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上千年的車轍印記沿著街道曲折前行,串起了西津渡風生水起的歷史,沉淀了街區(qū)興盛千年的風韻。
西津渡位于江蘇鎮(zhèn)江西部老城區(qū),北瀕長江,南臨云臺山,中心軸線1800米。它形成于三國時期,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之后,這個位于“十字黃金水道”交匯之處的渡口更是一派千帆入津、商賈云集、民居錯落的繁榮景象。
因渡而生千年街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稱“西津渡”。這里一直是我國南北水上交通樞紐,發(fā)揮著人流、物流集散港口的作用。街區(qū)的一切,無論宗教、文化還是民俗、風物,都因渡而生,靠江而興,默默訴說著一眼看千年的渡口風云。
三國時期,這里曾駐有孫權的東吳水師,唐代以后這里更是專門有兵丁守衛(wèi)巡邏。宋熙寧元年(1608年)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上,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p>
元朝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從揚州到鎮(zhèn)江來,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見,至少從三國時期開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鎮(zhèn)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zhèn),交通咽喉。西津渡則是當時鎮(zhèn)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為兵家必爭之地。
京杭大運河開通之后,西津渡變得更加熱鬧非凡。江面上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船夫的號子百里可聞,南來北往的貨物在這里匯集,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西津渡古街也隨著繁華的江面向東、向南不斷擴大,經(jīng)歷唐、宋、元、明、清5個朝代,這里儼然已經(jīng)成為一個風景絕妙、設施齊全的生活樂土。由此,因渡而生的城市街區(qū)厚載著自唐以來1300多年的歷史遺存。
慈航共渡生義舉
在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三券門背后,有一座名叫“昭關”的白色喇嘛塔,相傳從喇嘛塔下經(jīng)過,即可得到神靈的庇護,出門行舟一帆風順。昭關塔不遠處還有佛教寺院觀音洞和道教寺觀鐵柱宮。作為當時江南通往蘇北的交通要道,每天來這里祈求平安、拜謝慈航之恩的行旅商賈絡繹不絕,繚繞的香火彌久不散。
除了祈求平安的心靈慰藉外,積極有效的救助措施才是保證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的萬全之策。于是,救生會、義渡局等民間救生組織應運而生,成為西津渡慈善文化的源頭。
救生會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事實上,救生會的創(chuàng)設應追溯到宋代。救生會,顧名思義就是濟渡救生的意思,是帶有慈善性質(zhì)的水上安全救助機構(gòu)。
西津渡北對瓜洲渡,江闊而險。每遇疾風來臨,江上黑浪如山,檣傾楫摧、船覆人亡的慘劇頻繁發(fā)生。唐天寶十年(722年),一次就有數(shù)十艘渡船沉沒;明萬歷十年(1582年)的一陣狂風竟摧毀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軍事地位,加強安全管理就顯得尤其重要。到了宋代,統(tǒng)治者更是將鎮(zhèn)江視為漕運咽喉。于是,當時的鎮(zhèn)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創(chuàng)設了救生會。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京口蔣元鼐、朱元遜等15人集體協(xié)商,力勸鎮(zhèn)江和揚州的士紳“邑中輸錢,以救涉江覆舟者……積白金若干,于京口觀音閣為會”,由此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民間救生組織——京口救生會、瓜洲救生會和焦山救生會總局,專門從事義務打撈沉船和救生會事宜。
救生會樓上設有瞭望哨,如發(fā)現(xiàn)江上船翻有人溺水,會立即派救生船前去救助。那時的救生船被漆成紅色,俗稱紅船。桅桿上醒目地掛上一個虎頭牌,意思是奉圣旨救人,船上銅鑼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擋,江上所有船只都得讓道,所有關口必須打開,讓紅船在最短時間內(nèi)趕往出事地點,實施救生事宜。
