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均是學生的重要學習方式,兩者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但又密切聯(lián)系、相互促進。在物理教學中,可采用主輔結合的途徑把兩類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主輔結合式又可以分為接受為主探究為輔和探究為主接受為輔的兩類方式,并且有各自的適用范圍。
關鍵詞:接受學習;探究學習;結合;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3)10(S)-0019-3
1 關于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
最基本的課堂學習模式包括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但在一些教師的心目中,探究學習有被神化的傾向,教學中試圖將每節(jié)課都上成探究課,恐怕又進入了另一個誤區(qū)。
實際上,有意義的學習的發(fā)生并不以某種學習方式為條件。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絕不意味著用一種方式代替另一種方式。探究學習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接受學習也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各有利弊,兩者應該相輔相成,協(xié)同促進學生發(fā)展。
接受學習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手段,它強調(diào)快速、高效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而探究學習注重學生的探究能力、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以及科學方法的掌握。事實上,掌握知識和掌握方法彼此之間并非對立關系,而有著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極端的接受學習和極端的探究學習都不是最佳的學習方式,這兩者之間需要保持一種張力。
提倡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教師應該把兩種學習方式在教學活動中統(tǒng)一起來,促進學生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提高教學質(zhì)量。主輔結合式就是一種常用的結合途徑。
2 物理教學中接受與探究結合的方式
主輔結合式指的是以接受為主探究為輔和以探究為主接受為輔的兩類教學方式。下文著重討論物理教學中如何實施接受和探究主輔結合的方式以及實施的條件。
2.1 以接受為主探究為輔
所謂的接受為主探究為輔是指以接受學習為總體框架,教師將主要內(nèi)容以結論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同時在其中融合一些探究的成分,或者是在學習過程中先接受后探究。學生經(jīng)過積極的思考把學習內(nèi)容內(nèi)化或結合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例如“交變電流”的新課引入可按照此方式進行。
教師:上一章我們學習了電磁感應現(xiàn)象,請大家回憶一下,產(chǎn)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么?
學生: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
教師:對!同學們,知道了產(chǎn)生感應電流的條件,你能否設計一個發(fā)電機模型?在紙上畫出來。(學生的思考過程是一個探究過程)
從學生的設計中選擇兩個有代表性的(如圖1a,b所示),投影到屏幕上。
教師:同學們設計得很好?,F(xiàn)在老師這里就有一臺按照圖1b制造的小型手搖發(fā)電機,我們可以用它來發(fā)電。
實驗:展示手搖發(fā)電機。用導線連接演示電流表,搖動手柄,請學生觀察電流表指針的擺動。
教師:可以看到,線圈轉(zhuǎn)動時,電流表左右擺動,是有規(guī)律的。說明電流的大小和方向在做周期性的變化,這種電流不同于前面學過的恒定電流,它叫做交變電流。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交變電流的產(chǎn)生及變化規(guī)律……
以上片斷,就是以接受為主,探究為輔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想象,產(chǎn)生疑問、積極思考、接受“交變電流”這一新的物理概念。在此基礎上。再展開理論探究和實驗探究,作進一步的學習。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通過“獨立”、“自主探究”來建立“交變電流”的概念,則完全沒有必要,同時也有很大的困難。
2.2 以探究為主接受為輔
探究為主接受為輔則是以探究為總體框架。適時插入接受;或者是先探究后接受,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已經(jīng)初步獲得一些感性的、零散的知識,教師在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感性的、零散的知識基礎上,不失時機地通過講解讓學生以接受的方式將知識予以深化和系統(tǒng)化。
探究為主接受為輔的學習方式也廣泛用于物理教學中。在分析“單擺的周期與什么因素有關”時,我們可以采用“探究為主接受為輔”的學習方式。
教師:……下面我們研究單擺的周期。大家猜想一下它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可能與擺長l、擺球的質(zhì)量m、振幅A、重力加速度g等有關。
教師:與這么多可能的物理量有關,該用什么辦法來研究呢?
學生:控制變量法。
教師:對!研究與多個變量有關的物理量,要控制變量。下面請大家利用實驗桌上的器材、設計實驗來探究單擺的周期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
實驗①:單擺的振動周期與振幅的關系。
把兩個完全相同的單擺掛在鐵架臺上,同時開始做不同擺角(θ<10°)的振動,觀察它們的周期是否相同?
