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朋比為奸、黨同伐異這八個字,勾畫出了多少政治痞子的丑惡嘴臉。派系、朋黨這東西,與封建宗法制度有很深的淵源,是封建制的土壤里產(chǎn)生出的一種特殊的衍生品,民國政治本質(zhì)上是王權政治、集團政治,因此它的主要內(nèi)容充斥著勾心斗角和派系征討。
民國政治之兇險,當推北洋軍閥內(nèi)部之爭,而北洋內(nèi)爭,開始自直皖相爭。
直皖之爭直接演化為直皖大戰(zhàn),最終皖系戰(zhàn)敗,段祺瑞下臺,而直系軍人曹錕、吳佩孚等扶搖直上,在當時的北京政府中控制權柄。
我不擬敘述直皖戰(zhàn)爭的慘烈場面和兵戎相見的刀光劍影,戰(zhàn)爭是政治矛盾斗爭激化到質(zhì)變的產(chǎn)物,是政治斗爭的高級形態(tài)。而作為戰(zhàn)爭之前一階段的謀劃與籌議,才最可見出戰(zhàn)爭雙方或幾方,即政治的幾個對立面之間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才最可以見出各類政治家、權術家、謀略家的詭智與才謀。
兵法云,上將伐謀。研究北洋政客們的內(nèi)心世界和思維方式,應當從他們的權謀中著眼。
鏈接>>
皖系軍閥,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云鵬、段芝貴等。
直系軍閥,北洋軍閥派系之一。曾長期控制北京政權。代表人物為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等人。其中曹錕在1923年通過有爭議的選舉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直系基本上都受到英美的支持。因其首領馮國璋是直隸(今河北)人,故稱直系。
背景鏈接>>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死,7日黎元洪繼任大總統(tǒng),段祺瑞被任命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組織責任內(nèi)閣,皖系勢力逐漸形成。
不久,獨斷專行的段祺瑞就與黎元洪鬧翻,演成“府院之爭”。張勛以調(diào)解黎元洪、段祺瑞沖突為名帶兵進京,7月1日竟擁戴清廢帝溥儀復辟,2日黎元洪只得令段祺瑞以總司令名義興師討逆,3日原副總統(tǒng)馮國璋在南京通電代理總統(tǒng),段祺瑞與馮國璋聯(lián)合討伐張勛,12日即攻入北京,張勛狼狽逃避,復辟亂平,黎元洪被迫去職。
1917年8月1日原副總統(tǒng)馮國璋到北京代理總統(tǒng),8月21日特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段祺瑞掌握了北京政府實權。
一、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段祺瑞執(zhí)政之后,以袁世凱傳人和北洋正統(tǒng)自居,對虎視眈眈的馮國璋、曹錕等直系軍閥十分戒備。他們之間的爭權奪利,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在段祺瑞的武力統(tǒng)一政策下,直系軍隊往往打仗時沖鋒在前,而皖系一派則坐享其成。
1918年北洋軍向南方興師發(fā)難,出任主力的又是直系軍隊吳佩孚的部隊。吳佩孚出師湖南,血戰(zhàn)長沙,攻占岳陽,直搗衡陽。直系軍隊拼死拼活打下的湖南省境,段祺瑞卻任命了對戰(zhàn)事毫未出力的皖系將領張敬堯做都督。而且,段祺瑞還令張敬堯以10萬大軍,尾隨吳軍之后,以作監(jiān)軍。
吳佩孚打下的地盤歸了別人,還受段祺瑞猜忌至此,十分光火,馬上停止了進軍的步伐,按兵不動,抗命段祺瑞。
1918年6月,吳佩孚以全體官兵名義發(fā)表通電,揚言“兵疲將急,不堪再戰(zhàn)”,要求段祺瑞政府停戰(zhàn)。
9月,段祺瑞操縱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總統(tǒng),把皖系的首領、代理總統(tǒng)馮國璋趕下了臺。
