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報涉農經濟新聞具有專業(yè)性、政策性、指導性的特點,本文分析了涉農經濟新聞的現(xiàn)狀及產生原因、黨報涉農經濟新聞應對策略,提出黨報涉農經濟新聞需要提高報道質量、選取多維報道視角、進行圖文組合和故事化敘事等策略。
【關鍵詞】黨報涉農經濟新聞;特點;現(xiàn)狀;對策
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幫助受眾深化對經濟現(xiàn)象的了解和對經濟信息的滿足,是黨報贏回日漸邊緣化的主流地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在掌握經濟新聞特點的前提下,找出經濟新聞的實際問題和產生原因,進而進一步探索黨報經濟新聞的發(fā)展方向,提出了黨報經濟新聞發(fā)展的若干策略。
一、研究的緣起
隨著傳媒體制改革的深化,黨報長期受人詬病的話語方式,成為制約自身發(fā)展的普遍問題。與黨報的嚴肅刻板相比較,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都市報則以它的貼近性、生活性和可讀性,在傳媒市場上如魚得水,獲得讀者的認可,中國報業(yè)由此出現(xiàn)了“都市報現(xiàn)象”。從傳播的規(guī)模、效果、內容的對比來看,黨報的主流地位已然開始動搖。
經濟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活動,每個社會成員都生活在經濟中,從個體到集體都關注經濟、關注利益。傳播經濟知識,幫助人們透過個別的經濟現(xiàn)象,整合提升為理性認識,經濟新聞是最為高效、便捷的途徑,這也是其越來越受公眾關注的原因。然而,與日益增多的對經濟新聞的需求相比,經濟新聞目前存在的呆板、生硬、專業(yè)性強等問題,成為橫亙在媒體和讀者中間的攔路虎。目前,涉及經濟建設的“主題報道”量占絕對優(yōu)勢。[1]在新的傳媒變局下,能否打造好經濟新聞主題,成為黨報經濟新聞報道戰(zhàn)略轉型的重要課題。
在“十二五”時期,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解決好農業(yè)、農村、農民的問題,仍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拐點。農村經濟的重要地位,決定了涉農經濟新聞在經濟新聞報道中,乃至整體新聞報道中的地位和分量越來越重。記錄涉農經濟生活,剖析涉農經濟現(xiàn)象已成為客觀所需,也是讀者關注的熱點。因此,黨報的轉型能否成功,涉農經濟新聞報道的質量好壞起著關鍵的作用。
二、黨報涉農經濟新聞報道的特點及現(xiàn)狀
(一)黨報涉農經濟新聞的定義與特點
涉農經濟報道是指對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對農民的收入有直接影響,報道方針、報道內容、報道對象與農業(yè)、農村、農民有直接關系的報道。
涉農經濟新聞作為新聞的一個重要分支,由于與經濟工作、經濟生活密切相關,因此除了具有新聞的及時性、真實性、接近性等共性特征外,還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
涉農經濟新聞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對經濟領域的現(xiàn)象和情況進行報道,難免會涉及經濟業(yè)務方面的問題,而涉農經濟報道則還需要對農業(yè)科技的熟悉了解。同時,對一些深入報道,就不僅僅要有豐富的相關知識,還要具備理論素養(yǎng),能夠對經濟政策和經濟理論問題闡述見解。但新聞報道又不同于學術論文,新聞文本既要把問題說透,又要深入淺出,讓受眾能夠看得進去、看得明白。這就要求我們的記者在業(yè)務性和新聞性之間進行適當?shù)钠胶狻?/p>
涉農經濟新聞具有政策指導性。經濟新聞報道的主旨是配合黨和政府的經濟政策進行宣傳闡述,這使它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因此,吃透經濟政策,做好政策傳達工作,是經濟類新聞寫作的重要要求。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新聞報道不同于工作總結,經濟新聞工作動態(tài)報道、人物報道,不能不加變通地直接引用政府的34246da228006f545c185468a66b4d2b政策條文,要用通俗的語言,從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現(xiàn)象入手,讓讀者看懂政策精神。尤其要考慮到涉農經濟新聞的主要受眾——農民的文化水平和習慣用語。
涉農經濟新聞具有服務實用性。涉農經濟新聞的服務性主要體現(xiàn)在信息的服務上。經濟法規(guī)政策、市場行情、生產供需、交通狀況,以及資源分布、生物科技、消費心理等,都與受眾的利益相關,不論是國家、企業(yè)還是個人,涉農經濟信息都是其關注和追逐的重點。
