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為建教授的學術生涯可以,大致分為“舊行政”“大政務”和“新傳設”3個階段,分別對應他在中山大學不同時期所屬的學院。這3個時期分別是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的政治與行政管理系時期、2001年至2009年的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時期,以及2009年以后的傳播與設計學院時期。不論是哪個時期,都可以看出廖教授對公共關系學科的深入思考和與中國國情發(fā)展相結合的學術探索。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廖為建教授開始發(fā)表文章介紹公共關系學,當時公共關系學在中國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不但社會不了解,學術界也沒有明確的定義和思考。廖教授在1986年發(fā)表了針對企業(yè)公共關系的一篇論文《企業(yè)公共關系的現狀和展望》,探討了中國企業(yè)缺乏真正的公共關系意識,對政府、媒體和消費者的關系建設方面都存在著錯誤的思維和做法,而面對改革開放的未來,中國企業(yè)的這種公共關系的意識顯然不夠也不能適應形勢發(fā)展。之后廖教授明顯感受到社會和學界仍然缺乏對公共關系的正確理解,于是連續(xù)發(fā)表多篇論文,有針對性地分析了公共關系的范疇和“如何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公共關系”這個在當時深受關注的問題。在《“公共關系”范疇之管見》一文中,廖教授認為,“任何社會組織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公眾和輿論的支持,公共關系活動就是某個組織機構力圖協調各種公眾關系,獲得良好社會輿論的實踐活動”,并詳細說明了公共關系活動的5個特征。這在當時來說可謂是對公共關系學的一個較為全面的分析和介紹,尤其是強調了公共關系的目標是良好的‘公眾關系”和“社會輿論”,這個觀點即使在現在看來,也無疑是正確和有遠見的。新媒體時代讓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這個時代的公共關系活動的焦點更是聚焦于“公眾”和“輿論”了。
另外一篇發(fā)表在核心學術期刊上的《建立和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關系學》一文,則對什么是“中國特色的公共關系學”做了深刻的分析,針對當時有爭議的“公共關系是否就是搞關系”的觀點給予了全面反駁。廖教授指出,公共關系學不是當下“庸俗關系學”,也不是“私人關系學”,而是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導向的關系建設和管理,和世俗的“關系學”是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之后廖教授的學術研究集中于公共關系學在廣東省的發(fā)展和推廣,他撰文分析了處于改革開49878d42174e2a204b79bbf166f2fb3a放前沿的廣東省對公共關系研究和行業(yè)的需求,也介紹了香港地區(qū)政府公共關系的運營情況和特點。1998年,廖教授發(fā)表了兩篇論文,其中《公共關系管理的性質和意義》一文對公共關系的學科定位和現實意義有了更明確、更具時代特征的描述和分析。他指出:“公共關系管理即對組織與公眾之間傳播溝通的目標、資像、對象、手段、過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這種管理同樣包括了決策、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協調和監(jiān)督等基本環(huán)節(jié)?!边@段論述表明廖教授已經把管理學的觀念引入公共關系活動的過程中,他認為,公共關系的過程就是一個管理的過程,主要包括信息管理、輿論管理、關系管理和形象管理4個部分。
1996年,世界著名公共關系學者詹姆斯·格魯尼格教授來北京參加國際公共關系大會,廖為建教授和郭惠民教授與其進行了會談,之后還就公共關系學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交流討論,這個交流的內容在2000年被整理成兩篇論文發(fā)表出來,在當時的中國公共關系學術界引起了較大的關注和反響。3位著名共公關學者對該學科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各抒己見,這些內容至今仍然對目前的公共關系研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正是在這個時期,廖為建教授明確表明了他的“公共關系是一種傳播管理”的觀點,這個觀點作為他核心學術觀念貫穿其后的研究和教學過程。他指出:“公共關系實際上是組織管理中有關公眾傳播溝通的職能,是對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傳播溝通的目標、資源、對象、手段、過程等基本要素的管理簡稱‘傳播管理’。一個組織的管理職能是多方面的,如生產管理、技術管理、設備管理、質量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銷售管理,等等。公共關系作為一種管理職能有別于上述這些管理領域。它的管理對象不是產品、資金、技術或銷售網絡等有形的資產而是‘信息一關系’‘輿論’‘形象’這些無形的資產;它的管理手段不是技術、經濟、行政或法律的手段,而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傳播溝通手段,它的管理目標不是直接地提高產量、促進銷量、賺取利潤而是調整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從而優(yōu)化組織的生存環(huán)境,提升組織無形資產的價值從而使組織的整體資產增值?!边@段長長的描述可謂是廖教授當時對公共關系學較為完整的思考和定位了。
