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日本與俄羅斯首次在東京舉行外長和防長“2+2”會議,雙方就加強兩國在安全領域的合作達成了一致。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和防衛(wèi)大臣小野寺五典,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和國防部長紹伊古共同出席了會議。對日本來說,與其建立外交與國防“2+2”會晤機制的國家,除美國和澳大利亞之外,俄羅斯是第三個。而對俄羅斯來說,繼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之后,日本是第五個“2+2”對象國。俄日為何快速走近,“2+2”會議因何而談、究竟談了些什么,又會對亞太地區(qū)產生哪些影響呢?
俄日關系急速接近的原因
很多人認為,此次俄日“2+2”會議是日本首先向俄羅斯提議的,旨在建立加強兩國在東北亞局勢復雜情況下的外交和國防對話。
而實際上,日俄關系急速走近和此次俄日“2+2”會議的舉行,從根本上說源于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亞太地區(qū)外交平衡”的策略。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國際秩序和世界經濟的發(fā)展遇到了新問題,很多國家的政策都處于調整期,俄羅斯也不例外。2000年~2008年執(zhí)政期間,普京所奉行的是歐亞平衡的外交政策。2012年5月普京新一任總統(tǒng)任期以來,俄羅斯仍然奉行歐亞平衡外交政策。在歐洲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俄羅斯打出“經濟外交”這張牌,希望能夠搭上亞太經濟發(fā)展的快車。俄羅斯傳統(tǒng)的歐亞平衡外交并沒有本質上的改變,所謂俄羅斯外交的“亞太轉向”本質上是俄羅斯經濟外交的“亞太轉向”。俄羅斯希望深化與亞太經濟的一體化,并借此推動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qū)的發(fā)展。今年10月,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在APEC會議上表示:“強大、穩(wěn)定、安全、繁榮的亞太地區(qū)對俄羅斯來說不可或缺,與區(qū)域內各國發(fā)展雙邊關系和參與聯合國事務,都是我國外交方針的優(yōu)先內容。這些內容已通過去年12月12日普京總統(tǒng)頒布的《俄羅斯外交構想》確定下來了?!?/p>
俄羅斯經濟外交的“亞太轉向”和戰(zhàn)略東移,具體涉及俄日關系,安倍與普京過去半年來已會談四次,此次“2+2”會議也是日俄首腦在今年4月會談時敲定的。
追求大國地位進而主宰世界,一直是俄羅斯外交政策300年以來不變的主線和俄羅斯“帝國意識”的體現。只不過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綜合國力急劇下降,直到現在俄羅斯的外交仍表現得很謙虛,不斷強調世界的多極化和聯合國在解決國際問題中的作用,試圖通過“外交平衡”左右逢源,努力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俄羅斯一直試圖在亞太構建以自己為主導的“網狀外交”關系,例如“俄印中”、“俄越中”、“俄日中”關系,努力實現其“亞太地區(qū)外交平衡”的戰(zhàn)略。
在中日爭端升級的背景下,面對“中國崛起”,作為一個善于外交做“局”的國家,俄羅斯希望在中日之間尋找再平衡點,避免一邊倒向中國,所以寧愿選擇更具戰(zhàn)略平衡的外交策略。普京看準了俄羅斯在中日關系惡化時期的契機,同時與日本接近事實上也削弱了美日之間的同盟。而安倍在日本與中國、韓國和俄羅斯三國都存在領土爭端的情況下,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走近俄羅斯,以期擺脫目前的外交困局,結束四面為敵的現狀,獲得俄羅斯對日本重新整軍、恢復集體自衛(wèi)權等政策的肯定,同時對中俄關系造成事實上的影響。俄羅斯的“亞太地區(qū)外交平衡”戰(zhàn)略和日本的“遠交近攻”戰(zhàn)略一拍即合,兩國急速走近便是符合邏輯的。
