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中國今天的國家道路是金不換的
中國當前的改革開放路線帶來了國家闊別已久的繁榮,“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一個方向和輪廓開始,逐漸充實進對繼承的選擇和大量嶄新的內容。它獲得了兩個巨大成功,一是它推動了中國經濟與社會的強勁發(fā)展,二是它駕馭了中國的復雜,很多把一些國家難倒甚至掀翻的問題,在中國實現了有驚無險的軟著陸。中國的國家道路既洋溢著理想,同時也是現實主義的平衡系統(tǒng)。這使得國家大而復雜不再是負擔,而成為社會可持續(xù)進步的資源和動力。中國的國家道路里有著過去一百多年民族苦難的層層教訓,以及無數探索的反復積累。我們好不容易形成了今天的路線,它是金不換的。我們決不可受一些內外力量的忽悠,輕易動改變它的念頭。
(來源:《文匯報》2013年1月12日)
吳建民:改改我們的“八股調”
我們黨歷來重視文風問題。然而也有一些領導干部,講話和寫文章充滿“八股調”,套話、廢話和空話充斥,群眾不高興,領導也不滿意。改變文風,迫在眉睫,早就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了。造成“八股調”的原因,這首先是官員的觀念問題。深刻領悟上級精神,對于指導工作十分必要。但是,一些官員卻機械地去理解,過于追求四平八穩(wěn),照本宣科,而不是實事求是,活學活用,甚至演變成本本主義、教條主義。此外,也是學風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祖國大地出現不少新事物新現象。一些官員之所以在新形勢下出現“失語”的情況,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好好學習,對新生事物不熟悉,沒有與時俱進。該如何改進文風,減少“八股調”呢?官員應該掌握一點交流學。改進文風,首先要弄明白讀者聽眾是誰,要有針對性。其次,要開門見山,多用短句子,多些“干貨”。最能打動人的,往往不是非常復雜的句子,而是簡單的話,短句子。另外,就是善于舉例子。其實很多大原則都是好的,但是再好的原則老是重復,也會沒有吸引力。如果你有例子支撐,大原則也就活了。很多好例子都來自于生活,來自于老百姓,所以,要善于從生活和老百姓中汲取營養(yǎng)。說到底,文風不是單純的語言問題,是思想方法問題,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綜合體現。文風的好壞,表達能力的優(yōu)劣,也是執(zhí)政能力的體現。
(來源:《新湘評論》2013年第1期)
陳家興:破除“只唱不做”的空頭政治
當年,陳毅說“搞政治工作也可以為國家做貢獻,但要踏踏實實埋頭苦干,不搞空頭政治”。我們所說的政治工作,其實就是動員和組織老百姓為幸福生活而奮斗。這項工作本該實實在在,然而空頭政治仍然在一些方面很有市場。有的人喜歡“許空諾”。一些地方左一個民生工程,右一件民生實事,聽起來激動人心,到頭來兌現的不多,打折扣的不少。有的部門做決策、定計劃,各方面的指標都非常可觀,年終一比對多成空,如此“紙上的幸福”終究不能當福享。空頭政治,說到底是丟棄了求真務實的基本黨性,喪失了責任擔當的政德底線。當前,我們正處于改革發(fā)展的攻堅期,啃硬骨頭、涉險灘,都要靠真刀真槍的實干。“只唱不做”只會讓發(fā)展陷入停滯、問題不斷積累、矛盾更加尖銳。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用人和考核機制的崇尚實干。評價干部多接地氣、多看實績、多聽群眾意見,以實踐和民意的標準來打分,那么空頭政治就會越來越沒有市場。
(來源:《人民日報》2013年1月24日)
李強 鄧湖川:網絡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陣地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網絡成了繼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媒體之后的第四傳播媒介,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個嶄新陣地和有效渠道。我們應當有效運用網絡這一便捷、廣泛、高效的現代傳播工具,大力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以建設馬克思主義網站為載體,網絡媒體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搭建了一個嶄新的傳播平臺。這不僅拓寬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受眾范圍,而且實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載體創(chuàng)新。當前,最重要的是打造素質過硬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網絡隊伍,不斷提升網民素質,增強學習接受能力。
(來源:《光明日報》2013年1月22日)
陳里:在網絡上了解民意引導民意