二、直皖交惡日益升級,七省形成反皖聯(lián)盟,共同倒段(祺瑞)
吳佩孚干脆直接打電報給徐世昌,表示拒絕承認,說:“公若就職,民國分裂乃由公始,師長等不敢為公賀,且將為民國吊?!?/p>
有槍便是草頭王,區(qū)區(qū)一師長,便頤指氣使、揮斥方遒,民國政治崇拜武力和地盤,這就是一個小小的佐證。
吳佩孚的行為博得了南北段祺瑞反對派的一致贊成。吳佩孚以秀才投軍,直至今日升至將軍,這一段時間高唱“文官不貪污賣國,武將不爭地盤”的高調(diào),并聲明自己“一生一世不做都督,不住租界,不結交外國人,不舉外債”,以舊軍閥中難得的民族主義立場走上了政治歷史的舞臺。
1920年4月,吳佩孚幾次申電北京政府,要求所部由湖南前線撤防。然而政府無動于衷,不予批準。北京政客們既對前線“戰(zhàn)死者既作泉下之游魂,生存者有為他鄉(xiāng)之餓殍”的現(xiàn)狀不聞不問,也難怪吳佩孚又擅自行動了。吳佩孚私自遣人與南方軍政府就撤防達成協(xié)議:軍政府向吳佩孚提供60萬元撤防費,吳軍撤走,衡陽由湘軍入駐。撤防時,如遇皖軍尋釁阻撓,同盟各方各守協(xié)議,極力援助。
商籌妥當之后,吳佩孚積極準備撤防。
北京段祺瑞方面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積極策劃阻斷吳軍北歸路線,謀取河南。段祺瑞逼迫代替自己的皖系靳云鵬內(nèi)閣撤換河南督軍趙惆,而委任自己的妻弟吳光新為河南督軍,并命吳光新率軍靠近河南,阻攔吳佩孚軍過境。
段祺瑞河南換督軍的設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反對。趙惆首先不愿主動下臺,反而逼上梁山參與倒段,而曹錕、吳佩孚更是深恨段祺瑞的狼子野心,就連總統(tǒng)徐世昌也不愿河南督軍有所變動。在靳云鵬內(nèi)閣呈送河南督軍易任的議案時,徐世昌拒絕簽字蓋章。以致段祺瑞大罵靳云鵬是“沒有用的東西”。
直皖交惡日益升級,吳佩孚撤軍力度增大。曹錕向北京一日連發(fā)6封電報,要求下達換防令,而段祺瑞以陸軍部的名義命令吳佩孚:“在中央有命令之前,不得稍動?!?/p>
4月,在直系老巢河北保定,七省反皖聯(lián)盟共同就倒段形成決定,贊成吳軍撤防北歸,擁護靳云鵬留任總理,解散安福系國會。同樣,皖系段祺瑞也組織親信,秘密商量對策,進行安排和部署。
直皖之戰(zhàn),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三、大戰(zhàn)推倒了段祺瑞,扶起了曹錕、吳佩孚
直皖大戰(zhàn)的序幕就這樣緊鑼密鼓地拉開了。
大戰(zhàn)推倒了段祺瑞,扶起了曹錕、吳佩孚,尤其是直系將領吳佩孚,借此機會一躍成為北洋系統(tǒng)中第一二號人物,揚威中國政壇,成為國民革命軍北伐的頭號勁敵。
吳佩孚斥軍北歸后,駐扎在鄭州一帶,王承斌旅駐許昌、閻相文旅駐駐馬店,蕭耀南旅駐順德、磁州,步兵駐新鄉(xiāng)。后主力進駐保定,實現(xiàn)了北扼京沖,南握武漢,直豫鄂三省連成一片,縱橫中原的進攻態(tài)勢,形成了直軍強大的軍事網(wǎng)絡。吳佩孚這位“秀才將軍”開始了其軍事生涯中的巔峰時代。
鏈接>>
安福國會又稱新國會,皖系軍閥控制的國會。是中華民國第二屆國會(1918年8月12日-1920年8月30日)。因其選舉過程被“安福俱樂部”所控制,故稱為“安福國會”?!薄鞍哺!笔潜本┮粋€胡同的名稱,因該政治組織的場所設在安福胡同,所以叫“安福俱樂部”;其成員也被稱為安福系,相當于一個政黨。
皖系首領段祺瑞為操縱1918年8月的國會選舉,指使其親信徐樹錚、王揖唐等,在北京的安福胡同成立俱樂部,以賣國借款和軍隊空餉收買議員政客等,結果,在新國會中,安福系議員多達30余人,另外還以金錢賄買了部分議員。王揖唐、梁士詒分別當選為眾,參兩院議長。
國會秉承段祺瑞的意旨,將直系總統(tǒng)馮國璋趕下臺,選舉老官僚徐世昌任總統(tǒng),實權仍為段祺瑞控制。皖系軍閥在1920年的直皖戰(zhàn)爭中失敗后,直系軍閥為進一步打擊皖系勢力,抵制孫中山護法主張,以召集民國二年的國會、恢復《臨時約法》和黎元洪復職為理由,將這一國會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