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的重創(chuàng),高福利背后的赤字危機悄悄爬上西方政府的賬單。
在蘊含著豐富契約管理思想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影響下,為公眾做個好交易成為各國治理者的共識。西方政府紛紛采取公私伙伴關(guān)系的改革方式,在政府所需服務或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供給機制中引入競爭。從權(quán)利走向合同的運動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清華大學NGO研究所副所長賈西津認為,國際購買的趨勢也是影響中國政府選擇購買服務的原因之一,這是一種在不觸及基本政治框架的情況下改善政府與社會關(guān)系的方式。
然而,政府主動“瘦身”,機制卻亟待松綁;空間瞬間釋放,社會組織卻在艱難突圍。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有多遠,又有多近?
中國本土十余年摸索,姍姍來遲的《2013年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實施方案》能否預示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漸成穩(wěn)定機制?
警惕、觀望、欣喜、失落……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心態(tài)在審視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在中國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