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編輯同志,您好!最近看一些文章和網絡上常常用到這樣一個數(shù)據,即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3500美元,而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2011年我國人均GDP就已經達到5445美元,請問這種預測是否存在誤區(qū)?
湖南讀者:李 正
李正同志:
您好!正如您來信中所說,這種預測大有人在,而且互聯(lián)網上關于人均GDP的數(shù)據比較混亂,但是這種預測也事出有因。黨的十六大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十七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實現(xiàn)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根據當時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2000年我國人均GDP7858元人民幣,按當年平均匯率8.28計,折合相當于949美元,按照十七大報告預測,到2020年實現(xiàn)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那么,到時候人均GDP 應該達到3500美元左右。
而國家統(tǒng)計局新的數(shù)據顯示,2011年我國人均GDP就已經達到5445美元。出現(xiàn)這種數(shù)據倒掛的原因就在于,黨的十七大到十八大這10年間,我國經濟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2001年到2010年這10年GDP年均實際增長10.5%,是新中國成立以來GDP實際增長速度最快的10年。十七大提出實現(xiàn)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之后,專家學者經過預測,認為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3500美元左右。但經過10年來的飛速發(fā)展,我國早在2009年就提前實現(xiàn)了人均GDP3500美元的目標。本文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數(shù)據整理了從2000年到2012年GDP增長情況(見附表),按照當年平均匯率折算,2009年我國人均GDP達到3749美元,到2011年達到5445美元。
中國學界內外在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后,主流意識都強調人均GDP的重要性。人均GDP本身具有社會公平和平等的含義。人均GDP雖然不能直接等同于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構成了一國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參照指標。事實上,強調人均GDP的國家,一般也比較注重提高本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社會公平程度。人均GDP觀念及人均GDP狀況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一個國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會建設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與投入水平。雖然增長迅速,但和國際上比較來看,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是比較落后的,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數(shù)據,2011年中國人均GDP排名世界第89位,歐洲盧森堡人均GDP達到113533美元,拔得頭籌。緊隨其后的是產油大國卡塔爾排名第二。美國人均GDP排名第14位。中國人口眾多,GDP總量雖然超越日本,但人均GDP還不及日本的1/10,因此,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需要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