俄日“2+2”會議的內容
10月8日,普京表示,與日本簽署和平條約是完全可能實現的。普京表示,雙方外交部門的談判進程已經重啟,正在專家級層面進行?!抖砹_斯新聞》援引普京的話稱:“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塑造朋友的形象,而不是敵人。我認為,同日本而言,這是完全可行的?!?/p>
日俄爭議領土當然是此次會議的核心內容,是指國后島、擇捉島、色丹島和齒舞諸島,日本稱為“北方四島”或“北方領土”,俄羅斯稱為“南千島群島”。日俄之間在上世紀多次發(fā)生戰(zhàn)爭,日俄爭議領土更是在1945年被蘇聯占領,至今仍被蘇聯的繼承國俄羅斯實際控制。1956年日本與蘇聯建交,但因爭議領土主權糾紛,兩國一直沒有簽訂“和平友好條約”。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對爭議領土主權的態(tài)度自葉利欽總統(tǒng)開始松動,但隨著俄羅斯經濟的起伏而搖擺不定。普京喜歡柔道,被日本視為熱愛日本文化,首次執(zhí)政時已展示有意與日本談判四島主權的立場,第三次執(zhí)政后這一立場表現得更加具體。俄羅斯方面提議與日本按照面積平分爭議領土,日本有望拿到四島當中的三島。安倍為了全心全意應對與中國的釣魚島領土爭端,已經放棄了先前想全部拿回北方四島的想法。日本希望與俄羅斯簽訂和平協議解決領土問題,并加強同俄羅斯在政治、經濟與軍事等領域的合作,擺脫日本在亞太地區(qū)與周邊國家的外交困局。類似的會談在兩國關系中沒有先例。
俄日“2+2”會議內容還包括日本的防衛(wèi)政策、日俄之間的防衛(wèi)合作、美日導彈防御體系、中國問題、朝鮮問題及敘利亞局勢等具體問題。會談中,日俄兩國在加強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和俄羅斯海軍在反恐和應對海盜方面的合作、建立網絡安全保障會議、兩國防長定期互訪及在東亞峰會上強化合作等問題上達成了一致。俄羅斯方面還首次提出建立“亞太新安全結構”,積極支持日本參加有關構筑亞太安全體系的多方對話。2013年4月,普京和安倍在莫斯科會面后發(fā)表共同聲明,認為在俄日過去67年內沒有簽署和平條約的狀況是“不正常的”。而此次俄日外長在雙邊會談中已達成協議,明年1月底至2月上旬期間舉行兩國副部長級的“北方四島”談判,并同意實質談判從明年8月在莫斯科開始,以后輪流在莫斯科與東京交替舉行。兩國外長還就加強兩國政治對話、日本外相岸田計劃明年春天訪問俄羅斯等事宜達成一致。
對俄日關系升溫的思考
俄羅斯也是太平洋沿岸國家,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對俄羅斯不可能一點壓力也沒有。中國的快速崛起對俄羅斯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俄日關系升溫、快速走近是普京的一手妙棋——削弱美日同盟、防范中國,并通過與日本合作以加強俄羅斯在亞太地區(qū)的影響力并加快俄遠東地區(qū)的發(fā)展。同中國相比,俄羅斯不認為日本在其遠東存在“移民問題”,俄羅斯更歡迎日本投資。
盡管俄中建立了全面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但俄羅斯對中國在中亞的作為以及在北極地區(qū)影響力的增強都懷有觀望的心態(tài)。在世界經濟重心東移的背景下,亞太地區(qū)開始成為俄羅斯外交關注的重點。參與和遏制是俄羅斯在亞太外交布局的要點。所謂參與,就是在經濟領域積極地參與亞太的發(fā)展。俄羅斯領土的絕大部分位于亞洲,遠東和西伯利亞恰恰是俄經濟最落后的地區(qū)。積極參與亞太的發(fā)展可以有效促進上述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所謂遏制,就是通過和中國及中國周邊國家建立包括軍售在內的各種合作機制,讓亞太國家彼此競爭和制約,從而使俄羅斯的地區(qū)利益得以最大化。雖然亞太地區(qū)是俄羅斯的經濟外交重點,但考慮到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目前經濟發(fā)展放緩的趨勢,俄羅斯的亞太經濟外交還會做出相應的調整。這次俄日關系的快速走近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