政府公共決策就是制定公共政策的過程,這些公共政策通常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涉及眾多人的切身利益。長期以來,我們民主決策的主要途徑是制定政策的人面向基層召開座談會,找人談話聽取意見,進而開會討論通過。但實際上,這種方法征求意見的面很窄,而且聽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意見。以往很多決策失誤就是這樣產生的。在當今社會,借助網絡社會開展民意調查,是發(fā)現和了解民意的便捷手段。一方面,網絡民意能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提供較為全面、真實、及時的原始信息,有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另一方面,網絡民意能強化政府與公民的決策互動,建立有效的政治溝通,增強決策的民主性。在此基礎上,引導民眾知曉、認可和支持政府的決策。同時,這也是展示黨和政府公開透明的決策、提高群眾滿意度的過程。
(來源:《學習時報》2013年1月21日)
陳鋒:網絡監(jiān)督需正確引導
網絡監(jiān)督嚴格地說是一種“網絡揭腐”,群眾通過網絡來揭露問題,最終仍要靠紀檢監(jiān)察機關或司法機關來查證。揭露問題越理性、真實、客觀,查處的效率、質量和影響也就越好,就會產生良性互動。反之,則極易產生“誤傷事件”,侵犯公民隱私權等合法權利,使公民甚至社會陷入不安。網絡監(jiān)督的特點決定了它有一定的缺陷,應因勢利導,更多地做好“疏”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開動腦筋,積極引導網民合法表達、真實表達、理性表達,更多地釋放網絡監(jiān)督的正能量。同時,網絡監(jiān)督也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基層探索、群眾參與的三方合力,盡快推動立法規(guī)范和制度跟進。
(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3年1月22日)
周人杰:以市場化改革推動分配公平
這些年來,無論是“天價吊燈”、“團購商品房”,還是公積金差距等,人們對一些行業(yè)集中度較高的企業(yè)“羨慕嫉妒恨”。其背后,正是由于競爭不足所形成的利益關系扭曲。在這個意義上,“提低、限高、擴中”的收入分配改革,絕不能理解為簡單的“削富濟貧”,而是既包括二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的轉移支付,也要在初次分配中同樣兼顧效率與公平,因此要從“更加公平的市場”上著力。只有培育市場公平,才能更好地鼓勵各類企業(yè)平等競爭,為“收入倍增”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中,杠桿的支點選取至關重要。這個支點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平的市場,所有企業(yè),都能按照法治規(guī)則平等行事。只有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讓自由競爭激發(fā)效率、重塑公平,改革方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收入差距才能逐步縮小。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縮小收入差距,還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以電信行業(yè)為例,最大的利益增量在于廣闊的內需市場。抓住這些有利的契機,我們就能在民智的充分涌流、民生的日漸改善中凝聚改革共識、獲得發(fā)展進步。
(來源:《人民日報》2013年1月21日)
金寧軒:生活作風問題到底有多大
最近一段時間里,一些領導干部因為不雅視頻等而被免職。在一些落馬的領導干部中,很多有生活作風問題。那么,生活作風問題到底有多大?我們黨的性質決定了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我們的道德倫理觀中,領導干部更應當是引領社會風尚的道德楷模。事實上,在一些領導干部不以為然的背后,生活作風問題恰恰成了其腐敗墮落的發(fā)端,成為撕裂其防線的重要路徑。在很多腐敗案件中,“性賄賂”往往成為第一塊敲門磚。很多領導干部正是由于在生活作風這點“小事”上管不住自己,而一步步滑向腐敗的深淵。對腐敗分子而言,無論是由生活作風問題還是由其他問題導致的腐敗墮落、違法亂紀,他們最終都將受到世人的唾棄、黨紀國法的制裁。但對黨的建設而言,腐敗行為對黨的機體的損害是巨大的,對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損害更大。
(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3年01月21日)
童晉:西方媒體搞雙重標準
西方媒體,特別是西方主流媒體在新聞報道、輿論導向中的雙重標準、意識形態(tài)因素體現在很多方面,包括國內事件、國際事件等。其所采用的方式時而是避而不談,冷漠處之;時而又是高度關注,造謠生事。總之,對事件的態(tài)度與報道并非取決于事件本身,而是取決于西方國家統(tǒng)治集團的利益需要及其利益導向。概括地說,西方媒體雙重標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冷處理”以“趨利避害”。二是“錯誤引導”以“扭轉視線”。三是“捏造事實”以“制造事端”。四是“連番轟炸”以“弄假成真”。對西方媒體雙重標準,我們要有應對之策:努力實現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傳統(tǒng)媒體及新興媒體的有機融合,通過媒體宣傳中主動出擊,打破其話語權的壟斷。
(來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