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缺省即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對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所述知識因為時空跨度巨大,很可能在現(xiàn)代文化體系中變形或消解,造成文化缺省。因此,文學作品的翻譯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如何跨越文化缺省的問題。本文以楊憲益、戴乃迭的英譯《儒林外史》為例,歸納兩位譯者針對因科舉制度詞匯產(chǎn)生的文化缺省的幾種常用翻譯策略,即直譯、釋義、直譯+釋義、省略。這些翻譯策略有助于推介源語文化,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
關(guān)鍵詞: 文化缺省 翻譯策略 《儒林外史》 科舉制度
隨著國際社會文化交流的高速發(fā)展,翻譯研究出現(xiàn)了一個明顯的趨向:從重視語言轉(zhuǎn)向重視文化的轉(zhuǎn)換。翻譯不再被視為一種單純的語言活動,而是被視為以文化移植為中心的跨文化活動。正如Juri Lotman所說:“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根植于某種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jié)構(gòu)為其中心的?!盵1](P34)翻譯研究和文化研究的不斷融合使文化翻譯成為國內(nèi)外學者們討論及研究的一個重要焦點。
中西方文化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一種文化里頭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外一種文化里頭卻要費很大力氣加以解釋。對本族語者不必解釋的事,對外國讀者得加以解釋”。[2](P34)這種在一種文化里不言而喻的東西,對本族語者不必解釋的事,即為本文談?wù)摰闹攸c——文化缺省。本文擬以楊憲益、戴乃迭的英譯《儒林外史》為例,探討楊、戴兩人針對文化缺省,尤其是與科舉制度相關(guān)的文化缺省所常采用的翻譯策略。
一、文化缺省
缺省即在交際過程中,只要不影響交際效果,交際雙方就傾向于經(jīng)濟原則而將一些共享的知識省略。其中被雙方作為共享的背景知識而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與語篇有關(guān)的缺省則叫做“語篇缺省”;與語篇外的文化背景相關(guān)的省略部分,包括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價值觀、倫理觀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信息便為“文化缺省”。[3](P55-60)
文化缺省是文學翻譯中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普遍現(xiàn)象,也是翻譯中一個不可避免的難題,引起了翻譯研究者的廣泛關(guān)注。在同一文化的內(nèi)部交流中,由于交流各方享有共同的背景知識,部分信息的缺省并不會影響交流的連貫性。但是,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各種缺省卻常常會造成交流的障礙。當完全不熟悉源語文化的異文化讀者遭遇文化缺省時往往會導致意義上的真空,因此譯界眾多學人孜孜以求,探尋破解由文化缺省而產(chǎn)生的翻譯難題的路徑。這要求譯者不但有雙語能力,而且有雙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識,特別是對兩種語言的歷史習俗傳統(tǒng)、宗教文化等文化因素有一定的了解,在這個基礎(chǔ)上采取適當?shù)姆g策略,重構(gòu)原語文字中被缺省的文化含義,將語言中所包含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示給譯文讀者,幫助他們消除閱讀中出現(xiàn)的意義空缺,使語義連貫。
二、英譯《儒林外史》中文化缺省的翻譯策略
中國著名的文學作品中常常包含大量的文化缺省?!度辶滞馐贰肥侵袊膶W名著之一,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覆蓋了中國文化特有的歷史、風俗習慣、價值觀等,尤其含有大量與古代科舉制度相關(guān)的詞匯。古代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時代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文化產(chǎn)物,與之相關(guān)的文化負載詞所標志的事物,如:狀元、監(jiān)生等詞匯,在英國文化中難以尋覓。因此,如何處理文本中蘊含的大量文化缺省是翻譯的關(guān)鍵。楊憲益、戴乃迭的英譯《儒林外史》針對與科舉制度相關(guān)的文化缺省采取的翻譯策略主要如下:
1.直譯
直譯是指在翻譯過程中完全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逐字逐句一對一地進行翻譯。直譯能傳達原文意義,體現(xiàn)原文風格。
(1)到了龍門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這是相公們進的門了?!盵4](P14)
When they reached the Dragon Gate, the guild head pointed to it,and said,“This is the gate for scholars.”[5](P25)