(二)黨報涉農經濟新聞報道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1.民本位意識淡薄。當前,經濟類報紙的新聞寫作普遍存在著可讀性不強、親近性不夠的問題,政府機構在涉及“三農”問題報道時占據(jù)了主要角色,有關領導和政策條文的資料偏多,報道內容多以工作業(yè)績?yōu)橹?,而農村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和農民朋友的喜怒哀樂等鮮活生活,卻沒能表現(xiàn)出來。作為最為大眾的農民群體卻越來越淪為傳播中的弱勢群體,體現(xiàn)了新聞報道官本位色彩的濃厚,民本位色彩的淡薄。因此,將新聞主體擺正,真正以普通農民作為目標受眾成為涉農經濟報道的首要任務。
2.實用性不夠強。目前,涉農報道的指導思想還是偏重于宣揚農村建設的成果,以及宣傳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與信息的重要性。誠如前文所談到的,涉農經濟新聞具有專業(yè)性和政策性的特點,使得報道本身想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體現(xiàn)實用性的難度增加,一些報道淪為呆板政策和理論知識的傳聲筒。同時,傳播動機與農民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好用實用的信息缺位,使得涉農經濟新聞的指導性不夠,信息傳播的有效性便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信息的時效性差。樣板經驗報道雖然對經濟發(fā)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信息從發(fā)生到傳遞的周期過長,使得利用價值難以達到。一些市場波動等信息雖然是硬新聞,但傳播周期較短,也往往在問題聚集到一定程度,已經對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后,才易被感知,因此也具有滯后性。
3.人文關懷缺失。同時,目前的經濟報道大部分僅僅停留在科技發(fā)展、經濟效益、發(fā)展速度、財富增長等物的層面上,對經濟發(fā)展中的破壞環(huán)境、人性扭曲,以及對這個過程中人的創(chuàng)造才能、情感理性等的敘述和剖析,還沒有形成足夠的重視。只有從最普通的大眾農民的角度去觀察,或者“以非經濟”的視角進行經濟報道,才可能使報道富有人情味兒,走進百姓的心坎,也只有得到了百姓發(fā)自內心的認可,黨報的權威性才能真正穩(wěn)固。
4.反饋機制尚待完善。農民不僅是發(fā)展農村經濟的主體,也是涉農經濟新聞的主體和服務對象,黨報要搞好涉農經濟報道就離不開農民的參與。黨報要依靠農民的力量,就不能用教育者的姿態(tài)指導農民的工作,否則,即使是貼近農民的記者編輯,也很難在有限的走訪調查內打開新聞報道的思路,報道的實用性和服務性也就更無從說起。另一方面,農民也希望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反饋他們的需求。而激發(fā)起農民對黨報的內在熱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無疑是建立完善讀者反饋機制。
三、黨報涉農經濟新聞應對策略
(一)提高黨報涉農經濟報道質量
首先,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農業(yè)發(fā)展、為新農村建設、為農民服務的宗旨。針對“三農”報道而言,其新聞策劃以及報道主體的確定應該主要面向基層普通農民、鄉(xiāng)鎮(zhèn)以及村級普通干部,而不應該主要是歡欣鼓舞的農業(yè)成就宣傳、新農村建設樣板工程的展覽。[2]必須增強信息的有效性,做到信息的準確和及時,增加前瞻性報道,及時為農民判斷形勢提供依據(jù)。媒介“三農”報道的信息有效與否一方面在內容的議程設置上影響整個社會對該問題的認識以及決策層未來決策的指向,另一方面將直接影響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等現(xiàn)實利益。因此,要加強“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在單一信息效用的獨立性弱化的條件下,要注重信息之間的依存性。[3]
其次,報道內容要貼近農村發(fā)展實際,特別是對于地市級黨報來講,要做到“三個少一點”、“三個多一點”:少一點指導性,多一點服務性,要根據(jù)不同的農時季節(jié),多刊登一些推廣普及農業(yè)實用技術知識的新聞稿件和科普文章,要抓住農民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做一些釋疑解惑、尋求解決辦法的深度報道;少一點工作性,多一點實用性,不少農民讀者建議,黨報要盡可能少提供一些無關緊要的信息,要在有限的版面內努力豐富報紙的信息量,要把更多、更好的版面讓給讀者;少一點舶來貨,多一點土特產,就是要多關注當?shù)剞r村建設的實際情況,多研究本地特色,增強報道的針對性。[4]
