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帝王出行時,多設儀仗扈從,前擁后簇,車乘相銜,旌旗招展,充分顯示帝王至尊的地位。儀仗,即儀衛(wèi)兵仗,自漢代起稱為鹵簿?!疤熳映?,車駕次第,謂之鹵簿?!钡弁醭鲂袝r,需要護衛(wèi)及官員隨從,以防不測。根據(jù)帝王出行的等級,確定隨從護衛(wèi)及官員的數(shù)量、規(guī)模以及各種裝備等,并編制成冊籍,即為鹵簿,以此作為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每次帝王出行時都要依據(jù)鹵簿的規(guī)定,派遣和安排隨從護衛(wèi)及官員。
中國古代帝王的出行,按規(guī)模的大小分為大駕、法駕、小駕三等。漢代規(guī)定,大駕由公卿(宰相等官員)奉引(在前引導),大將軍參乘(隨車護衛(wèi)),太仆(掌管宮廷車馬)駕車;屬車81乘,另外還要備車千乘;護衛(wèi)騎兵萬余人。法駕,由京城長官奉引,侍中(皇帝近侍)參乘,奉車郎駕車;屬車36乘。小駕的規(guī)模最小,僅由執(zhí)事尚書1人侍從,屬車的數(shù)量更少。但無論是哪種規(guī)模的出行,為帝王護駕的儀衛(wèi)兵仗都是相當可觀。
據(jù)《大唐開元禮》的規(guī)定,唐朝皇帝的“大駕鹵簿”由導駕、引駕、車駕、后部鼓吹、后衛(wèi)部隊等前后幾部分組成。
導駕,即先導儀衛(wèi),為“大駕鹵簿”的先頭儀仗隊。最前面是開道的幾輛車,依次分別乘坐京城地方官和朝廷官員。隨后是由兩隊騎兵及6行步甲隊組成的“清游隊”,其作用是清道,以保障后面的皇帝出行順利。緊隨其后的是士兵手持的12面龍旗,分作兩排。龍旗后則是專用車隊,其中包括指南車、記里鼓車、白鷺車、鸞旗車、辟惡車、皮軒車等。每輛車均由4匹馬牽引,有駕士14人、匠人1名。至此,導駕儀仗結束,后接引駕儀仗。
引駕儀仗不同于導駕儀仗,主要以樂、仗為主,陪同皇帝出行的文武官員也在其中。引駕儀仗的前導是由12排分別手執(zhí)橫刀、弓箭,相隔排列的騎兵組成的衛(wèi)隊。尾隨其后的是一支龐大的鼓吹樂隊,樂隊前有兩名鼓吹令負責指揮演奏。樂隊的樂器以各種鼓為主,主要有鼓、大鼓、鐃鼓、節(jié)鼓、小鼓、羽葆鼓等,還有吹奏樂器笛、簫、笳(亦作胡笳,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長鳴和中鳴(均為號筒)、大橫吹(橫笛)、篳篥(管樂器)等以及金鉦等打擊樂器,整支樂隊由750余人組成。樂隊之后則是由各種幡(呈下垂狀的長方形旗幟)、幢(有羽毛裝飾的旗幟)、旌旗等組成的旗陣。一些隨行的官員及皇帝的24匹御馬也夾雜在旗陣中。旗陣之后,又有分列于左右的青龍旗和白虎旗。兩面旗幟的后面則為隨行的朝廷官員隊伍。在這支隊伍中間,還穿插和夾雜著手持兵器的騎兵和步甲兵。
引駕儀仗的后面才是皇帝乘坐的玉輅?;实圮囻{是整支儀仗隊的核心,因此警衛(wèi)極其森嚴。玉輅由太仆卿駕馭,前后有41位駕士簇擁,兩側則由左、右衛(wèi)大將軍(高級武將)護駕。緊隨玉輅的是禁軍的高級將領和宦官。在這些護駕官員的外圍則布列著多隊禁軍的騎兵和步卒,每隊禁兵的數(shù)量不等,但都在20人以上,并有1名軍將率領。禁兵配備有弓、箭、刀等兵器,隨時準備應付突發(fā)的情況。跟在禁兵后面的是由孔雀扇、小團扇、方扇、黃麾、絳麾、玄武幢等組成的儀仗。