“龍門”被直譯為“dragon gate”。中國人把龍看做是能帶來好運、權(quán)力和前途的莊嚴和神圣的動物。在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中,成龍就是獲得榮譽聲望。中國有句古語:鯉魚跳龍門,即指傳說中的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因此,過“龍門”指進入此門通過考試的秀才終將擁有成功的生活。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龍被認為是一種殘忍的怪物。但在翻譯過程中,為傳播中國文化,楊氏夫婦仍然維持龍的意象,未用其他代替,只在下文中用“the gate for scholars”進一步說明,確保目標語讀者至少能把龍門與學者、與某種帶來好運、財富權(quán)力的東西相聯(lián)系。由于上下文提供了足夠的線索,譯文讀者不難推斷出其意思,同時有機會聯(lián)結(jié)出全新的文化意象。直譯一般被認為對幫助譯文讀者了解源語文化無濟于事,但是本書譯者讓我們看到另一種可能——在語境提供了足夠的信息的情況下,直譯不僅不會對文化內(nèi)涵的溝通造成影響,反而會起到引入異國文化風情的作用。
(2)弟今年正月初一日夢見看會試榜……[4](P13)
On the first day of this year I dreamed that I was looking at the list of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results....[5](P23)
(3)年長兄竟搬到我那里去住,將來殿試,一切事都便宜些。[4](P46)
...Why not come and stay with me?It will be more convenient for the palace examination.[5](P81)
(2)與(3)中的“會試”、“殿試”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科舉考試。會試是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由禮部主持,報考資格為已通過鄉(xiāng)試的舉人。會試錄取者稱貢士,貢士再由殿試復試。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由皇帝親自在宮殿中主持,考中者稱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甲,殿試第一等的稱為“一甲”,只取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第二等的稱為“二甲”;第三等的稱為“三甲”。
明清時期會試在京城舉行,而殿試在紫禁城中的保和殿舉行,因此在上文中,“會試”的翻譯用了“metropolitan”(大都會的)這個詞,“殿試”則用了“palace”(宮殿)這個詞。此處譯文把原文照搬過去,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均采用了直譯的方式,保持了原文形式和內(nèi)容,注重了意義的準確傳達。
2.釋義
釋義即不逐字逐句地移譯原文,而是直接向譯語讀者解釋原語詞句在上下文中意味的一種手段。由于它既能保存原文的信息,又能給譯者表達上的自由,因此在翻譯中被廣泛應(yīng)用。
(1)……三年一科,用“五經(jīng)”、“四書”、八股文。[4](P7)
Candidates would be tested every three years,and required only to write paku essays on the Confucian classics.[5](P13)
“四書五經(jīng)”是中國儒家經(jīng)典書籍,是明清時期儒學的基本書目,是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這些內(nèi)容對熟悉中國文化的讀者是不言而喻的,但西方英語國家并不存在同等的信息,由此產(chǎn)生文化缺省。如果用直譯的方法譯為“the Five Classics and the Four Books”,甚至加上腳注具體說明哪四書哪五經(jīng),英語讀者就只能了解到它們是幾本書,而這些書究竟代表什么、有什么樣的作用或是有多大重要性則完全不能體現(xiàn)。這樣不僅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反而會阻礙整篇文章的理解。為了掃除目標語讀者的理解障礙,楊氏夫婦選擇簡單的釋義為“Confucian classics”(儒家經(jīng)典著作)。
(2)……“我這地要出個狀元?!盵4](P282)
...“This plot of ours will produce a Number One Graduate!”[5](P501)
狀元指在古代科舉制度最高等級的殿試上取得第一名。在西方社會沒有相同的文化詞匯可參考,因此上文中,“狀元”譯為“Number One Graduate”,把狀元的內(nèi)涵意義用釋義的方式表達了出來,確保讀者認知程度的可接受性。
(3)監(jiān)生也可以進場。周相公既有才學,何不捐他一個監(jiān)進場?……”[4](P15)
“Anybody who buys the rank of scholar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can go in for the examination.Since Mr.Chou is so learned,why not buy him a rank so that he can take the examination?...”[5](P27)
釋義是采取解釋性的方法譯出原文的意思。明清時期,在國子監(jiān)讀書的稱“監(jiān)生”。因此,(3)中“監(jiān)生”一詞包括兩個主要內(nèi)容:“國子監(jiān)”和“學生”。依據(jù)明清制度,設(shè)在京都的中央學校為國子監(jiān)是最高學府。因此,國子監(jiān)一詞又可拆分為“國家最高級別的”和“學府”兩個概念。通過這樣的拆分,監(jiān)生一詞就可以譯為“a scholar of the Imperial College”,從而體現(xiàn)其所具有的隱含意義。在限于篇幅的情況下,釋義能幫助讀者了解原文的基本含義,在閱讀譯文時迅速建立連貫的語義。
3.直譯+釋義
直譯+釋義即指在文化缺省之處,譯者在直譯的同時插入額外信息的一種手段。這種方式不僅不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反而會增強閱讀的流暢性。