(二)選取多維報道視角
一個經濟現(xiàn)象可以有多個報道角度,所體現(xiàn)的多維視角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客體層面,包括政府、企業(yè)、受眾等多個報道客體。由于不同客體關注點不同,因此報道角度呈現(xiàn)多維化的態(tài)勢。第二個層面是主體層面,主要是記者眼中的視角,限于世界觀、價值觀、社會經驗、認識程度和寫作水平的不同,他們的作品呈現(xiàn)的角度也不同。
角度選取可以從全局出發(fā),跟緊時代步伐,跳出涉農經濟寫涉農經濟,擴大報道的視野。一個地區(qū)或部門出現(xiàn)的經濟現(xiàn)象,常常與彼時彼地的社會大背景、經濟大環(huán)境緊密相關,這就要求記者要有全球視角,能夠站在產業(yè)的高度,從整體上對經濟現(xiàn)象加以闡述和分析。首先,記者要及時掌握國際經濟動態(tài)和國際貿易規(guī)則,并且還要把經濟現(xiàn)象和事件放到我國甚至是具體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的背景下來觀察分析。
角度也可以貼近受眾,并適當注入一些情感色彩,凸顯人文關懷。圍繞廣大群眾最關心的話題尋找新聞的切入口,寫出影響老百姓生活、生存的熱點難點問題,使其從心理上產生貼近感,是選取最佳角度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報道還要寫出人情味兒和親和力。在報道主題上,強調所傳播的信息對受眾有用,多寫經濟發(fā)展中的社會苗頭,經濟建設中的社會現(xiàn)象,經濟生活中人們的社會心理,以及經濟演變中的社會內涵。同時,還要注意寫出經濟現(xiàn)象中人的活動。這不僅僅是可讀性的問題,更是能否全面深刻地報道涉農經濟現(xiàn)象的問題。
(三)創(chuàng)新表現(xiàn)方式和手段
經濟報道所闡述的主題,往往不是輕易就能夠表述清楚、透徹的。要想寫得深刻、全面,分解長文突出亮點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一個主題分割成若干篇新聞報道,每篇消息都有一個標題,從單篇看相對完整,各篇連接又能拼湊出一個更加宏大的主題。這樣,不僅版面簡潔大方,更重要的是,讀者的選擇性強,看起來也會輕松很多。
此外,集納式報道也是近年來經濟新聞常用的一種形式。將一篇完整的文章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都有固定的格式,這種集納式寫法在寫作時如同“搭積木”一樣快速容易,并且能夠有效地調動部門人員合力采寫,信息量大,讀者查閱非常方便。
作為連續(xù)性報道的變形,追蹤式報道的主題往往是讀者關心的、現(xiàn)在進行時的新聞事件,新聞事件的發(fā)展帶有不確定性。而經濟新聞的發(fā)生周期較長,短時間內記者很難撥開迷霧發(fā)現(xiàn)本質。這樣,連續(xù)性報道就比較符合經濟新聞發(fā)展的規(guī)律,記者可以根據(jù)新聞事件的走向,及時調整報道內容,更準確地為讀者預測方向。
此外,圖表新聞也是形象表達的一種形式。用形象的圖表或對比的方式來表現(xiàn)抽象的數(shù)字,使這些可以反映問題的、具有新聞價值的核心數(shù)據(jù)更具有說服力和可信度,使報道更立體更鮮活。在這里,圖表是“主角”,文字只起到輔助說明的作用,新聞報道既具有圖片新聞的直觀效果,又具有文字報道的形象性。著名記者穆青曾經說過:“要在讀者心目中立起一個形象,報道也必須是形象的。我們在新聞寫作上需要有所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達訴諸充實具體的形象,使報道內容可聞、可見、可觸、可感?!盵5]
(四)故事化敘事
故事化敘事是以人物的經濟活動為中心,采用戲劇化手法、通俗化表達讓人產生興奮、引起閱讀興趣的經濟報道。涉農經濟新聞故事化敘事,可以從新聞人物、案例入手,以人們自己的真實體驗為切入口,引出一個重大的新聞事件或現(xiàn)象。也可以采用倒金字塔式故事化手法,將文章和每部分的重點放在開頭,再按照過去的事件的開端發(fā)展結局的時間順序進行敘述。黨報涉農經濟新聞還可以嘗試采用華爾街日報體的敘述模式,以新聞事件中人物的故事為開端,引出人物涉及的新聞,再進一步深化新聞主題,最終回到人物或總結。
參考文獻:
[1]陸一波.黨報政策宣傳功能如何實現(xiàn)[J].新聞記者,2011(11):56.
[2]張明.從“三農”報道看黨報改革[J].新聞愛好者,2008(11下).
[3]方曉紅.由人民日報“三農”報道淺議媒介有效信息[J].新聞知識,2005(11):6.
[4]葉進.渴求“服務” 厭棄“空泛”——農民對地市報農村新聞的需求[J].新聞前哨,2006(6):19.
[5]唐愛萍.轉換報道視角讓經濟新聞可親可讀[J].新聞戰(zhàn)線,2006(7):40.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