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駕鶴西去,長留丹青在人間。
馮石甫先生(1914—2003)名正燦,別號臥云松館主人。他的故居成都奎星樓庭院內(nèi)有“朝議大夫第”、“文魁”兩匾懸掛,可見其家族翰墨書香源遠流長。石甫先生1936年畢業(yè)于成都東方美術??茖W校國畫系,曾師從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吳湖帆、吳一峰等大師。他和我國當代畫家石魯(馮亞珩)在美專讀書時曾同居一室上下鋪,情深意長。
先生從事中國畫創(chuàng)作達八十余年,1958年有巨幅壁畫裝點北京人民大會堂青海廳;有不少精品獲得國家級獎項并被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廣為傳播,并被國內(nèi)外眾多單位和私人收藏。改革開放伊始,石甫先生藝術活力勃發(fā),新作不斷,2001年7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辦馮氏父子畫展,獲得舊金山市政府頒發(fā)“金質獎”榮譽證書。早在198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就批準他為省文史館館員。他先后被收入《當代中國書畫詞典》《中國當代文藝名人詞典》《中國當代美術家名人錄》《當代中國書畫名人錄》,聲名遐邇。
縱觀先生作品,給人一種靜氣如山,內(nèi)氣通貫,神氣自出,高雅清溢,含蓄天成的感覺。換言之,他的作品在氣韻與立意、形與神、虛與實、黑與白、筆與墨、詩與畫等諸多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領悟與見解。
石甫先生筆下既有神形兼?zhèn)涞母魃宋锂?,也有絢麗奪目內(nèi)蘊深遠的花鳥畫,但他更擅長且執(zhí)著追求的是山水畫。他的山水畫在傳統(tǒng)的以線條方式描繪的基礎上,又融入了粗闊的筆勢和濃淡相宜的水墨,既用筆簡括老硬,又氣勢飛動渾厚;既體現(xiàn)前人作畫的諸多法則,又富有新意。石甫先生的作品更帶有中國山水畫北方畫派的神韻:所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結構奇巧,山水如煙云,變幻多姿,行云斷嶺,峰回路轉,疏密有致,筆力老練,可謂入木三分,畫出了“山骨”,顯得立體而厚重。如用畫中有詩來形容,當有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氣勢和美感。
時光倒移,20世紀80代初秋的一天,石甫先生徒步穿越半個成都老城,汗涔涔地來到我蝸居的玉林村寒舍,贈晚輩一幅《奇峰松濤圖》,禮重情深,使我汗顏促拙;展畫拜讀,只見奇峰疊翠,群山嵯峨,岡巒峻拔,云氣蒸騰,松濤澎湃,咫尺萬里,躍然眼前。細細品味至今,常有被一壺醇厚綿長的老酒微醺到美不勝收,讓人進入一種神移意蕩的境界。我確是深深地被石甫先生追求中國山水畫藝術真諦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折服。他為實現(xiàn)平生“看盡黃山松,寫透黃山云”的心愿,曾先后九次登上黃山。哪怕風雨如磐,命運多舛,仍踽踽而行,在耄耋之年仍不墜凌云之志。明末清初畫家弘仁,是中國畫史上第一位畫黃山最多的大師。他曾面對黃山寫《黃山圖》六十幅。他游遍了黃山三十六峰,對其美傾倒至極,經(jīng)常魂牽夢縈。不過,弘仁在世僅34年,而石甫先生則傾其一生畫黃山直至耄耋之年。黃山的最高峰是蓮花峰,因形似盛開的蓮花而名。石甫先生師法大自然,道法大自然,走遍大江南北,探訪名山大川。黃山的蓮花峰早已溶入他的生命和靈魂之中。他創(chuàng)作出諸多膾炙人口的山水長卷,其藝術人生,也正如他筆下的山水長卷。細細品味石甫先生筆下作品,舉凡一草一木,一壑一峰,顯得清癯嶙峋;蒼拙棱棱之中,卻見精神。這叫畫如其人。石甫先生筆下處處生機蓬勃,出藍吐秀,氣勢磅礴,視野開闊,志存高遠。這叫人如其畫。
飛瀑之下,必有深潭。石甫先生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有如煙波浩淼的“深潭”。生前,石甫先生就像這深潭恬淡寧靜,寬容低調(diào)。他用自己的作品養(yǎng)身、養(yǎng)心、立德、立言、明志。而如今,這深潭深處蘊藏著的巨大藝術能量正被人們發(fā)現(xiàn)。一個畫家在身后被人們普遍懷念,他是幸福的。人們欣賞他的畫作,景仰他的人品,回憶他的音容,在他堅定漫長的藝術足跡前,擺上一朵朵用這深潭之水澆灌的崇敬思念之花。
作者:原四川省文聯(lián)副主席,
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成都)
副總編、黨委書記