(1)教她做“破題”、“破承”、“起講”、“題比”、“中比”成篇。[4](P69)
She had also learned to write the paku essays with their divisions into eight paragraphs:‘broaching the theme,’‘a(chǎn)dvancing the theme,’‘embarking on the subject,’‘the first strand,’‘the central strand,’and so forth.[5](P122)
“破題”等是明清時期學子參加科舉考試所作八股文中的固定寫作結(jié)構(gòu),存在于封建時期。這些詞匯包含高度的文化特異信息,對現(xiàn)在的中國讀者來說已經(jīng)很陌生,更不用說西方英語國家的讀者。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文化預設(shè)理解譯文詞匯,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甚至可能誤解原文。因此,在翻譯此類詞匯時,必須改變形式,在譯文中補充與原語內(nèi)涵相關(guān)的信息。楊氏夫婦采用直譯加釋義的方法來處理,首先以釋義的方式解釋它們是八股文的各個段落,然后以字面意思直譯各詞,完整傳達了原文的信息。
(2)前任老爺取過他個頭名,卻還不曾中過學。[4](P10)
The former magistrate placed him first on the list of county candidates,but he’s never yet been able to pass the prefectural examination.[5](P17)
“取過他個頭名”和“中過學”與科舉制度的分級考試相關(guān)。如果(2)中堅持直譯,不添加“county”(縣)和“prefectural”(院的)兩詞,則極易造成讀者的迷茫:究竟是哪場考試取得第一?怎么又沒通過考試?沒通過哪場考試?這樣就不能完整傳達原文里的文化信息,造成誤解。
4.省略
省略法就是在翻譯時按意義上和句法上的需要減少一些詞更忠實通順地表達源語的思想內(nèi)容。因為譯文中雖然沒有這個詞,但是已經(jīng)具有原文這個詞所表達的意思。省略可以分為部分省略和全部省略。
(1)周進道:“老先生的朱卷,是晚生熟讀過的……”[4](P13)
Chou Chin said,“I read your examination essay over and over again,sir...”[5](P22)
在上文中,譯者用了部分省略的翻譯方法。明清時期,為防考官銜私舞弊,在鄉(xiāng)試及會試場內(nèi),應(yīng)試人的原卷(即墨卷)須彌封糊名,由謄錄人用朱筆謄寫一遍,送交考官批閱,稱為朱卷??贾泻?,將本人在場中所作之文刊印贈人,也叫朱卷?!癳xamination essay”只譯了“朱卷”的內(nèi)涵信息,外延信息被省略,目的在于使譯入語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更簡潔,使譯文更加通順流暢,更符合譯文習慣。
(2)……范諱進,高中廣東鄉(xiāng)試第七名亞元。[4](P19)
...Fan Chin,has passed the provincial examination in Kwangtung, coming seventh in the list.[5](P33-34)
明清時期,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鄉(xiāng)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參加鄉(xiāng)試的是秀才,考中后統(tǒng)稱為舉人,第一名又稱“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此例中“亞元”在譯語中被完全省略,因為該詞包含過量信息,如果全部表達清楚,就會使文本顯得拖沓冗長。楊氏夫婦選擇省略該詞而用“has passed the provincial examination in Kwangtung, coming seventh in the list”補充整個文化信息,行文流暢不生澀。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文化缺省這一現(xiàn)象,楊憲益、戴乃迭遵循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原則,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己任,盡量保留源語文化的特征。因為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傳承的是歷史。特定的文化記錄的是一個特定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千姿百態(tài)的生活習俗,包括為所有成員共有的文化經(jīng)驗,因此,兩位譯者靈活運用一些適當?shù)姆g方法,盡力將源語的文化缺省信息移植到譯語文化中,再現(xiàn)源語中的文化內(nèi)涵,讓譯語讀者在閱讀時感受到源語文化的異趣,使譯文讀者了解中國文化之一斑,更好地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Juri Lotman & B.A Uspensky.O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e[J].New Literary History,1978.
[2]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3]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gòu)[J].外國語,1997(6).
[4]吳敬梓.儒林外史[M].長沙:岳麓書社,1988.
[5]楊憲益,戴乃迭.The Scholars[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