)格細胞會激發(fā)??茖W家已經(jīng)在人類身上發(fā)現(xiàn)了方向和位置細胞,最近美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類大腦中發(fā)現(xiàn)了網(wǎng)格細胞存在的證據(jù)。研究人員借助模擬現(xiàn)實導航游戲確定了人腦中網(wǎng)格細胞的位置,這種細胞的功能就像大腦內(nèi)置的GPS系統(tǒng),可以告訴主人在其所處環(huán)境里的位置,此外它還參與大腦記憶活動。
人造牛肉漢堡口味尚可
世界上第一個“試管漢堡”近日問世,并舉辦了試吃活動。這種漢堡使用的人造牛肉由荷蘭科學家培育。漢堡中的人造肉僅有142克,由2萬條利用牛干細胞培育的肉條組成,總成本高達38萬美元。這種牛肉口感上與普通牛肉接近,但更筋道,沒有普通牛肉多汁;味道上與普通牛肉還有一些差異。發(fā)明者認為這種人造肉將在10年內(nèi)進入市場,并將讓食品業(yè)發(fā)生革命性變化。
可預測死亡時間的手表
英國科學家研發(fā)出一種非侵入式激光檢測裝置,可利用激光束分析毛細血管內(nèi)皮細胞,從而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死亡時間,旨在鼓勵用戶選擇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這種內(nèi)皮細胞如同一個人健康狀況的關鍵指示器,通過對這些細胞進行監(jiān)測,便可以確定哪些人的衰老速度超過正常水平。檢測之后,用戶便可了解自己還有多長壽命。此外,這種內(nèi)皮檢測還能判斷用戶是否存在患癌癥或者癡呆癥的風險。目前這種原型裝置還很笨重,研究人員正在使其小型化,最終讓激光檢測裝置可以像手表一樣戴在手腕上。
減肥效果隨時測
減肥的困難之一是缺乏實時的反饋。日本一家公司為此開發(fā)出一款新型智能手機外部設備,可以通過測量使用者呼氣中的丙酮量來了解其“燃燒”了多少脂肪,顯示減肥的效果如何。丙酮是一種體內(nèi)脂肪分解的代謝產(chǎn)物,隨人的呼氣排出,可作為檢測脂肪燃燒的一個指標。一般用氣相色譜法或質(zhì)譜法來測量,但這需要昂貴且笨重的實驗室設備。新研制的設備便攜實用,用戶可將一個小管放在口中,然后吹氣,該設備會測量出呼氣中丙酮的量,并在手機屏幕上顯示出脂肪燃燒的圖形。
“一樹一森林”
“一樹一森林”是指通過一棵樹就可揭示整個森林的秘密,美國科學家提出并驗證了這種觀點。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無論樹的種類、形狀如何,只要看一下它的分枝格局,就可以收集到關于它與周圍環(huán)境關系的信息,比如其與大氣交換了多少二氧化碳,或者通過葉子的蒸發(fā)失去了多少水分等。也就是說,通過一棵樹便可以揭示整個森林的狀況。
駱駝疑為冠狀病毒中間宿主
中東呼吸系統(tǒng)綜合征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去年以來在海灣地區(qū)和歐洲多國蔓延。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單峰駝可能作為這種病毒的中間宿主,在病毒傳播中起到“幫兇”作用。研究人員對從阿曼、西班牙、荷蘭和智利采集的牛、羊和駱駝的349份血清樣本的分析發(fā)現(xiàn),來自阿曼單峰駝的全部50份樣本,以及105份西班牙單峰駝樣本中的
15份都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抗體呈陽性,而其他牲畜的血清樣本中均未發(fā)現(xiàn)此類抗體。此前的研究指出,這種新病毒的動物宿主可能是蝙蝠,并且在傳播給人類前,可能還利用了駱駝或山羊等中間宿主。
海豚記老友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海豚能認出分離超過20年的同伴,這是非人類物種的最長的社會識別記錄了。研究發(fā)現(xiàn),海豚通過它們的叫聲來識別老伙伴們。由于人類依靠視覺來識別,而面容是會隨著時間而發(fā)生改變的,可是海豚的叫聲則一直保持不變,因而它們識別老友的能力可能比人類更強。此前有研究表明,每只海豚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叫聲,這起到像名字一樣的作用。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只寬吻海豚可以學習并重復屬于其他海豚的信號,并且在另一只海豚模仿自己獨特叫聲的時候予以應答。
海泥提取物可滅超級病菌
美國研究人員從加利福尼亞海岸沉積的海洋微生物中提取出一種全新的化合物,可以有效殺滅耐藥性極強的細菌,如炭疽桿菌和“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這種全新的化合物被命名為炭疽毒素,具有獨特的化學結構。這一發(fā)現(xiàn)進一步證明,海洋中尚有許多未開發(fā)的區(qū)域,它們對于人類研制治療多種疾病的藥物及新材料,是一個潛在的巨大資源寶藏。
“潛在危險”小行星超過1400顆
美國宇航局最近公布一份報告,顯示截止目前對地球具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超過1400顆。這些小行星之所以被認為具有潛在危險,是因為它們的直徑相當大,至少140米;運行軌道與地球軌道也很接近,在750萬千米之內(nèi)。被劃分為潛在危險小行星并不意味該小行星將要撞擊地球。未來幾百年內(nèi),沒有一個潛在危險小行星具有讓人擔憂的威脅。不過,天文學家將繼續(xù)對這些小行星進行跟蹤觀測,以更好地計算它們的軌道,從而更精確地預測它們未來與地球接近時的距離以及撞擊可能性。
好心確有好報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報告說,他們通過兒童實驗首次證實“好心有好報”這句俗語的科學性,確認經(jīng)常做好事的兒童更易受到周圍同伴的熱心幫助和熱情對待。研究人員以5歲~6歲的幼兒園兒童為研究對象,將其中經(jīng)常做好事的兒童列為“好孩子”。研究發(fā)現(xiàn),“好孩子”做好事之后,周圍兒童反過來幫助“好孩子”的頻度隨之升高。此外,他們和“好孩子”搭話、觸摸“好孩子”身體等表示喜歡的行為也明顯增加。研究人員指出,做了好事之后,最終好事也會落在自己頭上,這對人類進化和維持生存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超級“彈弓”,一彈飛出地球
美國一家公司正致力于開發(fā)一種全新的天地運輸系統(tǒng),設想采用“彈射”的方法將物體送出地球。該系統(tǒng)使用一套鋼制的旋轉系統(tǒng),借助回旋加速方式,通過類似呼啦圈一樣的運動模式實現(xiàn)對物體的加速。這樣一臺直徑為5米左右的設備,理論上可以將一個1磅(0.45千克)重的載荷加速到每秒1千米左右。而要想將一個物體送入低地球軌道,如國際空間站所在軌道那樣的高度,一個物體必須被加速到每秒7.6千米以上。該系統(tǒng)不能取代傳統(tǒng)的化學燃料火箭,但提供了一種推進方式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