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中文系、復旦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主辦的中國第三屆中國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11年12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復旦大學隆重召開。來自國內外專家學者160余人及相關領導出席了會議。與會學者向會議提交130余篇論文。從大會發(fā)言、小組討論及書面發(fā)言(論文)來看,涉及中國文論的各個層面。
一、對魏晉南北朝及其以前文論的見解
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蔡宗齊《先秦漢晉言實之論與陸機劉勰的文學創(chuàng)作論》認為,陸機、劉勰的創(chuàng)作論是從先秦漢晉言實論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其貢獻是建構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理論框架,它也是辨別和描述創(chuàng)作過程不同階段的復雜的精神和語言活動。在此基礎上,作者還反思了陸、劉創(chuàng)作論對后世文學和美學發(fā)展的影響。武漢大學曹建國認為詩的本事文學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一種詩歌解讀方式的文學批評價值;一是作為一種故事文本的文學價值及其意義。陳伯?!稙橐庀笳分赋觯阂庀蠹幢硪庵螅庀蟛荒艿韧谠娭忻?。陳允鋒《中國古代詩學語境中的風骨觀述論》指出,風骨是不斷發(fā)展演變的動態(tài)范疇。他將詩歌風骨理論涉及的主要問題概括為三:一是情感類型,二是作者的本源功夫,三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形式技巧。戴景賢《論劉勰〈文心雕龍〉之文學本質及其玄學基礎》探討了劉勰以文為德涉及的哲學體系,依“幾”、“神”說m22cmDbjjKAK8x4HH02E6A==所建構的哲學理論與其導引產生的文學本質論以及其所涉及的藝術論議題。董乃斌《劉熙載〈藝概·詩概〉的詩歌敘事論》認為其敘事觀在以下三個方面較為突出:敘事、抒情對舉的概念確認;對詠史詩敘事成份的辨析;對杜甫、白居易的敘事分析。
黃霖《文學名著匯評本的文學價值》指出,文學名著的評點主要是關注名著的文學性,匯評的優(yōu)勢是集各家之說于一處,充分顯示百家爭鳴的特點,有助于真知灼見的形成。黃仁生《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通變說》探索了文學通變說形成的思想基礎、劉勰構建的文學通變理論及文學通變理論的影響。李建中《中國古代文體學的理論譜系》追溯了中國古代文體學之起源,建構起以“用”為華實,以“言”為主干,以“體”為根柢的理論譜系。劉暢《從劉勰與“時流”的社會距離觀其文學思想的形成》認為,若離若即的邊緣性狀態(tài)是劉勰與時尚主流的距離,導致了他思想意識尚北,審美趣向宗南,因而對變新與復古通融折中。劉疏影《宗炳繪畫美學理論命題“應目會心”探微》尋索了“應目會心”的基本內涵及其影響,認為它在中國繪畫理論及美學思想中具有奠基意義。楊明《讀湯用彤〈魏晉玄學與文學理論〉志疑》對湯用彤魏晉文學原理出于玄談并不認同,指出哲學對文學是有影響的,但應厘清影響的范圍、程度,研究這種影響決不能離開文學本體。二者的關系是從文學到哲學,而不是從哲學到文學。王定璋《孫綽的鑒人與品文》指出,孫綽長于鑒人,往往緊扣所論對象的本質特征;品文則與文本緊密聯(lián)系。鄔國平《詩歌曾經被這么解讀》探尋了文字獄與自由釋義的關系,認為凡涉及文字獄的作者,其作品在接受史上一般都會“被文字獄化”,這是自由釋義的惡果。
二、對魏晉南北朝以降的文論研究
