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Blackbaud組織推出了一份關于“什么因素影響了你的捐助”的調查。結果顯示,28%的美國人表示不會再進行定期捐款。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難道美國也出現了“郭美美”嗎?
影響捐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因是,捐贈者感覺善款并沒有被最大化地利用到合適的地方。另一個影響此趨勢的原因為,無法得知善款可帶來多大的影響力。
這將為“群眾資金透明度運動”提供有力論據,該運動宣揚每個捐款人都應該知道善款去向何處。捐贈者對捐贈效果的知情度以及捐贈效果本身的大小都會直接影響捐贈人下一步的捐贈取舍。
從普通的捐助者,到如比爾·蓋茨般的慈善家,在提供捐助和實踐義舉的同時,自然都希望知道自己的付出所取得的效果。
捐贈者如何評估捐錢的效果?國際上有一種“基于事實的捐助”概念,它可以用于衡量一個組織在多大程度上踐行著自己的理念。這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在美國最早差不多能追溯到上世紀初。
如果你認為這樣的衡量標準只是看看財務報表,然后計算一下有多少百分比的錢用在了慈善事業(yè)上的話,那只能說是一種膚淺的認識了。如何讓這個標準能夠切實反映出“捐贈事實”才是最具挑戰(zhàn)的命題。
目前,常規(guī)的衡量手段之一是開展類似于“用戶滿意度調查”的調查,只是這次受調查的對象將是受益者或者客戶。另一個方法是判斷比較這個慈善組織是否在走尋常路。捐贈者可以對慈善組織的發(fā)展路線和一些已經成熟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來判斷這個慈善組織邁出的每一步是否在正確的道路上。當然,對于慈善機構來說這也可能是最為瘋狂的一點。他們既要循著一定的流程和經驗做事,又期望得到與前人不同的突破。
對捐助者來說,一個明智的捐獻行為,往往有三個支柱——“財務、效果、管理”。這個組織的財務狀況、目標的達成度、是否有效合理的運營都是考量標準,而它們之間本身也息息相關。
那么,作為一個慈善組織又該怎樣牢牢抓住捐贈人的心呢?慈善組織在籌資活動中,回饋捐贈者是決不能缺少的環(huán)節(jié),這需要慈善組織與捐贈者有緊密的聯絡溝通。調查顯示,很多捐贈者都感覺得不到所捐助機構的承認。當捐贈者能定期收到自己捐助的機構所發(fā)來的統計數據和成果報告時,他就有理由相信自己的錢被用在了合理的地方而更愿意持續(xù)捐助。
當越來越多的交流圈子通過社交媒介形成,越來越多的數據通過網絡集結,越來越多的網站著手反饋信息,這勢必帶來慈善系統中透明度的上升,也會使捐贈者擁有自己的渠道去選擇捐助的對象,這個神圣的能力和義務不再專屬于擁有更多資金和話語權的富翁們。
當下,捐贈者可選擇的捐贈渠道越來越多,他們每年會將70%的善款捐給最喜歡的慈善機構。如果你是慈善機構,你必須努力在同類機構中脫穎而出成為某些捐贈者的最愛。而對每一個捐贈者來說,能切實了解某些領域,能在感性關注世界的同時,帶一份理性的探尋和追問,將會更有助于慈善事業(yè)更為健康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