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乾卦》六條爻辭,有五條描寫“龍”的形象,其中第三條兀然插入“君子”的形象,用意自明:“龍”(自然)與“君子”(人格)實際上是二而一的東西,是以“龍”的六種形象比擬“君子”的六種精神品德。如第一爻的“潛龍”,象征著潛藏的圣人不急不躁,待時而動;第二爻“見龍在田”,象征久潛剛出的圣人,初露頭角,已有君德;第三爻是“終日乾乾”的“君子”,終日小心謹慎,但仍自強不息;第四爻的龍“或躍在淵”,象征圣人不貪利務(wù)進,而是反復(fù)思考;第五爻“飛龍”,象征終于成功的圣人,能德濟天下;第六爻的“亢龍”,象征圣人居尊位既久而權(quán)勢盛極,物極則反,故而有悔過之意。這些合起來又共同象征著君子的純正不阿的氣質(zhì),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剛強不息的毅力。不過,《周易》以龍為喻來言君子之德,畢竟抽象了些。因為龍乃虛擬之物,離現(xiàn)實境界尚遠。好在人們又找到了一種較為實在的器物來作比喻,使君子形象、君子境界看得見、摸得著,比龍更接近、更現(xiàn)實、更具體,更易學(xué)習(xí)、踐行。這種器物就是玉。人們將它拿來和人類自身稟賦、特質(zhì)相比(尤其是拿玉的潤澤、溫厚、柔和的一面相比),終對它產(chǎn)生了一種特別親近進而尊崇的感情。于是,便發(fā)生了玉的人格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說是與玉的神圣化幾乎同步的)。
許慎在《說文解字》(卷一上)中說:
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
許慎這里的玉之五德,乃是對先秦至漢儒家審玉觀的總結(jié),是以玉寄托儒家倫理道德的體現(xiàn)。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或基礎(chǔ)是“仁”。儒家先圣孔子的“仁”,是“愛人”,是處理人們彼此關(guān)系的一種道德原則;由“仁”而推及或衍生出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諸內(nèi)容(廣義的“仁”也即包含上述內(nèi)容)。因此,儒家將“潤澤以溫”視作“仁”,視作玉的第一美德;其他四大美德都是由潤澤以溫——“仁”而生發(fā)推衍出的。
何謂“潤澤以溫”?揆度后人對此的諸多解釋,可歸納為“不澀、不干、不裂,質(zhì)地細膩無賊亮之光,色澤無瑕而瑩”,由此而引申為人格的寬緩和柔、溫良恭儉。誠如《荀子·勸學(xué)》所云;“玉在山而草木潤?!薄对姟で仫L(fēng)·小戎》云:“游環(huán)脅驅(qū),陰靷鋈續(xù),文茵暢轂,駕我騏馵,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憋@然,在先秦哲人眼里,玉被賦予了太多的理想色彩,甚而將玉架構(gòu)成一整套修身養(yǎng)性、待人接物的規(guī)范?!抖Y記·聘義》曾借助孔子的一段話,把自《詩經(jīng)》以來人們對玉的認識進行了總的概括:
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碈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碈之多歟?”孔子曰:“非為碈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p>
當然,孔于是否講過這段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禮記》對已然人格化了的玉所進行的十一個方面的總括,即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這十一個方面正是先秦至漢的儒生們對人格、道德的規(guī)范要求,也是儒家用玉理論的基礎(chǔ)。
《禮記》要求人們像玉那樣溫潤、縝密,廉而不劌,孚尹旁達,氣質(zhì)如虹?!抖Y記·玉藻》還提出:“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沖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币缶訒r刻佩玉,時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被人格化了的玉遂又演繹成儒家進行道德說教的工具,成為衡量儒生乃至一般士大夫道德水準、人生境界的一個高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