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帶及溫帶海洋的泥沙質(zhì)海域中,生活著一類其貌不揚的底棲性魚,名叫 。它們是世界性魚類,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約有12種,我國有黃 和黑 [鱇] [鮮] [鮟] [鮮]兩種,黃 [鱇] [鮮] [鮟] [鮮]分布于黃海、渤海及東海北部,黑 [鱇] [鮮] [鮟] [鮮]多見于東海和南海。
從別名識 [鱇] [鰉] [鮟] [鰉]
[鱇] [鮮] [鮟] [鮮]有很多別名,如蛤蟆魚、海哈蟆、結巴魚、琵琶魚、燈籠魚、電光魚,還因能發(fā)出像老人咳嗽的聲音,又被稱為老頭魚。
[鱇] [鮮] [鮟] [鮮]相貌極其丑陋,雙眼生在頭頂,一張血盆大嘴里面長著兩排尖利的牙齒。它的頭部又扁又大,與細長呈錐形的身體相比顯得極不協(xié)調(diào),從魚體的背面俯視,很像一把琵琶,故稱“琵琶魚”。值得一提的是,水族箱的“清道夫”也被人們稱為琵琶魚,但那是原產(chǎn)于巴西和委內(nèi)瑞拉的鲇魚科的雜食性魚,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鱇] [鮮] [鮟] [鮮]體軟、皮松、無鱗片,全身邊緣有許多看著令人不快的皮質(zhì)突起,就像癩蛤蟆的體表一樣,其蛤蟆魚、海哈蟆的俗稱大概就是因為它這副尊容而得來的吧。
[鱇] [鮮] [鮟] [鮮]的大小因物種和性別的不同而不同,一般體長約50厘米、體重500克左右,最大的體長近2米、體重超過30千克。 [鱇] [鮮] [鮟] [鮮]不太善于游泳,??繉挻蟮谋蹱钚伥捲诤5拙徛佬?。其外形上最引人注目之處是背鰭。背鰭最前面的3個鰭棘分離開來,第一鰭棘形成柔軟而能活動的“釣竿”,頂端有膨大的肉質(zhì)皮瓣構成的“釣餌”,在生物學上稱為“擬餌”。 [鱇] [鮮] [鮟] [鮮]全身唯一的亮點就是其發(fā)光的釣餌,就像一盞小燈籠,所以有燈籠魚、電光魚之稱。
耐心的垂釣者
[鱇] [鮮] [鮟] [鮮]擅于偽裝,一般靜伏海底或緩慢運動,其紫褐色的體表散雜著許多小白點,整個體色與海底顏色非常相似。由于有完美的保護色,因此,其他動物很難發(fā)現(xiàn)它。 [鱇] [鮮] [鮟] [鮮]的巧妙之處在于,別的動物不能發(fā)現(xiàn)它的身體,卻能注意到它的“釣餌”。
[鱇] [鮮] [鮟] [鮮]雖說相貌不雅,行動呆笨遲緩,卻是一位極其專業(yè)而有耐性的垂釣者。它常常把身體埋藏在海底泥沙里,靜伏不動,而將“釣竿”伸到外面,輕輕擺動,讓“釣餌”像小蠕蟲一樣游動,以引誘其他肉食性小魚“上鉤”。更令人驚嘆的是, [鱇] [鮮] [鮟] [鮮]還有一個絕妙的誘食高招,就是其“釣餌”能發(fā)出黃色的亮光。在漆黑的深海里,它發(fā)出的光會顯得非?!耙邸保@樣就可誘使一些趨光性小魚朝光源游來,并去捕食“釣竿”上那條歡快地游動著的“小蟲”。當這些可憐的家伙游得足夠近時, [鱇] [鮮] [鮟] [鮮]就一改平時緩慢笨拙的憨態(tài),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張開血盆大嘴發(fā)動猛烈攻擊,用銳利的牙齒將其咬住,美餐一頓。 [鱇] [鮮] [鮟] [鮮]的胃口很大,甚至能吞下比自己大一倍的食物。
[鱇] [鮮] [鮟] [鮮]的“釣餌”為什么能發(fā)光呢?一般認為,是因為其上共棲著許多發(fā)光菌的緣故。發(fā)光菌為 [鱇] [鮮] [鮟] [鮮]引誘小魚、小蝦等食物,而 [鱇] [鮮] [鮟] [鮮]為發(fā)光菌提供養(yǎng)料,兩者互惠互利,長期進化形成了這種共棲關系。不過,也有人認為, [鱇] [鮮] [鮟] [鮮]之所以能發(fā)光是因為其“釣餌”內(nèi)有一種腺細胞,能夠分泌熒光素,熒光素在熒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氣進行緩慢的氧化而發(fā)光。
