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言”“意”交融,引領(lǐng)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品,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文本語言進行品味積累、對表達方法進行揣摩把握、對語言技巧進行習得領(lǐng)會。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安排循環(huán)往復的“引讀”,或解疑,或整合,或升華情感,能創(chuàng)設(shè)出多種教學情境,以情激情、以言激情,達到“一唱三嘆有遺音者矣”的效果。
一、引讀在需要解疑處
閱讀是學生與文本內(nèi)化的“會意”過程,教學中以(引)讀代講,能避免過多的講解對文本的支解。作為有效朗讀的教學形式之一,在何處引讀、如何引讀是十分考究的。以老舍先生的散文《養(yǎng)花》為例,課文通過寫?zhàn)B花的過程,表達了養(yǎng)花的樂趣。其中有一段:“我工作的時候,總是寫一會兒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寫一會兒,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環(huán),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適當?shù)恼{(diào)節(jié),有益身心,勝于吃藥?!笔裁词恰叭绱搜h(huán)”?在文中畫出能具體說明“如此循環(huán)”的一個句子。對這樣需在閱讀中了解的問題,無須生硬的解釋,借助一問一答式的引讀,問題便迎刃而解。
師:我工作的時候,總是寫一會兒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寫一會兒,然后再出去——
生:到院子里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
師:然后回到屋里再寫一會兒,然后再出去——
生:到院子里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
師:然后回到屋里再寫一會兒,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環(huán)——
生: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適當?shù)恼{(diào)節(jié),有益身心,勝于吃藥。
師:這就叫“如此循環(huán)”……
采用教師引讀、學生接讀的方式,學生不僅輕松理解了“如此循環(huán)”,更學會了如何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
二、引讀在課文空白處
課文中往往有作者沒有寫明、召喚讀者想象的未定意蘊空間,通過引讀,將這樣的語言空白用想象去補充,在讀者與作品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作品有個性化的理解。
1.抓文中關(guān)鍵詞句
教材中的美文是以語言為中介,以抽象的符號來呈現(xiàn)畫面的。抓住課文中有很強表現(xiàn)力和概括力的詞語進行引讀,可以有效解讀教材并進行語言訓練?!遏~游到了紙上》一文中“他告訴我,他學畫才一年多,為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一句,不需要教學生帶著“怎樣”的感情來讀課文,緊扣“每個星期天”,以教師飽含深情的引讀,再現(xiàn)課文描寫的情境,在教師精彩的過渡引讀中將學生帶進文本,邊讀邊感悟,以聲解義,就能實現(xiàn)文與意的真正融合。
2.抓作品的“潛臺詞”
一篇文章,承載著作者獨特的思維情感。只有當我們透過文字的表面領(lǐng)會行文的匠心,挖掘出作品隱含的真實情感,才能將作品的情感體驗與遣詞造句的理解達成高度融合?!段ㄒ坏穆牨姟芬晃模虒W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如何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去體會老人的美德呢?
師:“我”來到小樹林里拉小提琴,覺得自己拉得很差,而偏偏被一位老人看到了,感到非常羞愧,準備溜走時,老人關(guān)愛地說——
生:“是我打擾了你嗎,小伙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兒坐一會兒。”
師:當我失去信心,搖頭表示不想再拉琴時,老人便用詩一般的語言鼓勵我說——
生:“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每天早晨?”
師:老人的鼓勵讓我重新找回了自信,我的心理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生:“我被老人詩一般的語言打動了。……盡管她是一個聾子?!?/p>
在師生的一問一答、一唱一和中,形成感情節(jié)奏的起伏,讀出人物內(nèi)心深處的思想活動,從內(nèi)心真真切切感受到老教授的關(guān)愛之情,讀中透出深深的敬意?!扒∈俏丛帲瑹煵ê泼鞚M目前”,在作品空白處進行富有個性的填補、引讀,通過學生的再造想象擴充其中內(nèi)涵,可以激情達義,深化主題。
三、引讀在全文整合處
教師的引讀可以營造美的情感氛圍,可以讓課堂氛圍感人至深?!洞饶盖樯睢芬徽n,蘊藏著豐富情感。
師:即便我成了大作家,但那天的那一幕總在我的眼前浮現(xiàn)——
生: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zhuǎn)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師:即便我成了大作家,但那天的那一幕總在我的眼前閃過——
生: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師:即便我成了大作家,但那天母親的話語依然清晰——
生:我挺高興他愛看書!
師:作者就是通過環(huán)境描寫和對母親的外貌、動作、語言的描寫將這份濃濃的慈母情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生的思維與情感隨教師語調(diào)、語氣的變化而變化,情感越來越濃,感悟越來越深。學生在讀中宣泄情感,收獲語言品味的樂趣。這種整體感知引讀,讓課堂余音繚繞!
“一唱三嘆”的引讀,沒有繁復的飾音,也沒有過多八度的跳躍,只有簡單旋律的循環(huán)往復,給人以平淡簡約之感;“一唱三嘆”的引讀,平淡融合的情致,像一首舒緩的琴曲,在波瀾不驚中讀出文章的精妙,給人以美的感受。只有深若古井般的內(nèi)心世界和教師深厚的學識修養(yǎng),方能光華外發(fā)妙語天成,讓語文課上的引讀散發(fā)出無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