《文鏡秘府論》在日本影響頗大。顧春芳《近年日本關于〈文鏡秘府論〉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問題》對其版本、傳承,其對后世的影響,對書中漢字音的研究等問題提出見解。查屏球對元明“和唐詩風”源流進行了考辨剖析。陳詠紅、利敏瑩認為李商隱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陌生化程序值得探索——它使李商隱的詩歌具有朦朧化和多義性,用典和結構都散發(fā)出陌生化的美感。代迅《中國文論話語方式的危機與變革》認為,步入現(xiàn)代社會以來,傳統(tǒng)中國文論面臨深刻危機,必須改變中國文論“述而不作”、“依經立義”的傳統(tǒng)及其經驗性和點悟性的局限。丁放、甘松認為詞集的箋注、點評是值得研究總結的文論形式,二者既有區(qū)別和側重,又互相交叉聯(lián)系,構成詞學銓釋學的重要內容,對詞集傳播接受、詞派形成意義重大。
鄧新華《妙悟與活參》,對佛禪思想影響下的詩學解釋學原則進行探析,指出受“以禪喻詩”風氣影響的文論家的妙悟、活參的佛禪理論與詩學解釋學結合,提升了詩學理論。胡傳志《元好問與戴復古論詩絕句比較論》比較了二者的異同:內容上元年輕氣盛,重在批評他人,告誡自己;戴年近古稀,意在自述體會,教導他人。對論詩絕句,戴成就遜色于元。元成功發(fā)掘論詩絕句體系的體制潛能,超越了杜甫《戲為六絕句》,成為后人仿效的對象。杜桂萍《序跋題詞與蔣士銓的戲曲創(chuàng)作》認為,透過序跋題詞可以深入理解其戲曲觀念,推究其創(chuàng)作心態(tài)與藝術追求,值得深入研究。房瑞麗《明代〈韓詩外傳〉評點論略》認為明代對《韓詩外傳》的研究形式多樣,成果豐富。其特點是圍繞義理闡釋、文學鑒賞及對比校勘等三個層面來進行,在《韓詩外傳》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關愛和《劍氣簫心龔自珍》指出,在嘉道學風、士風轉換和文學精神的形成過程中,龔是開風氣之先的領軍人物,其特征是留心古今而好發(fā)議論的激昂慷慨;而指天劃地、歌哭無端的浪漫狂放等,則被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時期新一代志士仁人所繼承延續(xù)。龔的書生意氣、劍氣簫心,成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行為情感的憑借范型。
黃念然《論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現(xiàn)代轉型》指出,近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自我反思是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現(xiàn)代轉型的重要契機。全桂臺《明代文學書信探究》則從另一視角挖掘了文人書信中的文學精神與審美趣尚。劉再華《李慈銘的駢文理論與批評》指出,李認為“惟文之有偶與有韻,同皆文章本質”,并根據用偶、用韻、用典及辭藻風格的不風,以中唐為界,對中唐以前的駢文基本上予以肯定,對盛唐以后至清以前的駢文則整體上持貶抑甚至否定的態(tài)度。呂玉華《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演化》尋索了小說概念的萌芽、分化、演變并趨于定型的歷史過程,頗具條理。
羅劍波對陳深《楚辭》評點的研究、羅書華對歐陽修“六一風神”的探討、馬衛(wèi)中對清人輯清詩總集評點的考論、彭玉平對胡適與王國維的藝術結緣的梳理、邱奎對《黃侃日記》論詩語輯的探索、阮國華對唐寅魅力的思想淵源的挖掘、石玲對袁枚“性靈”說與傳統(tǒng)詩學的分歧與沖突的闡解、孫蓉蓉對“詩妖”說的剖析、王基倫對評點學的筆法研究、王靖宇對阿伯拉姆斯的藝術四維坐標與中國文論的比較研究、王鐘陵對匯通中西古今而建構文體學的倡導、徐艷對司空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新解、楊焄對言為心聲和言違心聲的探索、袁濟喜對應劭《風俗通義》的新探、周興陸對宋學背景中的詩歌鑒賞論的考辨等,均持之有理。本屆研討會可謂新見迭出、琳瑯滿目,令人應接不暇。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