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個叫“知道分子”的稱謂開始時髦,連不少著名的文化人也跟著這樣說。例如,一位很有影響的作家日前做客央視《小崔說事》時就說,“現(xiàn)在有的知識分子是‘知道分子’”,因為“別人和他說的事,他全知道。但他缺的是見識”。
“知道分子”這個稱謂是用來諷刺某些沒有見識沒有擔當?shù)闹R分子的。因為,知識分子的“識”,不但是知識的識,也是見識的識。然而,發(fā)明以及襲用“知道分子”這個稱謂的人是否想過,就按這種邏輯,“知道分子”的“道”,是大道的道還是正道的道。知“道”談何容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泱泱中國,真正懂得“大道”的能有幾人?知識分子不能沒有見識,難道“知道分子”就可以沒有見識?知識分子不能沒有擔當,難道“知道分子”就可以沒有擔當?
見識與擔當,并非專屬哪個群體。知識分子未必都有見識都有擔當,工農(nóng)分子未必都缺見識都缺擔當。魯迅還曾說過:“老百姓雖然不讀詩書,不明史法,不解在瑜中求瑕,屎里覓道,但能從大概上看,明黑白,辨是非,往往有決非清高通達的士大夫所可幾及之處的?!边h的不說,1958年放高產(chǎn)衛(wèi)星,多少知識分子寫文章論證畝產(chǎn)萬斤的可能性,一輩子種田的老農(nóng)卻總是不以為然。
知識分子沒有見識的可以稱為沒有見識的知識分子,未必就要稱他們?yōu)椤爸婪肿印保还まr(nóng)分子很有見識的可以稱為很有見識的工農(nóng)分子,未必就要稱他們?yōu)橹R分子。
諷刺別人沒有見識的“知識分子”,在發(fā)明以及襲用“知道分子”這個稱謂之時,是否也少了一點見識?
二
有一篇雜文,說到明朝的皇帝曾用絲綢作手紙,是根據(jù)明人謝肇淛《五雜俎》的記載:“大內(nèi)供御廁所用,乃川中貢野蠶所吐成繭,織以帛,大僅如紙。每供御用之物,即便棄擲。”還說明孝宗時,有一個宮人把皇帝便后丟掉的絲綢收集起來,洗干凈,縫了一塊門簾。后來皇帝知道了門臉的來歷,感覺用絲綢擦屁股太奢侈了,責令地方停止進貢,改用紙張。沒想到,很多養(yǎng)蠶的農(nóng)民因此而失業(yè),顛沛流離,皇帝只好又下旨恢復進貢,繼續(xù)用絲綢擦屁股。
雜文作者于是感嘆:在皇權時代,皇帝的屁股,竟然影響到大批民眾的生計,真是“天下治亂,在予一人”。
我卻想到當代經(jīng)濟學家的一句名言,“富人消費多了,窮人就富”??磥恚@道理也是古已有之的,并非我們那些經(jīng)濟學家的發(fā)明。你瞧,這明代皇帝的屁股,不就明明白白地提供著這樣的例證——皇帝不用絲綢擦屁股,很多養(yǎng)蠶的農(nóng)民會丟了飯碗,斷了生路呢!
想想也是,用絲綢擦屁股的感覺實在不如手紙,皇帝也是出于無奈,就像我們的經(jīng)濟學家說的那樣,要讓他的子民脫貧致富,他能不用絲綢擦屁股嗎?
不知道有此名言的經(jīng)濟學家是知識分子還是知道分子,反正“富人消費多了,窮人就富”一語,至少可由明代的皇帝為之作證。
(作者單位:福建人民出版社)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