清同治年間,在鎮(zhèn)江經(jīng)商的余姚縣人魏壽昌牽頭成立鎮(zhèn)江義渡局,集資建造大型渡江帆船,取名“義渡紅船”,開行于瓜洲、鎮(zhèn)江之間,載渡南來北往的旅客,順路兼做“救生”事宜。由于不收渡費,渡江的肩挑負販、引車賣漿者以及廣大勞苦百姓,受惠不淺。
1923年,鎮(zhèn)江與揚州的士紳再次聯(lián)手,成立普濟輪渡局,并購買一艘“普濟號”輪船從事渡江業(yè)務,大大減少來往兩地的渡船事故。
鎮(zhèn)江救生會從宋代開始創(chuàng)設,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時還發(fā)展到南京、武漢等地,功不可沒。其規(guī)模之大,影響之深遠,可謂舉世無雙。
飛閣流丹斂勝景
民國時期,在長江流域坍江北、漲江南的自然力量之下,鎮(zhèn)江北部的江心已經(jīng)淤積起一片新的陸地。千年西津古渡離長江越來越遠。歲月的流逝使得西津渡逐漸淡化和削弱了作為渡口的功能。昔日繁華雖然遠去,但反映舊時各種文化訴求的古老街區(qū)基本被完整保存下來。
沿著古街一路西行,街道兩邊鱗次櫛比的兩層小樓把我們帶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
那座名為“金陵渡”的小山樓旅店相傳曾是晚唐詩人張祜夜宿金陵渡的地方。面對江上的點點漁火,回想起官場的黑暗、人民的痛苦,詩人愁緒漸濃,揮毫寫下了不朽的《題金陵津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山星火是瓜洲。”此詩在《唐詩三百首》中是和張繼《楓橋夜泊》齊名的描寫客家愁思的名篇,小山樓由此盛名天下。
古街上的建筑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跡。磚木結(jié)構(gòu)、飛檐雕花的窗欄一律漆成朱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之感。今天的人們?nèi)阅芮逦吹窖亟帧懊駠甏洪L安里”“吉瑞里西街·1914”“德安里”等題額。
據(jù)世居古街的老人回憶,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xiàn)在的長江路,這短短幾百米長的街道上有各式店鋪150多家。從行業(yè)種類上看,既有飲食方面的,也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當然,這里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古街還專門設立了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總總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如今,老街依舊人聲鼎沸,生意興隆。小吃鍋蓋面、鎮(zhèn)江剪紙、新式旅店為遠道而來的游客接風洗塵。斑駁的柜臺,杉木做成的板門,默默向人們訴說著千年古渡和千年老街的滄桑。
中西建筑博物館
建筑是活的藝術。盡管因為天長日久,風化雨蝕,那些老屋已經(jīng)帶有明顯的歲月痕跡。走入老街就仿佛走進一條由古建筑鑲成的時光隧道。小碼頭街上,從同登覺路、層巒聳翠、到飛閣流丹,3道券門和兩邊的墻檐,把一條寬約三四米、僅77米長的街道,圍合成一段玄妙的空間格局。在有藍天白云的日子里,站在昭關石塔旁邊,仰觀俯察,依稀能感受到古人描繪的“白塔晴云”的真諦。由塔向西,救生會、觀音洞、鐵柱宮、小山樓,依次排列在巷道兩側(cè),向游人展示著西津渡的歷史風云。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依據(jù)《天津條約》,長江沿線被迫對外開辟5個通商口岸,鎮(zhèn)江即為其中之一。1865年,云臺山下沿江一帶被劃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年),這里修建了英國領事館。清光緒15年(1889年)正月初六,由于英國人無端毆打中國小販,數(shù)千被激怒的鎮(zhèn)江民眾憤而焚燒領事館?,F(xiàn)在的主樓是清政府賠款于1890年重建的。1927年,北伐軍兵臨鎮(zhèn)江,鎮(zhèn)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結(jié)束了帝國主義在鎮(zhèn)江享有的特權。
從建筑形制看,英國領事館舊址是座19世紀后半葉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建筑系歐洲古典建筑的變形,也稱東印度式建筑,是一組由5幢房子組成的建筑群。整個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主體兩層,局部3層,墻壁用青磚夾紅磚疊砌而成,勾白色燈草縫,鋼質(zhì)黑色瓦楞屋面。辦公樓東立面的二三兩層有券廊,每層5個拱券,頂端中央的橫額上刻有“1890”字樣。領事館的其他4幢建筑分別是當時的工部局巡捕房、正副領事和職工宿舍以及各種服務設施。整個建筑顯得端莊而典雅。