皇帝的車駕后面還有一支“后部鼓吹”樂隊,樂隊配置的樂器與玉輅前的鼓吹樂隊差不多,只是規(guī)模相對較小,有樂工近300人。緊隨“后部鼓吹”之后的是皇帝專用的各種車駕,其中包括方輦、小輦、腰輦、金輅、象輅、革輅、五副輅、耕根車、安車、四望車、羊車、屬車、黃鉞車、豹尾車等。左、右威衛(wèi)折沖都尉各率200名兵士,分作4行橫排,分別持大戟、刀盾、弓箭及弩,尾隨豹尾車,作為掩后。每輛車均由馬匹牽引,并有數(shù)量不等的駕士隨從。在這支車駕隊伍中,還有一些朝廷官署的官員騎馬隨車而行。
走在儀仗最后的是后衛(wèi)部隊,前面是由兩位將軍率領的左、右?guī)郊钻?,?8隊,分作前后兩個方陣,每隊30人,以一面旗幟為前導。士兵均頭戴兜鍪,身著鎧甲,手持弓或刀、盾,每隊的裝束均為同一種顏色,共有5種顏色,相間排列。中間為左、右?guī)S麾仗,分為12行,每行10人,分別手持弓、刀、戟、盾及孔雀氅(用羽毛制作的旗幡)、鵝毛氅、雞毛氅等。黃麾仗后為殳仗,共有500兵士,手持殳等古代儀衛(wèi)兵器。最后則為諸衛(wèi)馬隊左右?guī)?4隊騎兵和12支旗隊組成的旗陣。每支旗隊所舉的旗上繪有同一種傳說中的神怪,如辟邪、玉馬、黃龍、麒麟、龍馬、三角獸、玄武、金牛等。旗陣后,又是由步甲兵組成的黃麾仗,并有騎兵護衛(wèi)。至此,儀仗隊才結束,總人數(shù)大約在5000人以上。
中國古代帝王的出行儀仗在唐代以后規(guī)模間有增減,但其作為權力、地位的象征在后代王朝則一直存在?,F(xiàn)存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宋代《大駕鹵簿圖書》就直觀、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古代帝王出行時的盛況。
【責任編輯】王 凱
相關鏈接:
鹵簿是我國封建社會帝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門也是直接為帝王的重大活動服務的。鹵簿制度經過2000多年的發(fā)展日趨完備,在車駕、護衛(wèi)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儀仗(執(zhí)舉金瓜、寶頂、旗幡)和樂舞(音樂演奏和舞蹈表演)。
明代鹵簿制度已經十分完備。清代的鹵簿制度是向明代學習、逐步承襲而來的。努爾哈赤1616年統(tǒng)一女真部落、建立“大金”政權以后,努力模仿明朝的典章制度,出現(xiàn)“張黃蓋,鳴鼓奏樂”等禮儀,產生了清代鹵簿的萌芽?;侍珮O繼位以后,于天聰六年(1632年)以《皇明會典》為準繩建立了正式的鹵簿制度。順治三年后,鹵簿儀制有了很大的變動和發(fā)展,開始有大駕鹵簿、行駕儀仗、行幸儀仗之別,并分別情況而使用:大駕鹵簿用于朝祭,行駕儀仗用于行幸皇城之內,行幸儀仗用于巡行四方。鹵簿儀制最后定型于乾隆十三年,更大駕鹵簿為法駕鹵簿,行駕儀仗為鑾駕鹵簿,行幸儀仗為騎駕鹵簿,合三者為大駕鹵簿,共為四等。大駕鹵簿用于郊祀祭天,法駕鹵簿用于朝會和太廟祭祖,鑾駕鹵簿用于平時出入,騎駕鹵簿用于行幸。至此,清朝鹵簿最終形成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