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雖有“兩把大刀”,但畢竟我們更了解自己的觀眾。這才是制勝關鍵。
中國經(jīng)濟的全球化在2012年進行得如火如荼,比如中海油以151億美元現(xiàn)金收購加拿大油氣運營商尼克森等。讓電影人欣喜的是,2012年的中國電影在這一方面并未缺席,比如萬達收購美國AMC院線,江蘇某集團趕赴歐洲洽談院線收購事宜,珠江影業(yè)不久的將來會在非洲開辟自己的院線。中國電影正在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從終端市場進軍世界影壇。
2012年“中美電影新政”讓好萊塢信心滿滿,其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逆襲中國市場成功,比起3D版《泰坦尼克號》在中國瘋狂吸金更讓他們高興。究竟誰在做全球戰(zhàn)略?中國還是美國?答案無需爭論。
但我們只需明白,從2013年開始,中國電影必須有自己的全球戰(zhàn)略。同時更要知道,在電影的全球戰(zhàn)略當中,內容應該排在首位。好萊塢并沒有試圖收購中國的院線,就連當初的華納也斷臂退出,但好萊塢一如既往地推進內容進入和滲透,甚至滲透到我們的文化傳承。內容才是電影產(chǎn)業(yè)首需關注的焦點。不要以為中國電影市場有幾百億元的規(guī)模就可安之若泰——市場再大,如果本土影片不足以抗衡外片的進入,只不過為別人做嫁衣而已。
中國市場已是一個開放的市場,中國的影院和觀眾在做著世界性選擇。美國電影的全球化戰(zhàn)略主打兩個旗號——“泛價值觀”和“高科技”,憑此源源不斷地向全球市場輸出內容。反觀中國,全球化戰(zhàn)略既沒有成型,更缺乏策略和思路。在內容生產(chǎn)上,我們坐擁如此龐大的電影市場而又如此自我禁錮,別說全球戰(zhàn)略,全國戰(zhàn)略尚談不上。
但中國電影具備無窮潛力和可能性。畢竟中國電影產(chǎn)業(yè)不可預料的因素太多,市場上永遠不乏奇跡。2011年11月4部美國大片圍追追堵截本土小片《失戀33天》,卻敗得一塌涂地。2012年賀歲檔,眾多中外“大片”,就是干不過一部《泰》。中國觀眾和銀幕之間永遠有神秘通道,它的達芬奇密碼究竟在哪兒?
幸運的電影各有各的不同,不幸的電影大多相似。中國觀眾需要娛樂,“泰”的成功讓我們堅信中國本土電影之希望。中國電影的全球戰(zhàn)略首先在占領本國市場。美國電影是來勢兇猛的游牧民族,中國電影是堅不可摧的萬里長城。我們從未想占領全世界,只想固守本土市場,淡然看著外來者倒在城墻之下。這是一場持久拉鋸戰(zhàn),只有本土影片完全贏得本土觀眾,才能看到勝利曙光。
中國本土是中國電影全球化戰(zhàn)略的主戰(zhàn)場。由此出發(fā),我們需要更加務實地討論中國市場的打法、本土影片所蘊含的價值觀和另類型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作為主場我們有很多優(yōu)勢,不用擔心遇到客場難題。好萊塢雖有“兩把大刀”,但畢竟我們更了解自己的觀眾。這才是制勝關鍵。
當年歐洲電影也曾有過全球戰(zhàn)略,但它沒守住本土,也就喪失了全球。我們要穩(wěn)住心神,耐得寂寞,守住底線,保住本色。只要贏得中國市場,中國電影就贏得了自己的全球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