必須提及的還有廖教授在公共關系學著作方面的成就。1986年開始,當中國還沒有中國學者自己撰寫的公共關系專著的時候,廖教授出版了后來享譽盛名的《公共關系學》一書,這本專著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署“第二屆全國通俗政治理論讀物一等獎”和“全國優(yōu)秀圖書金鑰匙獎”等項獎。他的《公共關系簡明教程》獲國家教委第二屆全國優(yōu)秀教材獎的中青年獎。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公共關系學概論》也是—本知名全國的讀物,成為全國公關自學考生的必讀書目。這些專著與他的論文一起,為公共關系學在中國的普及和推廣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000年之后,廖為建教授所任職的中山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系擴展成為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依托學院長期、雄厚的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的學術成果,也目睹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后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廖教授在這個時期思考的中心問題是,公共關系學如何在公共管理或社會建設的現實背景中實現在學術上和社會服務上的更大飛躍和貢獻??v觀這個時期廖教授的研究內容不難發(fā)現,政府公共關系是他學術研究的新定位。這個時期他關注政府公共關系的傳播渠道特點,關注廣州市城市形象的定位和建設,對政府形象的定位和傳播也有專門的論述。2004年,廖教授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政府危機的傳播管理研究》,這個重點項目的立項,標志著廖教授的公共關系研究登上了一個新的制高點——公共危機的傳播和管理。這個主題下的一系列研究既表明了他對公共關系學研究問題意識的擴展和提升,也表明了一種新的嘗試,就是公共關系研究必須結合社會現實的需求和發(fā)展才能保持長久的學術增長,而社會轉型期公共危機頻發(fā),政府危機管理成為一個重大現實問題,大眾傳播媒介在危機傳播中發(fā)揮了以往想象不到的作用,這些都理應成為新時期公共關系學研究的重要關注點。作為這個時期的研究成果,廖教授分析了美國現代危機傳播的特點和學術脈絡;針對2003年的非典危機,從公共信息傳播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危機傳播機制的問題;還探討了領導者的媒體形象,政府媒體形象傳播模式,以及公共關系效果評估的指標體系等與當時社會熱點密切結合的問題。其中,2005年和2007年廖教授在重要學術雜志上發(fā)表了兩篇文章,專門探討“公共關系的公共性”問題,再次對公共關系活動的利益導向這個核心問題進行了定義,他認為,公共關系的導向是為公共利益服務,政府公共關系就是與社會公眾“通過平等交流尋求共識,通過雙向交流達成和諧”的過程。
2009年,廖為建教授和其所領導的公共關系專業(yè)由于學校對學科的整合調整并入了傳播與設計學院,公共關系學專業(yè)也由原來所在公共管理學科轉移到了新聞傳播學科,廖教授是積極贊同學科調整給公共關系學帶來的新定位的,因為他看到了新媒體時代大眾傳播媒介和社交媒體給公共關系領域帶來的變化和機會,也看到了新時期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和學術研究需要更新更廣闊的視野。進入傳播與設計學院后,作為負責本科教學的副院長,廖教授積極主張在學院平臺上植入新媒體技術的課程模塊,這就是說公共關系學專業(yè)的本科生也需要把2~3門新媒體技術類課程作為必修課,以符合時代對公共關系專業(yè)人才的需求。目前在公共關系學專業(yè)的課程中已經有數門與新媒體有關的課程,如“網絡營銷”、“新媒體用戶研究”和“網絡心理學”等。
在學術研究上,廖教授帶領公共關系團隊連續(xù)獲得數個廣東省項目、教育部985項目和企事業(yè)單位委托課題,都是關注新媒體環(huán)境中的公共關系課題,如《新媒體環(huán)境中的危機傳播和輿論引導》、《檢察院危機預警體系建設》、《外貿領域危機管理研究》、《企業(yè)社會輿情與公益?zhèn)鞑パ芯俊?、《風險社會與社會治理》等項目,其中《風險社會與社會治理》課題組在2011年7月召開了全國性的學術會議,數位全國知名學者到場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這個課題的研究成果將結集出版。而已經出版的學術專著和教材就有《公共危機傳播管理》和被列為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的《政府公共關系》。
總結廖為建教授的學術生涯,可以用“公共性”和“時代性”這兩個關鍵詞來概括?!肮残浴北砻髁谓淌趯碴P系學精準的定位和執(zhí)著的追求,他對‘公共關系服務于公共利益”的導向十分堅持,對公共關系行業(yè)中的部分“黑公關”行為持堅決批判的態(tài)度,對公共危機中忽視公眾利益的政府行為也堅決否定。同時,廖教授視公共關系學為一個不斷與時俱進的學科,主張公共關系服務于社會發(fā)展和公共建設,主張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發(fā)展和提升公共關系研究,這樣就讓他的研究成果聚焦在當下最為關鍵的幾個問題上,如政府公共關系、公共危機應急管理、危機的傳播與管理、新媒體時代的政府形象塑造等,這些成果既是時代議題,也具有深厚的理論意義。
懷念廖為建教授,就是要堅持他對公共關系的“公共性”和“時代性”的執(zhí)著和追求,這其實也是他對中國公共關系學科發(fā)展和學術研究的深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