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認知策略與自主學習的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Flavell于1976年提出了元認知概念。元認知是學習者有效管理學習過程、保證學習活動取得成功的執(zhí)行技能。元認知策略,也稱調控策略,指的是學習者用來監(jiān)控、調節(jié)或自我指導學習行為的策略。能制訂學習計劃、監(jiān)控學習過程,以及自我評估學習效果是元認知策略的三個核心內容。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發(fā)展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而“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先決條件”。元認知策略是學生通向自主學習的一個橋梁,將策略訓練融入到英語教學中的元認知訓練,有助于學生在課內外學習活動中主動承擔更多的學習責任,養(yǎng)成積極思考、自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提高其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為他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研讀和綜合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高中英語教學實際,筆者認為普通中學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能夠主動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能根據教學要求與自身需求確立學習目標與制定學習計劃、監(jiān)控學習過程、使用恰當學習策略和評估學習效果,即具有管理自己學習的能力。
多種途徑促進元認知策略的形成
元認知策略,是我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確立的學習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英語語言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具有顯著作用。因此,筆者提出研究如何將元認知策略訓練融入到高中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本研究主要是對當前我校高三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后,以此為依據,通過多種方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為期5個月的元認知策略的培訓。本課題的研究以訪談、自我提問單、課堂觀察、考試、學習總結及考試小結為工具,監(jiān)控學生元認知策略的培養(yǎng)過程。具體措施為:
1.通過多種方式,協助學生自主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計劃
通過教師講解與分析,讓學生了解不同階段教學的要求。開學之初,我抽出專門時間講解分析學期教學總要求及階段要求,包括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與材料、時間計劃、預期成果(詞匯、聽力、閱讀具體數量)。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英語學習情況和需求。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困難以及學習需求等,思考自己的過去與未來。然后,讓學生在自我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教學要求制定適合自己情況的學習目標和計劃。
通過教師與學生面談的方式,協助學生制定富有個性的學習計劃。通過教師科學、客觀地分析與評價,學生客觀地了解自己的語言需求、學習風格,以及英語學習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最后,學生把階段學習目標和計劃形成文字,具體分解到詞匯、聽力、閱讀的數量。
下面,是一名學生的學習計劃——
結合本人詞匯量比較少的實際情況,我本月份的學習計劃如下:
(1)借助單詞表和課文,挑出不會的單詞,整理在自己的詞匯本上。
(2)通過多種方式、分批強化鞏固記憶整理出的單詞。如借助課文語境,大聲朗讀課文;借助課本中有關詞匯練習;借助聽力和閱讀等練習形式。
(3)時間安排:每天保證至少30分鐘記憶單詞。
外語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于教師對學生個人基本情況以及外語學習情況和需求的了解程度。在實驗過程中,我多次對學生的需求進行了解并分析,不斷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以及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
2.加強學習策略培訓,培養(yǎng)學生自我監(jiān)控的意識
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習策略培訓結合起來。課堂教學過程中及結束前給學生留出自己反思的時間。教師聽寫完單詞后,讓學生自己批改,并及時把自己寫錯的內容整理下來。做完習題后,讓學生對照正確答案自己分析,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參與討論,了解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的情況和他們解決問題時的策略,并記下關鍵問題,然后集中講解,指導學生運用恰當的方法和策略,培養(yǎng)學生做題時良好的思維習慣以及監(jiān)控能力。
定期寫學習總結和考試小結。這種做法不僅是訓練學生元認知策略中監(jiān)控學習過程的策略,而且也包括確立目標、制定計劃、自我評價的方法。內容主要包括:是否按時完成計劃?計劃是否適合自己的實際?在哪方面還要多下功夫?反思考試成敗的原因,有何進步?下一步該怎么學?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讓學生提出需要教師幫助解決的困難,以及對教師的教學建議。
為學生提供進行學習策略與方法交流的機會。雖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學習策略不盡相同,但有些方法和策略是適合大多數學生的,因為學習畢竟有其客觀性,特別是在文化背景、心理因素、教育環(huán)境等因素較為相近的情況下,學習策略具有很大的可轉移性。因此,學生之間的交流,有助于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關于錯題積累,有的學生認為效果好,有的學生則認為既耽誤時間又沒有效果。于是,從如何選擇要積累的錯題,積累之后如何復習鞏固等方面進行了研討。如A同學把自己的錯題積累本展示給其他同學看,并告訴同伴就是這個小本里的內容在短短的幾個月里幫助他大幅度提高了英語成績,更重要的是讓他找到了自信。這里不但有知識的積累,也包括解題思路、如何尋找突破口等。事實證明,身邊成功學習者的經驗,真實具體,更易于被學生接受。
3.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我評價能力
自我提問單的方式讓學生反思學習經歷。新高中英語教材中的“總結”及練習冊中各單元的“自我評價”,既從內容和語言形式上對學生的單元學習進行檢測,也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能力,是很好的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另外,教師也可以偶爾增加一些問題讓學生反思。比如:
(1)你完成本周的學習任務了嗎?
(2)你有問題嗎?如果有,什么問題?
(3)你和同學或老師討論過你的問題嗎?
(4)你這周額外增加聽或讀的內容了嗎?
(5)你課上、課下充分利用時間了嗎?
(6)你下周有什么計劃?
自我評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負責的態(tài)度,并能促使學生學會思考,提高學習效率。每周開始,我根據上一周學生學習反饋情況,微調教學進度與要求,讓學生明確本周知識、技能、策略等目標,然后讓學生制定適合自己情況的周學習計劃。
學生自主檢測階段學習情況。在一個單元結束后或月考之前,教師提供練習材料及答案,學生在既定時間內完成題目,然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主檢測,有助于了解自己取得的進步,更主要的是發(fā)現問題。
定期與教師面談。自我評價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對外信息的整合和內化,影響到自我概念的完善和發(fā)展。有的學生低估自己的語言學習能力,把學習的失敗歸為自己的無能,從而導致學習興趣喪失;也有的學生高估自己,不考慮方法、策略,認為計劃沒有用,結果成績不理想,又很苦惱。教師對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考慮到學生時間緊,為了保證面談的效率,我采取“提前預約”的方式,學生主動與我約時間,或者我約學生,無論哪種方式,我都會事先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調查、月考成績、學習總結和考試小結等素材,整理好與學生交流的相關信息。我在評價學生時始終堅持:堅持正面評價為主,把學生自身作為一個參照系,經常對學生進行縱向比較,關注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
實驗證明,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策略的培訓,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訪談中,有的學生說:“我每天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還有自己的學習計劃?!?0%的學生說,現在有主動監(jiān)控英語學習過程的意識。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考試后不是只關心分數,而是自己深入分析試卷,認真總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主動與教師交流,根據教師的建議,制定具體的、有效的改進措施。在此過程中,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tài),不斷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以及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極大地促進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鄧曉芳,陳靜:把握中學生元認知策略發(fā)展 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4,(5):32-36
高吉利,李秀萍:高中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調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5,(2):24-27
紀康麗:外語學習中元認知策略的培訓[J].外語界,2002.(3):20-26
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