英國領事館舊址現(xiàn)屬鎮(zhèn)江博物館。館內(nèi)珍藏著不同時代的文物3萬余件套。珍貴的文物和建筑藝術以及近代史上那一幕幕或屈辱或悲壯的往事,在時空交織中鋪展在人們眼前。
佛教典籍《華嚴經(jīng)》有一個勸人為善的故事:說善財童子因為受到文殊菩薩的教化,決定走遍全國尋訪圣賢,以求得進一步的升華。善財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饑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觀世音菩薩的點化下大徹大悟,成為觀音的左協(xié)侍。如今,在全國各大寺廟,都可以看到站在觀音菩薩身邊參拜高知者的善財童子的塑像。
據(jù)說,善財童子參拜的第一位高知者就是鎮(zhèn)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師?,F(xiàn)在,焦山上還建有海云堂,以紀念這位大智大德的高僧。
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從這一故事而來。人們每上一級臺階,仿佛就是參拜了一位圣賢,走完了53級臺階,也就意味著像散財童子一樣完成了對53位高人的求教。五十三坡計有53級臺階,取名五十三坡,反映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在老街,過街石塔不可不看。據(jù)專家考證,這座建于元代的石塔為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的工匠劉高主持建造的。石塔塔基的東西兩面刻有“昭關”二字,故稱“昭關石塔”,也有人稱之為觀音洞喇嘛塔或瓶塔。
石塔高約5米,分為塔座、塔身、塔頸、十三天、塔頂5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塔座以條石拼接成方形,用四礅塊石壘砌的石柱頂托在街道上空。柱間形成的門洞,東西向自然順著巷道方向以方便行人通行。塔身為大小不一的多級圓臺壘砌的瓶狀。從建筑美學的角度來看,方形的塔基給人以穩(wěn)重堅實的力度感,圓形的塔身顯得和諧圓融,包容萬象。在佛教中,塔即是佛,佛即是塔。中國人講究形似、音似,瓶狀的塔安放在穩(wěn)重堅實的石座上,就有了平平安安的意思。因此,昭關石塔又叫平安塔。行人商旅從塔下走過,就等于禮佛一次,佛將佑其平安。將禮佛的程序簡化至此,實在是符合中國人的個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重修工程中的重大發(fā)現(xiàn):在石塔的塔心室里,人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兩個“曼陀羅”。這兩個銅片上的曼陀羅共有9個觀音和9個黃財神菩薩,那9個黃財神菩薩手中還抓了9只吐寶鼠。在佛教中,老鼠是看守金庫的,抓住了金庫的門衛(wèi)也就是抓到了錢財,抓到了發(fā)財?shù)臋C會。在昭關石塔里發(fā)現(xiàn)的這兩個元代曼陀羅,在國內(nèi)實屬罕見。有關專家據(jù)此認為,應將昭關石塔和曼陀羅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元代藏傳佛教盛行,除鎮(zhèn)江西津渡古街這座過街石塔外,北京南口、居庸關、盧溝橋等地也建造有過街石塔??上КF(xiàn)在居庸關石塔僅存塔基部分,南口和盧溝橋過街石塔早已不見蹤影。昭關石塔由此成為我國唯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過街石塔。
一眼看千年
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初的繁華。走在被車輪磨礪出深深印轍的青石板路上,耳畔傳來的是千年的歷史回聲。這一切激發(fā)出人們無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
有意思的是,這條千年古街被今人濃縮在一個神秘的玻璃罩內(nèi)。探頭下望,玻璃罩內(nèi)竟然是一個考古坑,挖成了幾級臺階形制。
最底下一級是在山坡的石頭上鑿出的一截平面,標示牌上寫著“原始棧道”。1000多年前的人們在西津渡渡江時,就是在這樣的道路上行走嗎?
第二級是唐代的路面。想來詩人張祜是走過的。
第三級為宋元時期的道路,由混合土構(gòu)成。
第四級的明代道路則是用磚頭砌筑的。從尺寸上看,應該是專門定制的道路用磚。
第五級是清代的道路,由不規(guī)則的石頭鋪設而成。
5級臺階只有大約1米高,實際上,它們不僅囊括了從7世紀的唐代到19世紀的清代的悠久歲月,更延續(xù)到今天,長達1300多年。
歷史上的道路大約是古建筑物中最不被重視的遺跡。不知道除了西津渡古街,還有哪一條道路或者街道能夠在1000多年的長河中,亙古不變地在原來的路基上不斷疊加,把自己變成一部厚厚的歷史。從原始石坡棧道,到混合土、專用道磚,再到用石頭鋪砌,修造的材料不同,道路則成了記錄社會進步、歲月流逝的印記。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