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文言文、古詩詞時,我們常常會感到一種語言的隔膜。其原因,正在于年代的久遠而導致的言語習慣的差異和語義的變遷。不過這種隔膜并未撼動古漢語給我們帶來的那種典雅的美感,相反倒是那種語意的朦朧更增添了古漢語在我們心目中的無限韻味。
有時,我會突發(fā)奇想:如果也讓古人來讀一讀我們今天的文字,他們該有一種什么樣的感覺?隔膜,那是一定的。但是除了隔膜呢?他們能從我們今天的文字中讀出什么?
首先是更現(xiàn)代了——這是必然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量的新詞涌進我們的語言,但這畢竟只是漢語浩瀚的詞匯中的一部分,它們的存在,不能改變漢語的本質(zhì)。
更世俗了——從今天白話文的流行來看,先賢們的努力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誰也必須承認,這就是越來越粗鄙了——粗鄙到你都難以相信這是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的語言,粗鄙到言者無心而聞?wù)咝唪觥?/p>
馮驥才先生曾在他的一篇題為《文化的粗鄙化傷害了誰?》的博客中這樣寫道:
我們一向自詡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但那是古代。而我們今天的文化卻正在走向粗鄙化!讀一讀媒體和廣告上的話語,已經(jīng)完全不遵循任何文字規(guī)范了。沒關(guān)系,只要能抓住看客或買主就行!看一看熒屏上的人物,從乾隆皇帝到唐伯虎全都挎刀背劍躥房越脊了。沒關(guān)系,只要有收視率就好!再聽一聽全國各處旅游景點的小姐講述的故事,都是胡編亂造,沒關(guān)系,只要收到了門票費就“OK”……由于商業(yè)文化的目的是要源源不斷從人們的口袋里賺出錢來。它必然是一次性的,快餐式的。這就給我們原本變得相當粗糙的文化以致命的沖擊,大大加速了文化粗鄙化的過程……一個民族文化的粗鄙帶來74lX+rn2vohr/wuNJbJ0G6zS41gn+MCz2onIMeDkOHM=的問題,不僅是對自身文化的損害,而是影響著民族素質(zhì)的下降,同時致使人們喪失文化的自尊與自信,而失去這種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是最危險的。
馮驥才先生批評的是在“商業(yè)文化”的沖擊下中華文化的粗鄙化。而語言作為文化的一種承載工具和物質(zhì)外殼,它的粗鄙化更是讓人觸目驚心,難以接受。君不見今天越來越多的鄙俗不堪的網(wǎng)絡(luò)詞匯大搖大擺地融入我們的書面語言,越來越多的半生不熟的外語單詞混跡于漢語之中,甚至登堂入室,進入到各種主流媒體,讓漢語近乎于霓虹燈下的夜總會,各種各樣窮形盡相的人物都可以摻雜其中,搔首弄姿極盡丑態(tài),這實在是對漢語的污染。
也許“給力”、“拍磚”還有幾分形象生動,還可以讓人接受,但“屌絲”、“苦逼”之類就很有些俗不可耐了。媒體上前些時候還曾為是叫“NBA”、“CBA”,還是叫“美職籃”、“中職籃”爭論不休,但到了使用“hold住”、“style”時,卻似乎早已經(jīng)統(tǒng)一好了口徑,沒有任何爭議了。是漢語已經(jīng)老朽到了語屈詞窮難以應(yīng)付當前瞬息萬變的形勢,還是僵化陳腐到需要借用外語或粗俗的網(wǎng)絡(luò)詞匯才能增強表現(xiàn)力?我自認不是傳統(tǒng)文化的衛(wèi)道士,但當我聽到那些文雅俊秀的男孩女孩很自然地一口一個“屌絲”、“苦逼”,我真覺得很不是滋味。今天,這些詞匯已進入主流媒體甚至官方報刊,是否意味著這些詞匯已獲得官方認可?
我知道法國有一個名叫“法語的明天”的民間組織,其存在的目的就在于抵制“英語入侵”,保衛(wèi)法語純潔。再看我們的“民間”,不少人卻在樂此不疲地制造著俗不可耐的語言垃圾,而某些媒體在這方面又特別“親民”——昨晚網(wǎng)上流行一個新詞,今天即可成為報紙頭條新聞中使用的語匯——他們早忘了主流媒體本當負起的純潔祖國語言文字的重任!
粗鄙絕不等于表現(xiàn)力,粗鄙的語言表現(xiàn)出的是一個人自信的缺失和內(nèi)心的荒蕪。
(作者單位:鹽城市景山中學高中部)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