獨特的種內(nèi)寄生
人們一般見到的 [鱇] [鮮] [鮟] [鮮]都是雌性的,雄魚卻難以見到,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 [鱇] [鮮] [鮟] [鮮]的雌雄個體身材大小十分懸殊,雄魚個頭極小,只有雌魚的1/10到1/60,而體重就相差更遠了,有的雄魚只有雌魚的1/1000。而且雄魚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寄生在雌魚身上,甚至與雌魚皮膚連在一起,以致完全愈合,只靠吸取雌魚血液而生活。
[鱇] [鮮] [鮟] [鮮]的雄魚不能獨立生活而是寄生在雌魚身上,這樣的關系被稱為種內(nèi)寄生,也叫性寄生。此種寄生方式發(fā)生于同種生物的雌雄個體之間,它不僅是一種營養(yǎng)聯(lián)系,也是一種有利于物種繁殖的適應性特征。
[鱇] [鮮] [鮟] [鮮]的種內(nèi)寄生是如何形成的呢?這是進化上一個有趣的問題。
一般認為,在遼闊而黑暗的海底,行動遲緩笨拙、習性孤獨的 [鱇] [鮮] [鮟] [鮮],即使借助“釣餌”上發(fā)出的光信號,在茫茫的大海中將異性吸引過來也是非常困難的??朔@一困難的絕妙辦法是,雄魚孵化不久就開始“找對象”,一旦找到便廝守終身——雄魚寄生在雌魚身上度過一生,其唯一的職責是提供精子,以確保傳宗接代。
[鱇] [鮮] [鮟] [鮮]一般在春夏兩季繁殖。雌魚產(chǎn)下凝膠質(zhì)的片狀卵群,在海面上漂浮直到孵化出幼魚。剛孵化的幼魚沒有“釣竿”,由一層凝膠質(zhì)的外膜包裹著,在海水表面生長發(fā)育,以浮游生物為食。等到發(fā)育到一定程度,幼魚就從凝膠質(zhì)外膜中游出,小雄魚就開始找“對象”了。它十分仔細地搜尋著未來伴侶所發(fā)出的特殊亮光和特殊氣味,一旦找到一條雌魚,則不管其年齡多大相貌如何,都會“一見鐘情”。它咬破雌魚腹部的組織并貼附其上。此后,雄魚不僅不會發(fā)育出“釣竿”,而且體內(nèi)除了精巢之外的幾乎所有器官都會逐漸退化消失,變成雌魚身上的一個肉突 ,就相當于雌魚身上的一個生殖器官。最后,雌魚帶著寄生在自己身體上的雄魚一齊沉入海底,開始底棲垂釣生涯。
當然,并不是每條雄 [鱇] [鮮] [鮟] [鮮]都能有幸找到白頭偕老的伴侶,有些運氣欠佳的家伙不能及時找到“對象”,最終會被活活餓死。
[鱇] [鰉] [鮟] [鰉]的食用價值
[鱇] [鮮] [鮟] [鮮]可以作為食用魚,但是,由于沒“賣相”,過去一直是海產(chǎn)品中不上檔次的貨色,難登大雅之堂。
其實,食客們大可不必以貌取魚,因為 [鱇] [鮮] [鮟] [鮮]的口感與河豚不分上下,既可享口福卻不必擔心中毒,因此 [鱇] [鮮] [鮟] [鮮]是河豚菜系的最佳仿制原料。事實上,在日本關東早就有“西有河豚、東有 [鱇] [鮮] [鮟] [鮮]”的說法。 [鱇] [鮮] [鮟] [鮮]肉質(zhì)緊密如龍蝦,既結實又富有彈性,味道鮮美富有營養(yǎng),含豐富的維生素和膠原蛋白,而且魚肉低脂肪﹑低熱量,價格也十分低廉,故被稱為“窮人的龍蝦”。
[鱇] [鮮] [鮟] [鮮]魚肝有海底鵝肝之稱,經(jīng)常食用有助于保護視力﹑預防肝臟疾病發(fā)生。 [鱇] [鮮] [鮟] [鮮]的魚肚、魚籽均是高營養(yǎng)食品,魚肚滋陰補腎,被女士視為養(yǎng)顏珍品。魚籽中有大量的蛋白質(zhì)、鈣、磷、鐵、維生素和膽固醇等,是人類大腦和骨髓的良好滋補劑,能促進發(fā)育、增強體質(zhì)、還能健腦、烏發(fā)。 [鱇] [鮮] [鮟] [鮮]的尾部肌肉可供鮮食或加工制做肉松,皮可制膠,肝還可提取魚肝油,魚骨則是加工魚粉的好原料。隨著人們對 [鱇] [鮮] [鮟] [鮮]的深入了解, [鱇] [鮮] [鮟] [鮮]早已“咸魚翻身”,今非昔比了。
【責任編輯】龐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