學生:相同。(學生自己通過實驗操作獲得結論)
教師:對,說明單擺的振動周期與振幅無關。
教師:早在1583年,年輕的伽利略在比薩教堂祈禱時,被教堂里懸掛的大油燈的來回擺動所吸引,那時還沒有鐘表,于是伽利略以他自己的“表”——即他的脈搏的跳動——來估算油燈擺動的時間,他發(fā)現(xiàn)不論油燈的擺幅是大是小,擺動一個來回的時間幾乎相同,他把這個特性稱為擺的“等時性”。
實驗②:單擺的振動周期與擺球質(zhì)量的關系。
學生通過實驗、測量、分析數(shù)據(jù)、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得到影響單擺振動周期的物理量。教師再根據(jù)學生實驗獲得的數(shù)據(jù),利用計算機的數(shù)表軟件進行處理,深入分析單擺周期與相關物理量之間的定量關系,最終得出結論。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先猜想,然后進行實驗探究,最后再通過分析講解讓學生以接受的方式將知識予以深化和系統(tǒng)化。探究過程中還以“接受式”插入介紹了與單擺有關的物理學史,增加了趣味性。
接受過程中多啟發(fā),探究過程中多指導,兩種教學形式互補共存,使之達到和諧結合。這樣做,學生既獲得了大量科學知識。又發(fā)展了能力。
3 物理教學中主輔結合式的應用條件
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各有其優(yōu)點和缺點。接受學習的優(yōu)點正是探究學習所缺乏的,而其缺點恰是探究學習可彌補的。反之亦然,兩者構成優(yōu)勢互補的關系。(見表1)
因此,如果在學習中單純使用某一種方法,必然導致不良的結果。也就是說,不論哪一種方法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只有兩者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因此,我們在物理教學中要將接受和探究兩種看似對立的學習方式整合起來,既要學習的質(zhì),又要學習的量,要“魚和熊掌”兼得。
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作為兩類重要的學習方式,有其自己的適用范圍,在物理教學的具體情境中究竟是采用接受學習還是探究學習,或二者各占多少比例,這取決于多種因素。從廣義上講取決于教師、學生、年級、教學設備等,從狹義上來說取決于教學內(nèi)容,不同內(nèi)容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具體哪些適用主輔結合式?以下謹就教學內(nèi)容這一因素作簡要分析。
根據(jù)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分類理論和《物理課程標準》對知識的具體要求,從認知領域可將物理學科的學習分為以下五類:命題學習、概念學習、規(guī)則和原理的學習、問題解決的學習、系統(tǒng)性和結構化知識的學習。參照這一分類方法,我們將物理學習分為四大類,每一類學習都有其相對比較適宜的學習方式。(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學中,經(jīng)驗概念、經(jīng)驗規(guī)律較適用探究為主接受為輔的學習方式,而物理事實、理論概念、理想或書面的物理問題較適用接受為主探究為輔的學習方式,理論規(guī)律的學習即可使用探究學習也可使用接受學習,生活中的實際物理問題一般采用探究學習。
4 基于新課程的結束語
新課程要改變的是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的這種現(xiàn)象,而不是接受學習本身,更不是否定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并不矛盾,在一定意義上,探究學習是一種理念、原則和學習方式,它應滲透于學生的所有學科,所有教學活動之中。現(xiàn)在把它作為一種課程形態(tài),是為探究學習的充分展開提供相對獨立、有計劃的時間和空間。但探究學習需要有一定的條件,包括較多的時間,如果課堂教學都以探究的方式進行,既不經(jīng)濟,也不現(xiàn)實。
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要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尋求接受與探究的恰當平衡,在一節(jié)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中接受與探究應酌情靈活使用,不能片面地認為只有用了探究式才能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課程改革的側(cè)重點主要是在接受式中拒絕“填鴨式”,在活動式里開發(fā)一點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不一定刻意追求完全的探究,例如物理課程標準中列出的探究要素——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等,在一節(jié)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中只要關注其中的某些要素就可以了。
不可否認。在目前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條件下,接受學習仍是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而鑒于學生探究學習相對薄弱的現(xiàn)實,加強對探究學習的研究有一定的歷史必要性,但片面地強調(diào)一方而排斥否定另一方都是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的??傊邮軐W習和探究學習皆是學生學習物理的重要學習方式,應該兼收并蓄,取長補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鄧永財,試論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的融合[J],中國教育學刊,2003,(11):39
[2]龔正元,論化學學習中接受與探究的融合[J],當代教育科學,2005,(11):59
[3]劉孝華,論新課程背景下的接受學習[J],教育探索,2007,(3):59
[4]吳紅耘,皮連生,試論與課程目標分類相匹配的學習理論[J],課程·教材·教法,2005,(6):21
[5]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欄目編輯 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